黄孝迈《湘春夜月》全词翻译赏析
时间:2015-06-06
湘春夜月(黄孝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
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注释
①翠玉楼:即前文“楚乡旅宿”。
②桃根:出于东晋的《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后词中多代指意中人。
③这次第:“如此种种”的意思。
【译文】
都只能付与寥落的黄昏。想要对柳花低声述说心中衷曲,又怕柳花嫌我轻薄,不懂得人的伤春之心。我孤独的漂泊在南国楚乡,满怀柔情别恨,有谁能给我一点儿温存?空空的酒杯仿佛也在为我哭泣,青山默默无语,宛如在为我伤心,一缕残阳斜照着院门。在华丽的楼前,只有那一池悠悠的湘水,倒映着悠悠轻荡的湘云。无聊的白日是那样漫长,梦境却短得可怜。问苍天,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和恋人见面?这情景真令人心酸。就算整个人间,也没有任何一个刀剪,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万绪剪断。
【译文二】
临近清明春色渐深,枝梢上翠鸟啼鸣婉转动人。可惜这一片深情的清歌,都付与了寂寞幽暗的黄昏。本想对柳花倾诉衷肠,又怕柳花生性轻薄,不懂得人的伤春之情。想到长期漂泊楚地,满怀柔情一腔离恨,谁能给我体贴温存?
深夜空空的酒杯看我流泪,眼前的青山都缄默无语,一弯残月斜照院门。翠竹环绕的高楼前,只有一池悠悠的湘水,轻轻摇荡着水中的湘云。春日漫长春梦苦短,苍天啊何时才能和她重见?这情景真让人心酸无奈,想来人间不会有如此快剪,能剪断我心上的愁痕。
【评点】
这是一首伤春之词。词人通过对湘水之滨春江月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惜春不忍别的情愫。
上片具体写景。起句点明时间是“近清明”,间接说明已到晚春时分。“翠禽枝上销魂”则写此时鸟语花香好一派迷人景色。“可惜一片清歌”两句直抒胸臆,感慨这样美好的景色无法继续欣赏,因为已到了黄昏。“黄昏”一词一语双关,既指实际时间已到黄昏,又暗指暮春时节。其后,“欲共”三句惋惜之情更浓,进一步渲染了词人此刻的孤独和落寞。想要与柳花低诉自己的孤寂,怎奈轻薄的柳花不解自己的伤春情怀。如今旅宿楚乡满心离愁别绪,却无人能与温存,可见词人落寞至极。
下片依然写景。“空尊”三句,写的是词人眼下的境况。“空尊”指词人,“青山”、“残照”指眼前之景。词人面对远处不语的青山和当门的残月,越发感觉孤苦无依。在难以成眠之时,对月独酌,却依然难解心中愁闷。月色下一池湘水飘摇荡漾,恰似词人难以平静的心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于是禁不住发问,何时能再见“桃根”,桃根即指春天。最后一句,词人用并刀都难以剪断的愁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深广浓郁的愁绪。
全词清丽淡雅,意境凄美,结构严谨,构思绵密,不愧为一篇佳作。
【作者简介】
黄孝迈(生卒年不详),字:德文,号:雪舟。有人说他“妙才超轶,词采溢出,天设神授,朋侪推独步,耆宿避三舍。酒酣耳热,倚声而作者,殆欲摩刘改之(过)、孙季蕃(惟信)之垒”,“其清丽,叔原(晏几道)、方回(贺铸)不能加其绵密。”有《雪舟长短句》。存词4首。
赏析:
这是词人黄孝迈的自度曲,词牌即词题,与诗意完全吻合。
这首长调抒写词人羁旅途中的感怀,相当细腻而充分。上阕写黄昏时分的心情:时近清明,绿柳枝头鸣禽啼啭,令人心绪迷乱,黯然伤神;鸟儿叫得多好听呵,仿佛一片美妙的清歌,可惜它都付与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的黄昏。这“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二句,属全词中的警句,词人不单单是写自然景象,而是以“翠禽”自况,慨叹自己的一片“清歌”只能付与这黄昏般的时代和阴影笼罩的社会。黄昏吞噬了鸟儿的清歌,社会湮没了词人的吟唱,自己的心声还能被谁注意、理解呢?想和柳絮低低地倾诉,又怕轻薄的柳絮不能理解自己深沉的伤痛;在这楚地异乡的旅栈孤栖独宿,满腔的柔情,满怀的别绪只有自家承受,有谁能给予一丝的温存慰藉?这里“柳花”又是一个比喻,一个象征,她也许是某一个轻薄的女子,无法理解词人襟怀,她的“温存”怎能抚慰词人的“柔情别绪”,反而使它更加强烈、执著……
下阕进一步抒写词人夜间独宿旅舍的情景和感怀:酒饮完了,一盏空樽放在面前;帘外青山朦胧阒寂,一钩残月当空,正对着门庭闪着幽幽的光辉。词人将“空樽”、“青山”、“残月”等意象都加以人格化:空樽因无酒而啜泣,青山因入梦而无语,残月因窥人而当门。这种拟人的手法其实都是词人孤寂心绪的外化,即作者主观情愫的对象化。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三句是词人目力与心绪的继续伸延:上句不是写到“残月当门”吗?从当着一钩残月的门口望出去,只见翠玉楼前的一泓清波在晴明的夜色中微微荡漾,波光摇着云影,使这幽静的夜更显得寂寥迷茫。词人连用两个“湘”字是为与上阕的“楚乡”相照应,更加突出自身“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在难堪的孤寂中,心儿自然要飞向故园、飞向亲人,怎奈天长梦短魂飞苦,从霎时的假寐中醒来,周围愈加充满失落的空虚……
最后词人直抒胸臆,发出了“问甚时,重见桃根”的呼唤。“桃根”一语系从晋人王献之《情人桃叶歌》中的“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而来。世传“桃根”为桃叶之妹,后多用以指情人。辛弃疾《念奴娇·西真姊妹》云:“拾翠洲边携手处,疑是桃根桃叶。”史达祖《瑞鹤仙·馆娃春唾起》中又有句:“谩相思桃叶桃根,旧家姊妹。”词人黄孝迈的思念不是他的情人,这愁情这思绪如密密的丝缕缠绕在他的心上无法摆脱。人间有并刀可以剪断三江水,可这愁绪即使用并刀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呵!古时并州出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杜甫有诗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断吴淞斗江水。”姜夔有词云:“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黄孝迈末句之典即由此脱胎而来。(张厚余)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
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注释
①翠玉楼:即前文“楚乡旅宿”。
②桃根:出于东晋的《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后词中多代指意中人。
③这次第:“如此种种”的意思。
【译文】
都只能付与寥落的黄昏。想要对柳花低声述说心中衷曲,又怕柳花嫌我轻薄,不懂得人的伤春之心。我孤独的漂泊在南国楚乡,满怀柔情别恨,有谁能给我一点儿温存?空空的酒杯仿佛也在为我哭泣,青山默默无语,宛如在为我伤心,一缕残阳斜照着院门。在华丽的楼前,只有那一池悠悠的湘水,倒映着悠悠轻荡的湘云。无聊的白日是那样漫长,梦境却短得可怜。问苍天,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和恋人见面?这情景真令人心酸。就算整个人间,也没有任何一个刀剪,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万绪剪断。
【译文二】
临近清明春色渐深,枝梢上翠鸟啼鸣婉转动人。可惜这一片深情的清歌,都付与了寂寞幽暗的黄昏。本想对柳花倾诉衷肠,又怕柳花生性轻薄,不懂得人的伤春之情。想到长期漂泊楚地,满怀柔情一腔离恨,谁能给我体贴温存?
深夜空空的酒杯看我流泪,眼前的青山都缄默无语,一弯残月斜照院门。翠竹环绕的高楼前,只有一池悠悠的湘水,轻轻摇荡着水中的湘云。春日漫长春梦苦短,苍天啊何时才能和她重见?这情景真让人心酸无奈,想来人间不会有如此快剪,能剪断我心上的愁痕。
【评点】
这是一首伤春之词。词人通过对湘水之滨春江月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惜春不忍别的情愫。
上片具体写景。起句点明时间是“近清明”,间接说明已到晚春时分。“翠禽枝上销魂”则写此时鸟语花香好一派迷人景色。“可惜一片清歌”两句直抒胸臆,感慨这样美好的景色无法继续欣赏,因为已到了黄昏。“黄昏”一词一语双关,既指实际时间已到黄昏,又暗指暮春时节。其后,“欲共”三句惋惜之情更浓,进一步渲染了词人此刻的孤独和落寞。想要与柳花低诉自己的孤寂,怎奈轻薄的柳花不解自己的伤春情怀。如今旅宿楚乡满心离愁别绪,却无人能与温存,可见词人落寞至极。
下片依然写景。“空尊”三句,写的是词人眼下的境况。“空尊”指词人,“青山”、“残照”指眼前之景。词人面对远处不语的青山和当门的残月,越发感觉孤苦无依。在难以成眠之时,对月独酌,却依然难解心中愁闷。月色下一池湘水飘摇荡漾,恰似词人难以平静的心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于是禁不住发问,何时能再见“桃根”,桃根即指春天。最后一句,词人用并刀都难以剪断的愁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深广浓郁的愁绪。
全词清丽淡雅,意境凄美,结构严谨,构思绵密,不愧为一篇佳作。
【作者简介】
黄孝迈(生卒年不详),字:德文,号:雪舟。有人说他“妙才超轶,词采溢出,天设神授,朋侪推独步,耆宿避三舍。酒酣耳热,倚声而作者,殆欲摩刘改之(过)、孙季蕃(惟信)之垒”,“其清丽,叔原(晏几道)、方回(贺铸)不能加其绵密。”有《雪舟长短句》。存词4首。
赏析:
这是词人黄孝迈的自度曲,词牌即词题,与诗意完全吻合。
这首长调抒写词人羁旅途中的感怀,相当细腻而充分。上阕写黄昏时分的心情:时近清明,绿柳枝头鸣禽啼啭,令人心绪迷乱,黯然伤神;鸟儿叫得多好听呵,仿佛一片美妙的清歌,可惜它都付与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的黄昏。这“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二句,属全词中的警句,词人不单单是写自然景象,而是以“翠禽”自况,慨叹自己的一片“清歌”只能付与这黄昏般的时代和阴影笼罩的社会。黄昏吞噬了鸟儿的清歌,社会湮没了词人的吟唱,自己的心声还能被谁注意、理解呢?想和柳絮低低地倾诉,又怕轻薄的柳絮不能理解自己深沉的伤痛;在这楚地异乡的旅栈孤栖独宿,满腔的柔情,满怀的别绪只有自家承受,有谁能给予一丝的温存慰藉?这里“柳花”又是一个比喻,一个象征,她也许是某一个轻薄的女子,无法理解词人襟怀,她的“温存”怎能抚慰词人的“柔情别绪”,反而使它更加强烈、执著……
下阕进一步抒写词人夜间独宿旅舍的情景和感怀:酒饮完了,一盏空樽放在面前;帘外青山朦胧阒寂,一钩残月当空,正对着门庭闪着幽幽的光辉。词人将“空樽”、“青山”、“残月”等意象都加以人格化:空樽因无酒而啜泣,青山因入梦而无语,残月因窥人而当门。这种拟人的手法其实都是词人孤寂心绪的外化,即作者主观情愫的对象化。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三句是词人目力与心绪的继续伸延:上句不是写到“残月当门”吗?从当着一钩残月的门口望出去,只见翠玉楼前的一泓清波在晴明的夜色中微微荡漾,波光摇着云影,使这幽静的夜更显得寂寥迷茫。词人连用两个“湘”字是为与上阕的“楚乡”相照应,更加突出自身“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在难堪的孤寂中,心儿自然要飞向故园、飞向亲人,怎奈天长梦短魂飞苦,从霎时的假寐中醒来,周围愈加充满失落的空虚……
最后词人直抒胸臆,发出了“问甚时,重见桃根”的呼唤。“桃根”一语系从晋人王献之《情人桃叶歌》中的“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而来。世传“桃根”为桃叶之妹,后多用以指情人。辛弃疾《念奴娇·西真姊妹》云:“拾翠洲边携手处,疑是桃根桃叶。”史达祖《瑞鹤仙·馆娃春唾起》中又有句:“谩相思桃叶桃根,旧家姊妹。”词人黄孝迈的思念不是他的情人,这愁情这思绪如密密的丝缕缠绕在他的心上无法摆脱。人间有并刀可以剪断三江水,可这愁绪即使用并刀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呵!古时并州出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杜甫有诗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断吴淞斗江水。”姜夔有词云:“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黄孝迈末句之典即由此脱胎而来。(张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