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时间:2014-02-20
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试题
1、上片是如何表现钱塘江江潮的壮观景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2.下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弄潮儿形象?请简要分析。 (5分)
阅读答案
答案 
1、示例一、以人与潮两个方面分开写。先写观潮人倾城而出,人山人海,争看江面潮水上涨;后写潮势潮声,潮水像一道道银白色的长城,排山倒海而来,简直让人怀疑大海的水,都被倒得一干二净,集中到钱塘江,声音轰隆轰隆,像万里战鼓同时敲打,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示例二、“以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词人绘声绘色,描述观潮人人山人海,争先恐后的场面,表现潮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传达潮声声如雷鸣,震人心魄的声威。示例3、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如 “万面鼓声中”将江潮之声比作鼓声;“沧海尽成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钱塘江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示例4、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两句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塘江边争睹潮涌的盛况,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壮观景象。(手法2分,分析4分)
2、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的弄潮儿形象。钱塘江的江潮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湿,表现出其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形象特点2分,分析3分)

3、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选材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本题考查“炼字”,属常见题型。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字的使用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答案: 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

译文:
我常常想起在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都争相到江边眺望。潮水袭来就象把所有海水全部倒空,流到江上,涛声响起有如万面战鼓齐声擂响。 弄潮的健儿们挺立在汹涌的浪头上,手里的红旗迎风招展,却丝毫没有被潮水溅湿。回来后我又有好几次梦见观潮的壮观场面,梦醒了,还是觉得心惊胆寒,好害怕呀。

  
注释
  长:通“常”,通假字,经常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城,满郭即满城。
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原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现常用来比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觉:睡醒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赏析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赏析二

  这是难得一见的壮奇画面江边,千万人正在翘首凝望,等待那江潮的勃涌。过不多久,它终于来了!裹带着雷轰鼓鸣般的巨响,江潮奔腾而至,沧海似乎要把它的水全部倾倒在这里,而更为神奇的是,涛头浪尖竟然敖立着几位矫健的弄潮勇士,他们随波出没,而手絷的红旗却始终不湿,这真是何等地惊心动魄和扣人心弦!


潘阆[làng],字逍遥,是北宋大名(今属河北省)人。他被人推荐,当过京城最高学府的教官,披罢斥,靠卖药过活。他的词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形象也很鲜明。

  浙江省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的奇观,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作家赞美过它,潘阆便是其中之一。
  钱塘江的入海处就是杭州湾,它很象一个正对着东海的大喇叭口。由于这样特殊的自然环境,便形成了奇异的潮汐现象。特别是每年秋天八月,海潮来时潮峰可达到一丈多高。它仿佛是一座银山,又仿佛是陡立在江中的一堵水墙,从远处疾速地向杭州方向推进,十分壮观。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这是从回忆写起。有一年,中秋节前后,他在杭州,看到了观潮的盛况。当时杭州的风俗,观潮如过节,大家都穿着色彩鲜艳的新衣服,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聚集在江边,等待潮水到来。这个难忘的场面,常在他的脑海中浮现,所以词里说“长忆”。“郭”本来是指在城外加筑的城墙,这里就是城的意思。“争”,竞争。江边人山人海,都想最先发现夭边的一线潮峰,所以争先恐后地在那里眺望。
  潘阆挤在人群中望着江水。忽然有人大叫潮来了,转瞬之间,潮头就到了眼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那海潮的声音象万鼓齐擂,它的声势使人以为沧海(大海)的水整个儿都涌来了。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所以作者用了个疑心的“疑”字来写他的感受。这样的夸张,想象既大胆又合情合理,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且还能为下片表现年轻人迎着浪头前进的勇敢顽强精神起一种衬托作用。
  词的下片就象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转入突出刻画水上健儿的活动。“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弄潮儿”就是涨潮时在水上游泳、划船的男子。当时钱搪江上往往成百人在水上游戏。潘阆看见其中有的人置身水中,手持彩旗迎潮而上,用各种姿势表演游泳技巧。这是一些会立泳(踩水)的人,尽管他们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有时还被推到浪尖上去,但手里的红旗仍在飘动,说明并没有被打湿,这场面真够惊心动魄,所以他“剔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剔来”,指作者离开杭州以后。从观潮到写词,这段时间不短了,作者的记忆并没有淡漠下去。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倒真的在梦中多次梦见了弄潮儿在钱塘江上的惊险场面,这使他紧张得梦醒之后心还在那里扑扑地真跳呢。“心寒”在这里是形容担惊害怕的心情。作者正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把读者带入一个使人精神振奋的艺术境界。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宋词精选 > 宋词赏析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