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词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13-03-18
宋代的词
1、词的产生
宋词是在唐五代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词被称为曲子词(因为词与诗歌不同,它一般是先有乐,然后按乐填词),作为俗乐的一种。有一个传统的说法“词为诗余”,诗作为正统的文学形式存在,而词则是从民间的俗曲转化而来。诗歌可以用来批评朝政、促进社会发展,在孔子那里就有“兴、观、群、怨”的说法。而词主要用于娱乐、消遣。一般认为,词的渊源是胡夷之曲和中原里巷之曲融合而成。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胡夷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刘禹锡在朗洲作司马时,当地人所唱的竹枝曲被刘禹锡改成了竹枝词。杨海明先生在《唐宋词史》中认为江南的地域、民情风俗以及政治状况对词产生了很大影响:(1)江南多水,帮助造就了词境的柔媚(2)斜桥红袖帮助造就了词情的香艳(3)江南小气帮助造就了词风的软弱。
词为曲而填,因而词的体式受曲体的影响。词的分片、句式的长短、节奏的缓急、音调的抑扬等都依曲而定,因为曲有曲调,所以词也有词调,词调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词牌名看词的格调,比方说满江红就是激昂的格调,临江仙谈的是游仙之事,渔歌子写的是打鱼之事。另一方面,作者在填词时虽按乐谱填写,但在某些音节,可以你多填上几个字,我少填几个字,在个别音律处还可以略变一下平仄韵律,使演唱更为悦耳动听。可是“宋代以后,乐谱逐渐散失,再加上多数诗人本来就不懂音乐,他们填词意在作诗而不在演唱,于是干脆不去理睬曲谱,只按前人已经填了的某调,一字字、一句句地照填下去,‘依样画葫芦’——你叫《更漏子》,我也叫《更漏子》,你开头三字的格式是‘仄平平’,我也照填‘仄平平’。这样一来,格式反而固定了,严格了。明清两代更有人归纳旧词,厘定词谱,使填词者有所依据。于是词便成了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一种格律十分严格的诗体。”(陈振寰《读词常识》,第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词的内容与格调渐渐与词牌相分离,使词渐渐独立于音乐之外。同时从字数上分为小令(58字)、中调(58——90字)、长调(90字以上)。
宋词不像唐诗与宋诗往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有不同的诗歌流派,但对宋词风格划分自古有之。明代张綖在《诗余图谱•凡例》后的“附识”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此论一出,词分婉约、豪放即不绝于耳。然而宋代词人并没有有意识的词派,词人中有纯粹的婉约词人却没有纯粹的豪放词人,写豪放词的人往往多有婉约之作。晚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细分宋词的流派,有十四体之说;近人詹安泰在《宋词风格流派略谈》一文中提出八派之说;今人刘扬忠在《唐宋词流派史》中按照宋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了划分。
2、 词发展的基本脉络
(1)、北宋初年,很多人认为奢靡轻软的文风助长了社会政治的腐化而导致了前后蜀、南唐的灭亡,再加上当时的官吏选择制度考察的主要是诗、赋、论、策等,而词是不入流的,因而在这个时期词坛沉寂,60年间词人与词作寥寥。
(2)、北宋中期,宋仁宗好词,他在位40年,使词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晏殊、欧阳修、张先等人承袭晚唐五代词风,在风格上以个性化的色彩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创新。
词发展到柳永,他因为仕途坎坷而自我放纵,沉溺于歌楼妓馆之中,在词的创作中以市民生活入词,并把传统的小令发展为慢词(依慢曲而填的词。慢曲,唐宋杂曲的四种体制令、引、近、慢之一,每片八拍),丰富了词的体式。
词发展到苏轼,他以旷达超逸的襟怀与深沉的思考开创了词的豪放风格。同时在题材的选择上不再有任何的局限。
(3)、北宋后期,秦观、贺铸走得依然是柔婉词风的道路,把婉约词写得更加细密、更加柔弱。
之后,周邦彦在词的章法技巧上更加纯熟,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4)、北宋与南宋之交,最杰出的词人当是李清照,她奉行“词别是一家,形成了柔丽清新的‘易安体’”。
在此之后,张元干、张孝祥、陆游等词人在词中诉说报国之心、内心之苦。
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词在南宋气势最盛,更加逞才使气。
(5)、南宋后期,周邦彦影响下的格律词复兴,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人注重词的典雅精巧、音律和谐。
1、词的产生
宋词是在唐五代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词被称为曲子词(因为词与诗歌不同,它一般是先有乐,然后按乐填词),作为俗乐的一种。有一个传统的说法“词为诗余”,诗作为正统的文学形式存在,而词则是从民间的俗曲转化而来。诗歌可以用来批评朝政、促进社会发展,在孔子那里就有“兴、观、群、怨”的说法。而词主要用于娱乐、消遣。一般认为,词的渊源是胡夷之曲和中原里巷之曲融合而成。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胡夷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刘禹锡在朗洲作司马时,当地人所唱的竹枝曲被刘禹锡改成了竹枝词。杨海明先生在《唐宋词史》中认为江南的地域、民情风俗以及政治状况对词产生了很大影响:(1)江南多水,帮助造就了词境的柔媚(2)斜桥红袖帮助造就了词情的香艳(3)江南小气帮助造就了词风的软弱。
词为曲而填,因而词的体式受曲体的影响。词的分片、句式的长短、节奏的缓急、音调的抑扬等都依曲而定,因为曲有曲调,所以词也有词调,词调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词牌名看词的格调,比方说满江红就是激昂的格调,临江仙谈的是游仙之事,渔歌子写的是打鱼之事。另一方面,作者在填词时虽按乐谱填写,但在某些音节,可以你多填上几个字,我少填几个字,在个别音律处还可以略变一下平仄韵律,使演唱更为悦耳动听。可是“宋代以后,乐谱逐渐散失,再加上多数诗人本来就不懂音乐,他们填词意在作诗而不在演唱,于是干脆不去理睬曲谱,只按前人已经填了的某调,一字字、一句句地照填下去,‘依样画葫芦’——你叫《更漏子》,我也叫《更漏子》,你开头三字的格式是‘仄平平’,我也照填‘仄平平’。这样一来,格式反而固定了,严格了。明清两代更有人归纳旧词,厘定词谱,使填词者有所依据。于是词便成了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一种格律十分严格的诗体。”(陈振寰《读词常识》,第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词的内容与格调渐渐与词牌相分离,使词渐渐独立于音乐之外。同时从字数上分为小令(58字)、中调(58——90字)、长调(90字以上)。
宋词不像唐诗与宋诗往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有不同的诗歌流派,但对宋词风格划分自古有之。明代张綖在《诗余图谱•凡例》后的“附识”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此论一出,词分婉约、豪放即不绝于耳。然而宋代词人并没有有意识的词派,词人中有纯粹的婉约词人却没有纯粹的豪放词人,写豪放词的人往往多有婉约之作。晚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细分宋词的流派,有十四体之说;近人詹安泰在《宋词风格流派略谈》一文中提出八派之说;今人刘扬忠在《唐宋词流派史》中按照宋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了划分。
2、 词发展的基本脉络
(1)、北宋初年,很多人认为奢靡轻软的文风助长了社会政治的腐化而导致了前后蜀、南唐的灭亡,再加上当时的官吏选择制度考察的主要是诗、赋、论、策等,而词是不入流的,因而在这个时期词坛沉寂,60年间词人与词作寥寥。
(2)、北宋中期,宋仁宗好词,他在位40年,使词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晏殊、欧阳修、张先等人承袭晚唐五代词风,在风格上以个性化的色彩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创新。
词发展到柳永,他因为仕途坎坷而自我放纵,沉溺于歌楼妓馆之中,在词的创作中以市民生活入词,并把传统的小令发展为慢词(依慢曲而填的词。慢曲,唐宋杂曲的四种体制令、引、近、慢之一,每片八拍),丰富了词的体式。
词发展到苏轼,他以旷达超逸的襟怀与深沉的思考开创了词的豪放风格。同时在题材的选择上不再有任何的局限。
(3)、北宋后期,秦观、贺铸走得依然是柔婉词风的道路,把婉约词写得更加细密、更加柔弱。
之后,周邦彦在词的章法技巧上更加纯熟,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4)、北宋与南宋之交,最杰出的词人当是李清照,她奉行“词别是一家,形成了柔丽清新的‘易安体’”。
在此之后,张元干、张孝祥、陆游等词人在词中诉说报国之心、内心之苦。
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词在南宋气势最盛,更加逞才使气。
(5)、南宋后期,周邦彦影响下的格律词复兴,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人注重词的典雅精巧、音律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