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苏轼《馈岁》阅读答案及赏析

时间:2016-01-23
馈岁①
【宋】苏轼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注]①宋仁宗嘉祐六年十一月,苏轼应制科入三等,以“将仕郎大理寺评事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第二年年终岁末,他一连写了三首诗寄给自己的弟弟苏辙。
(1)这首诗是有名的风俗诗,你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节日?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由。(5分)
(2)此诗通过多种手法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试简述。(6分)
参考答案
(1)节日:除夕(1分);理由:①诗题为馈岁,岁晚之时相与馈问,被称为馈岁。(2分)②馈岁的礼物因人而异,贫富不同。贫者不能像富人那样华靡,只能拿出自己舂磨的米面做成的饼儿、糕儿作为小礼物送人,所谓“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2分)

(2)作者通过追忆故乡熟悉的馈岁风俗,来表达兄弟相思之情。有钱人追求的是奢华侈靡,盘鲤、笼兔、彩绣耀眼;贫穷人家只能拿出自己加工的食品当作礼品,全事白描加对比,而尽咏故乡乡风之醇,尽抒舍弟思念之情。举乡风之淳厚与后面四句官居之冷落是一大对比,而且虚实相映,转承自然;中间所写“鲤兔、彩绣”与“舂磨”是富贫的对比。语言形象凝练,句式多用对偶,也体现了乡村淳朴之风。(答题要点“相思”“淳朴”“对比”“白描”“虚实结合”“对偶”)


参考赏析
这是苏轼留给后人的一首有名的风俗诗。岁晚之时相与馈问,被称为馈岁。馈岁的礼物因人而异,贫富不同。贫者不能像富人那样华靡,只能拿出自己舂磨的米面做成的饼儿、糕儿作为小礼物送人,所谓“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贫富的差异一目了然。这种生活的真实、风俗的真实,反映出的恰恰是一种人性的真实、情感的真实——不论贫富,沉静在岁末的喜庆祥和中,人性都是善良的,人与人之间也都是和谐的。

初读这首诗,总有一个结不能打开:年末岁尾,独身在外,既是遥寄兄弟之作,因何不谈相思却聊乡风?古诗布局谋篇讲究的是“起、承、转、合”,所谓“合”,大多是卒章显志之笔。原来,诗的前十二句全是回忆铺垫,“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才是点睛明旨:官居深府,难得一见老朋友老乡亲,岁晚年末,一个人在这陌生的街巷里过节;本来想像在自己家过年一样送给亲朋好友一些馈岁礼物,看来这份情思只能独自感受无人应和了。
    诗贵含蓄。作者通过追忆故乡熟悉的馈岁风俗,来表达兄弟相思之情,解开了这个结,剩下的就只有对作者高超手法的感叹了。一年农事,忙忙碌碌,现在大功告成,而过年的喜庆又稍纵即逝,所以乡人们不计货贝,以物相馈,免生“为欢无及”之悔。有钱人追求的是奢华侈靡,盘鲤、笼兔、彩绣耀眼;贫穷人家只能拿出自己加工的食品当作礼品,这是一幅多么精采的岁暮馈送图。作者未着议论,全事白描,而尽咏故乡乡风之醇,尽抒舍弟思念之情。

全诗十六句,可以分为三节。前四句为第一节,交代馈岁风俗的依据,点明题目。“为欢恐无及,假物货不论”两句写出了人们不加选择地购求各种年货的喜悦,而且紧领下文八句。中间八句为第二节,举出馈岁之礼,各随财力,贫富有别。最后四句为第三节,从回忆之中回到当前。因为“官居故人少”,所以只能一个人过年了,想要与人说一说馈岁的事吧,却没有人能够听到。“乡风”“独唱” 两词与“官居”相对照,总束全诗。佳节期间,作者不言思家,而歌故乡馈岁风俗;不言思亲,而咏无人共举乡风。一种无法遏止的思乡思亲之情自然流于言外。

这首诗着重对比以见意抒情。前面十二句所举乡风之淳厚与后面四句官居之冷落是一大对比,而且虚实相映,转承自然;中间所写“鲤兔、彩绣”与“舂磨”是富贫的对比。语言形象凝练,句式多用对偶,在苏轼早期五言古诗中,这是极为精构细致、古朴随性之作。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宋词精选 > 苏轼的诗词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