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石鼻城》阅读答案
时间:2019-06-25
石鼻城
苏 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
B.领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
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
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
【参考答案】
1.A
2.(1)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诗竹曳曳、流水潺潺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2)与前面形成对比,拓展意境。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给全诗增添了明丽闲适的意境。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路上出征的士兵”错误。首联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远行之人,由颔联“北客”“蜀人”可知“征夫”只是一般的出行之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义。故选A。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 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道边修竹水潺潺”,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景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结合“蜀人从此送残山”“愁渡奔河苍茫间”等分析,最后一句与前面形成对比,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拓宽诗的意境。
苏 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
B.领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
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
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
【参考答案】
1.A
2.(1)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诗竹曳曳、流水潺潺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2)与前面形成对比,拓展意境。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给全诗增添了明丽闲适的意境。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路上出征的士兵”错误。首联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远行之人,由颔联“北客”“蜀人”可知“征夫”只是一般的出行之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义。故选A。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 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道边修竹水潺潺”,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景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结合“蜀人从此送残山”“愁渡奔河苍茫间”等分析,最后一句与前面形成对比,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拓宽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