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战城南》“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全诗赏析
时间:2015-03-25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赏析一:
诗歌的首联“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以对句开起。上句“塞北途辽远”,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一个“辽”字,一个“远”字,表现出塞北的广阔无际,也给诗歌增加了空间感。对句“城南战苦辛”与题目照应,正面描叙战争场景,其中的“苦辛”暗示了汉乐府中的《战城南》中“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惨景,只是写得含蓄而粗狂。这里,诗人通过朴实真挚语言,对战场的概述,在给读者想象空间中,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颔联“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诗人承上“辛苦”而来,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你看,在诗人的笔下,那战场上的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却写得如诗如画。比喻句的运用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军队威武和博大的气势,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诗人在诗歌中,选择了“幡旗”和“甲胄”两个意象,不但抓住了古代战场特色,也把描写的镜头拉近,突出了威武雄壮的气魄。
颈联“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诗意承上而转,由物(外在的)及人,进入了人的内心世界。上句“冰水寒伤马”,化用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中的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这里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下句“悲风愁杀人”,化用宋玉《九辨》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的句意,表现了将士们在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可以说,这里,诗人进入了将士们的内心世界,不但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对战争的反感的思想倾向。
尾联“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以景作结,倍增哀伤的情感。上句“寸心明白日”,其中“白日” 喻指君主。《文选·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张铣注:“白日喻君,言放逐去君。”这里诗人借此,不但表现了将士们的心中充满了明亮的阳光,而且也通过“明白日”含蓄而生动地揭示了将士们“报效国家,报效君王”的内心世界。下句“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乱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表现出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的景象。诗人在诗歌的结尾,以景作结,借景抒情,把情感聚集其中,不但表现出将士们报效君王,驰骋疆场,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也表现出诗人对将士们的敬佩与对战争的反对。
总之,杨炯这首《战城南》,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同时,在描写中,用词语新颖,用典恰当,具有丰富内涵,不但极具感染力,而且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鉴赏二
《战城南》是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已不同于汉乐府中的《战城南》那样写得血流成河、惨不卒读了。诗中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在《雨村诗话》里评述的:“浑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读后令人神情激奋,成为诗人代表作之一。
首联以对句开起,出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仿佛画家的笔先挥毫泼墨抹出一个塞外广袤的背景。
对句切题,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颔联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排比点缀手法将作战阵式写得极有气势,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深深地触摸到诗的主人公脉搏激剧的跳动:激动的心、自豪的情,东闯西突血肉搏杀。
生死攸关之际,人的心境更是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在一阵冲杀之后,感慨也随之而来。因此颈联自然地转入抒情性的叙述。“冰水寒伤马”,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饮马长城窟行》)这里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悲风愁杀人”,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意,进一步直抒胸臆。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聘疆场,报效君王。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赏析一:
诗歌的首联“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以对句开起。上句“塞北途辽远”,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一个“辽”字,一个“远”字,表现出塞北的广阔无际,也给诗歌增加了空间感。对句“城南战苦辛”与题目照应,正面描叙战争场景,其中的“苦辛”暗示了汉乐府中的《战城南》中“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惨景,只是写得含蓄而粗狂。这里,诗人通过朴实真挚语言,对战场的概述,在给读者想象空间中,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颔联“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诗人承上“辛苦”而来,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你看,在诗人的笔下,那战场上的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却写得如诗如画。比喻句的运用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军队威武和博大的气势,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诗人在诗歌中,选择了“幡旗”和“甲胄”两个意象,不但抓住了古代战场特色,也把描写的镜头拉近,突出了威武雄壮的气魄。
颈联“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诗意承上而转,由物(外在的)及人,进入了人的内心世界。上句“冰水寒伤马”,化用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中的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这里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下句“悲风愁杀人”,化用宋玉《九辨》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的句意,表现了将士们在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可以说,这里,诗人进入了将士们的内心世界,不但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对战争的反感的思想倾向。
尾联“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以景作结,倍增哀伤的情感。上句“寸心明白日”,其中“白日” 喻指君主。《文选·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张铣注:“白日喻君,言放逐去君。”这里诗人借此,不但表现了将士们的心中充满了明亮的阳光,而且也通过“明白日”含蓄而生动地揭示了将士们“报效国家,报效君王”的内心世界。下句“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乱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表现出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的景象。诗人在诗歌的结尾,以景作结,借景抒情,把情感聚集其中,不但表现出将士们报效君王,驰骋疆场,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也表现出诗人对将士们的敬佩与对战争的反对。
总之,杨炯这首《战城南》,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同时,在描写中,用词语新颖,用典恰当,具有丰富内涵,不但极具感染力,而且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鉴赏二
《战城南》是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已不同于汉乐府中的《战城南》那样写得血流成河、惨不卒读了。诗中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在《雨村诗话》里评述的:“浑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读后令人神情激奋,成为诗人代表作之一。
首联以对句开起,出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仿佛画家的笔先挥毫泼墨抹出一个塞外广袤的背景。
对句切题,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颔联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排比点缀手法将作战阵式写得极有气势,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深深地触摸到诗的主人公脉搏激剧的跳动:激动的心、自豪的情,东闯西突血肉搏杀。
生死攸关之际,人的心境更是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在一阵冲杀之后,感慨也随之而来。因此颈联自然地转入抒情性的叙述。“冰水寒伤马”,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饮马长城窟行》)这里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悲风愁杀人”,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意,进一步直抒胸臆。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聘疆场,报效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