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千古悲愁一肩挑---杜甫《登高》鉴赏

时间:2017-02-23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杜甫

千古悲愁一肩挑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其艺术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气贯注,纵横恣肆。
此诗八句皆对仗,既工整有序,又极尽变化,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相融合。仔细品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二、深雄悲壮,慷慨激昂。
“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于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情感的充分体现,体现了诗人质朴而博大的胸怀,因而本诗“悲”而不消沉,气势磅礴。
三、写情抒情,有错综之妙。
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使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以白发日多、因病戒酒反映世事艰难、潦倒不堪的社会现状。这样,忧国伤时的诗人形象便跃然纸上。



位置:主页 > 唐诗三百首全集 > 杜甫的诗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