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时间:2013-05-1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汉族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其性格豪放,善于写边塞诗歌。《凉州词》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著名边塞诗。“凉州词”即凉州歌的唱词。“凉州”的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歌描写了西北边疆高远、粗犷之美,特别是诗歌独具边塞特征和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多少诗人为之倾倒,多少也在其中体悟到人生的哀怨,宇宙博大与永恒。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其中一个“远”字和“上”字,就给人一种黄河似乎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之感,不但描绘出大自然的宏大与旷阔,也表现出黄河奔腾的气势和无尽的力量。由此可知,“黄河远上白云间”不但是诗人所见,而且更主要的是诗人对自然的感受。为了达到更佳的表达效果,诗人除了运用动词之外,还运用了色彩词,一个“黄”字,一个“白”字,两相比照,在对比中统一,不但色彩对照鲜明,而且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出边塞特有的博大景象。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上句是起句,写水,主要描绘出黄河的博大气势,接着第二句承上而来写山,最后定格在万仞山上的“孤城”——凉州城。这里,诗人的通过空间方位的转变,由广阔的天空到万仞山上,再到塞上孤城。诗人将“孤城”置于“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远景之中,也将其放在重山叠嶂的“万仞山”之上。诗人运用远川高山的对比,不但突出了“城”的地势险要,边地的孤寂,而且更表现出边塞将士生活处境的艰难与生活的孤单,并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基础。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这一句承上而转,由物及人,表现出将士们在这广袤的边塞、人烟稀少的环境中的怨愁。“羌笛”是指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杨柳”是指汉时的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简称(又名《折杨柳》)。在唐代有一种风俗,朋友间分别喜欢用柳枝相赠,取其“丝长”(即与“思长”偕音)之意。这里的“杨柳”,首先可以认为是一种环境描写,边地寒冷,在内地的杨柳在就发芽还是枯黄,表现出边塞环境荒凉。其次,就是指《杨柳枝》,羌笛吹出的《杨柳枝》的哀怨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萦绕,不得不激发起将士们对自己的亲人的想念,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何须怨”表面看是不要怨恨,实际上表现出的是哀怨太深,不得不怨。这里,诗人借助“羌笛”和“杨柳枝”两个意象,不但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边塞地区的特征,而且也表现出将士们思念亲人的情感。
第四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句也是就上一句所表达的情感“怨”而来,是诗歌的“合”。其意思是说,你们在边塞有“怨恨”,但是,你们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要知道,理解“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句是理解整首诗歌意蕴的关键。首先,我们从其表层意义来说,诗人运用“春风”,暗示了边地的荒寒和凄清的生活环境。其次,正如杨慎在《升庵诗话》卷二中所说的“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也就是说,“春风”喻指皇上的“恩泽”,皇恩浩荡。这里,诗人借“春风不度”来表现塞外的荒寒景象和将士们的凄凉的生活处境,暗示了身处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征人,对玉门关戍守边境士兵的生活情感不闻不问,只顾自己的享乐。由此而表现出诗人对统治者的批判讽刺,也表现出诗人对边塞将士们的同情。
总之,王之涣《凉州词》这首诗描写了西北边疆那壮美风光,也表现了西北边疆凄凉凄楚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一首对征战将士忙充满同情的怨歌。诗人在情景交融的描绘中,不但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在含蓄之中表现出深厚意蕴,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无尽的审美想象。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汉族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其性格豪放,善于写边塞诗歌。《凉州词》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著名边塞诗。“凉州词”即凉州歌的唱词。“凉州”的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歌描写了西北边疆高远、粗犷之美,特别是诗歌独具边塞特征和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多少诗人为之倾倒,多少也在其中体悟到人生的哀怨,宇宙博大与永恒。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其中一个“远”字和“上”字,就给人一种黄河似乎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之感,不但描绘出大自然的宏大与旷阔,也表现出黄河奔腾的气势和无尽的力量。由此可知,“黄河远上白云间”不但是诗人所见,而且更主要的是诗人对自然的感受。为了达到更佳的表达效果,诗人除了运用动词之外,还运用了色彩词,一个“黄”字,一个“白”字,两相比照,在对比中统一,不但色彩对照鲜明,而且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出边塞特有的博大景象。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上句是起句,写水,主要描绘出黄河的博大气势,接着第二句承上而来写山,最后定格在万仞山上的“孤城”——凉州城。这里,诗人的通过空间方位的转变,由广阔的天空到万仞山上,再到塞上孤城。诗人将“孤城”置于“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远景之中,也将其放在重山叠嶂的“万仞山”之上。诗人运用远川高山的对比,不但突出了“城”的地势险要,边地的孤寂,而且更表现出边塞将士生活处境的艰难与生活的孤单,并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基础。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这一句承上而转,由物及人,表现出将士们在这广袤的边塞、人烟稀少的环境中的怨愁。“羌笛”是指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杨柳”是指汉时的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简称(又名《折杨柳》)。在唐代有一种风俗,朋友间分别喜欢用柳枝相赠,取其“丝长”(即与“思长”偕音)之意。这里的“杨柳”,首先可以认为是一种环境描写,边地寒冷,在内地的杨柳在就发芽还是枯黄,表现出边塞环境荒凉。其次,就是指《杨柳枝》,羌笛吹出的《杨柳枝》的哀怨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萦绕,不得不激发起将士们对自己的亲人的想念,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何须怨”表面看是不要怨恨,实际上表现出的是哀怨太深,不得不怨。这里,诗人借助“羌笛”和“杨柳枝”两个意象,不但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边塞地区的特征,而且也表现出将士们思念亲人的情感。
第四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句也是就上一句所表达的情感“怨”而来,是诗歌的“合”。其意思是说,你们在边塞有“怨恨”,但是,你们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要知道,理解“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句是理解整首诗歌意蕴的关键。首先,我们从其表层意义来说,诗人运用“春风”,暗示了边地的荒寒和凄清的生活环境。其次,正如杨慎在《升庵诗话》卷二中所说的“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也就是说,“春风”喻指皇上的“恩泽”,皇恩浩荡。这里,诗人借“春风不度”来表现塞外的荒寒景象和将士们的凄凉的生活处境,暗示了身处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征人,对玉门关戍守边境士兵的生活情感不闻不问,只顾自己的享乐。由此而表现出诗人对统治者的批判讽刺,也表现出诗人对边塞将士们的同情。
总之,王之涣《凉州词》这首诗描写了西北边疆那壮美风光,也表现了西北边疆凄凉凄楚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一首对征战将士忙充满同情的怨歌。诗人在情景交融的描绘中,不但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在含蓄之中表现出深厚意蕴,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无尽的审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