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李商隐的牡丹诗三首翻译赏析

时间:2013-08-29
李商隐的老家在洛阳北边沁阳一带。他生活在晚唐这样的“暮春时节”,诗境自然也是一片落红。当时,大唐宰相李德裕与牛僧孺在政坛“斗法”,李商隐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而李党骨干王茂元也喜欢李商隐的才华,还将女儿嫁给了他。这样一来,李商隐便遭到牛党的排斥——两边都得罪不起,只好徘徊在两大阵营之间,郁郁不得志,潦倒终生,诗风忧郁。

   李商隐17岁显露才华,受到令狐楚的赏识。令狐楚聘请他到幕府做官,为他在生活上、学习上提供方便。这时的李商隐春风得意,写下一首《牡丹》诗:

锦帷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李商隐吟诵牡丹,意境虚幻美丽,格调惆怅沉郁,别有一番滋味。他的眼神迷离,他的脚步迟疑,他的诗风浓丽,他的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有说不出的厚重滋味。

  李商隐写诗爱用典故。第一句用的是孔子见南子的典故:卫夫人即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美艳而轻浮。《典略》记载孔子回到卫国,受到南子接见。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诗人以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惊艳和娇羞。第二句用的是鄂君泛舟的典故:《说苑》记载鄂君子皙泛舟河上,划桨的越人唱起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声所动,扬起长袖并举绣被覆之。诗人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比喻为被绣被覆盖的越人,意象美丽,透出惊艳。

  接下来的第三、第四句中,诗人把牡丹比喻为善舞的女子,描写她舞动时垂手触动了玉佩,转身时携风飘起了长裙,从而展示牡丹随风摇曳的风姿。垂手、折腰都是舞曲名,这里指代舞姿;玉佩是舞女身上的玉制佩件,郁金裙是用郁金草染色的裙,这两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出牡丹迎风起舞的形象。

  “石家蜡烛何曾剪”,是说牡丹就像燃烧的烛火,但不需修剪烛芯。这句也用了典故:西晋都城洛阳有金谷园,乃西晋富豪石崇的花园。此人生活奢侈,常用蜡烛当柴火烧饭,这样烛芯当然不需要剪。李商隐的意思是说牡丹过于美丽,竟有点奢侈了。

  “荀令香炉可待熏”,是说牡丹的芳香本是天生,不需香炉来熏烘。荀令即荀彧,曹操的谋士,因担任过尚书令,故被尊称为荀令君。荀彧曾到别人家里作客,他坐过的地方好几天都有香味,这里比喻牡丹天生高贵。

  这比喻很独特,用典也贴切,给人的感受较为强烈。诗人陶醉于国色天香之中,恍惚梦见了巫山神女,盼望她赠给自己一支生花彩笔,以将思慕之情题在牡丹的花叶上寄出去。这诗写得很有激情,其中似乎隐藏着暧昧。

  李商隐的好心情没有维持多久,卷入党派之争后,他再也无心赏花了。唐文宗开成三年暮春,他到京城应试落第,返程途经甘肃的回中,遇雨住在旅馆内,看到院中牡丹刚刚吐蕊,就因一阵风雨而落。于是,他借牡丹感慨身世,写下《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帏。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捐几枝。


      诗的大意是:当年我曾在京城赏花,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今日途中忽遇牡丹,花儿被雨打落实在可惜。诗人以牡丹自比,写出了失意。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开头就撇开牡丹先写榴花,因为榴花晚开,赶不上春天,有人便嘲笑它,岂知花早开者必早落。第三句写花含雨,第四句写雨打花,皆为希望成空之意。而牡丹因雨而败,一春生气皆被荡涤,这多像人事的变化啊!诗的结尾笔锋一转,说牡丹虽落尽花叶,但回想其雨中粉态,仍觉清新动人。这种感受非常复杂,一腔惆怅之情,就像暮春细雨。


作者:
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此类诗歌也多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唐诗三百首全集 > 李商隐的诗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