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赠江华长老》“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6-08-06
赠江华长老
柳宗元
老僧道机熟,默语心皆寂。
去岁别舂陵,沿流此投迹。
室空无侍者,巾屦唯挂壁。
一饭不愿余,跏趺便终夕。
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
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
注释
露井:没有盖的井。
滴:水滴。
江华:唐县名,今湖南江华县。
⑴长老:对寺庙住持或德高年长之僧的尊称。
⑵机:关键、要点。
⑶舂(chōng)陵:地名,在今湖南宁远县柏家坪。
⑷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⑸跏趺(jīa fū):佛教徒结跏趺坐的略称,双足交迭而坐,是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
⑹偶:谐合。
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
这两句是说,时已深秋,窗外秋风吹得稀疏的竹子飒飒作响;露井旁的寒松,沾满晨露,一滴一滴往下掉。一派萧瑟景象。
译文
老和尚精通释氏道义,整天默默不语而心神宁静。
据说是去年离开舂陵,沿着潇水投奔零陵。
居室简陋没有侍者,只有毛巾鞋子挂在壁屛。
用餐时一粒饭都不肯剩存,饭后盘腿而坐直至太阳西沉。
窗外风吹稀疏的竹枝沙沙作响,井边的老松上清露泠泠。
适合的地方就是安居的场所,庭院青悠悠芳草芬馨。
创作背景
此诗是柳宗元写给一位江华籍老和尚的赠诗。此诗作于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期(805—815年)。江华籍老和尚是写此诗前一年才由舂陵移居永州的。此诗应是诗人住龙兴寺时,出入寺庙观察有感后而写的。
柳宗元写诗赠与既非亲故、又无深交的一般僧侣,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柳宗元其人信仰佛教,他生长在具有习佛传统的家庭。中唐时期佞佛一时成为朝野的风气,被贬地永州,靠近禅宗活动中心法照盛地衡山;被贬时湖南禅宗也正是兴盛之时,加之诗人多年居住在寺庙,被贬后心灵需要慰藉,感情也需寄托。在这样的家庭、社会、居住环境以及心理需求下,很自然地就与佛教相濡以沫,水乳交融了。他热情而诚挚地研究与宣扬佛学,以至成为中国士大夫佛教信徒的一种典型,代表了一代文人佛教理解的理论高度。习佛成为他南荒“系囚” 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有关情节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有具体的描述——“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柳宗元关注佛门僧侣便是情理中的事情。其二是长老崇佛达到了诗人心中的理想的境界:心无旁鹜,对物欲无所求,对佛理道义则孜孜以求,永不满足。这大概正是初贬永州的柳宗元,为打发无聊慰藉寂寞所想达到的境界。因此,他写下了这首敬慕僧侣的诗作。
赏析
《赠江华长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由舂陵移居永州的老僧人简朴的生活。全诗可分三节,前四句为第一节,概括介绍老和尚的内外特点;中四句为第二节,反映了老和尚节俭的生活;后四行为第三节,写庭院环境,衬托老和尚不凡的修养。此诗的主要特点是运用白描手法和衬托手法刻画出一位生活简朴、清静无为的高僧形象。
这是一首酬赠诗,诗中描述了这样一位老和尚:他生性喜静,沉于佛事,佛理精熟,生活简朴,令人肃然起敬。全诗语言明白晓畅,内容单一。
全诗可分为三节,前四句是第一节,概括介绍老和尚,一“熟”一“默”,形象地刻画出了老和尚内外特点。中四句为第二节,以白描手法,反映了老和尚节俭的生活。后四句为第三节,写庭院环境,衬托老和尚不凡的修养。全诗结构匀称合理。
此诗在写法上运用衬托手法。先写老僧话少心静,再写居室空荡,生活简朴,环境天然,意在衬托“长老”内在的充实以及对佛道的精熟。在此诗第三节以生活环境的自然幽雅来衬托主人的涵养。另外,此诗所布的“虚白”,如长老的家世如何,缘何而投空门,乃至姓名法号等等,读者都不得而知。诗人有意将此谈化,恰恰突显了中心内容,使“熟”字成为此诗的诗眼。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了长者对佛的热情与虔诚,“长者”就像是为“佛”而生,为之痴迷,愿为之倾尽生命的坚定执著的信使,是一名地道的全身心投入的“浮屠”。
柳宗元的赠诗答诗,一般都是写给好友亲朋的。像此诗这样写给既非亲故、又无深交的一般僧侣,是少之又少。这就反映出诗人对老和尚的敬慕以及贬谪生活的孤独寂寞之情。此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长老的敬仰与羡慕,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当时旧痛欲罢不能的心境。
柳宗元
老僧道机熟,默语心皆寂。
去岁别舂陵,沿流此投迹。
室空无侍者,巾屦唯挂壁。
一饭不愿余,跏趺便终夕。
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
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
注释
露井:没有盖的井。
滴:水滴。
江华:唐县名,今湖南江华县。
⑴长老:对寺庙住持或德高年长之僧的尊称。
⑵机:关键、要点。
⑶舂(chōng)陵:地名,在今湖南宁远县柏家坪。
⑷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⑸跏趺(jīa fū):佛教徒结跏趺坐的略称,双足交迭而坐,是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
⑹偶:谐合。
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
这两句是说,时已深秋,窗外秋风吹得稀疏的竹子飒飒作响;露井旁的寒松,沾满晨露,一滴一滴往下掉。一派萧瑟景象。
译文
老和尚精通释氏道义,整天默默不语而心神宁静。
据说是去年离开舂陵,沿着潇水投奔零陵。
居室简陋没有侍者,只有毛巾鞋子挂在壁屛。
用餐时一粒饭都不肯剩存,饭后盘腿而坐直至太阳西沉。
窗外风吹稀疏的竹枝沙沙作响,井边的老松上清露泠泠。
适合的地方就是安居的场所,庭院青悠悠芳草芬馨。
创作背景
此诗是柳宗元写给一位江华籍老和尚的赠诗。此诗作于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期(805—815年)。江华籍老和尚是写此诗前一年才由舂陵移居永州的。此诗应是诗人住龙兴寺时,出入寺庙观察有感后而写的。
柳宗元写诗赠与既非亲故、又无深交的一般僧侣,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柳宗元其人信仰佛教,他生长在具有习佛传统的家庭。中唐时期佞佛一时成为朝野的风气,被贬地永州,靠近禅宗活动中心法照盛地衡山;被贬时湖南禅宗也正是兴盛之时,加之诗人多年居住在寺庙,被贬后心灵需要慰藉,感情也需寄托。在这样的家庭、社会、居住环境以及心理需求下,很自然地就与佛教相濡以沫,水乳交融了。他热情而诚挚地研究与宣扬佛学,以至成为中国士大夫佛教信徒的一种典型,代表了一代文人佛教理解的理论高度。习佛成为他南荒“系囚” 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有关情节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有具体的描述——“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柳宗元关注佛门僧侣便是情理中的事情。其二是长老崇佛达到了诗人心中的理想的境界:心无旁鹜,对物欲无所求,对佛理道义则孜孜以求,永不满足。这大概正是初贬永州的柳宗元,为打发无聊慰藉寂寞所想达到的境界。因此,他写下了这首敬慕僧侣的诗作。
赏析
《赠江华长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由舂陵移居永州的老僧人简朴的生活。全诗可分三节,前四句为第一节,概括介绍老和尚的内外特点;中四句为第二节,反映了老和尚节俭的生活;后四行为第三节,写庭院环境,衬托老和尚不凡的修养。此诗的主要特点是运用白描手法和衬托手法刻画出一位生活简朴、清静无为的高僧形象。
这是一首酬赠诗,诗中描述了这样一位老和尚:他生性喜静,沉于佛事,佛理精熟,生活简朴,令人肃然起敬。全诗语言明白晓畅,内容单一。
全诗可分为三节,前四句是第一节,概括介绍老和尚,一“熟”一“默”,形象地刻画出了老和尚内外特点。中四句为第二节,以白描手法,反映了老和尚节俭的生活。后四句为第三节,写庭院环境,衬托老和尚不凡的修养。全诗结构匀称合理。
此诗在写法上运用衬托手法。先写老僧话少心静,再写居室空荡,生活简朴,环境天然,意在衬托“长老”内在的充实以及对佛道的精熟。在此诗第三节以生活环境的自然幽雅来衬托主人的涵养。另外,此诗所布的“虚白”,如长老的家世如何,缘何而投空门,乃至姓名法号等等,读者都不得而知。诗人有意将此谈化,恰恰突显了中心内容,使“熟”字成为此诗的诗眼。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了长者对佛的热情与虔诚,“长者”就像是为“佛”而生,为之痴迷,愿为之倾尽生命的坚定执著的信使,是一名地道的全身心投入的“浮屠”。
柳宗元的赠诗答诗,一般都是写给好友亲朋的。像此诗这样写给既非亲故、又无深交的一般僧侣,是少之又少。这就反映出诗人对老和尚的敬慕以及贬谪生活的孤独寂寞之情。此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长老的敬仰与羡慕,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当时旧痛欲罢不能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