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雨晴至江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时间:2017-01-10
雨晴至江渡
柳宗元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注释】
⑴愚溪:即冉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⑵村径:乡村小路。成:显现。
⑶撩乱:搅乱的意思。浮槎:水中漂浮的木筏。
【参考译文】
雨后初晴想到远处的江边散步,
日落西山独自走向愚溪渡口。
只见洪水消退,村旁的小路重现,
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
(1)第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这首诗写雨后江村景象,构思上颇有新意,试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参考答案
(1)照应诗题点明“雨晴”远步;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
(2)这首诗写雨后江村景象,以一个独特角度显示出诗人独特的构思方式。雨后初晴,诗人向溪边随意漫步,只见渡头大水已退,通向村中的小径显露出来,而由上游冲下的浮木却高高地挂在树枝之上。写雨后景象,却舍去山水景致,仅以渡头水落后初显及遗存物象为着眼点,使得构思新颖。
(3)久雨蛰居的苦闷;远谪漂泊的孤独和痛苦;对遭受洪涝灾害的百姓的同情。
参考赏析
“江南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你看,“江雨初晴”,诗人首先想到要出去走一趟;已经到了“日西”时分,诗人却还“独”自一人向愚溪渡口(愚溪入潇水处)走去。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大雨初停,时近黄昏)出去?一个“思”字,表现出作者心中有一桩难以割舍的心事。什么事?且看后面的诗句:“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诗人踏着刚露出水面的泥泞小路,艰难地走到愚溪渡口一看,只见一些木料和稻草已经“撩乱”变成“浮槎”并挂在愚溪两岸的高树上!原来,诗人是寻找因下大雨涨大水而被冲毁的“愚亭”来了!愚溪“幽邃浅狭”,“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愚溪诗序》),小舟也不能进,无运放竹、木筏子事,自古至今皆然。所以,末句诗中的“槎”既不是“竹、木筏子”,也不是其他“水中浮木”,而是“愚亭”被大水冲毁后散落的那些“木头和草料”。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这首七绝既非“闲散诗”,又非“偶然景”,更非“抒写孤寂忧愤之心境”,而是一首即事兴怀诗,它记叙了“愚亭”被大水冲毁瞬间瓦解的真实怀景,流露出一种对“愚亭”被毁的十分惋惜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实质上表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追求。
柳宗元诗的总特色可概括为“冷峻”二字(前人有所谓“秾秾纤简淡、清峭森严”的说法),这是诗人谪居永州十年“恒惴栗”的主观心绪和那“南夷”“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自然环境相互交织在诗中的必然反映,但这并不是说他的每一首诗都如此。在他的永州山水诗中,也有一些写得“冷”而不“峻”,“清”而不“峭”的,如古体诗《渔翁》和这首《雨晴至江渡》的七言绝句就是这样,它文笔简淡却描写传神,画面清幽而意境深远,给读者以广阔的空间想象美而绝无丝毫森严峻峭之感。
柳宗元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注释】
⑴愚溪:即冉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⑵村径:乡村小路。成:显现。
⑶撩乱:搅乱的意思。浮槎:水中漂浮的木筏。
【参考译文】
雨后初晴想到远处的江边散步,
日落西山独自走向愚溪渡口。
只见洪水消退,村旁的小路重现,
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
(1)第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这首诗写雨后江村景象,构思上颇有新意,试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参考答案
(1)照应诗题点明“雨晴”远步;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
(2)这首诗写雨后江村景象,以一个独特角度显示出诗人独特的构思方式。雨后初晴,诗人向溪边随意漫步,只见渡头大水已退,通向村中的小径显露出来,而由上游冲下的浮木却高高地挂在树枝之上。写雨后景象,却舍去山水景致,仅以渡头水落后初显及遗存物象为着眼点,使得构思新颖。
(3)久雨蛰居的苦闷;远谪漂泊的孤独和痛苦;对遭受洪涝灾害的百姓的同情。
参考赏析
“江南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你看,“江雨初晴”,诗人首先想到要出去走一趟;已经到了“日西”时分,诗人却还“独”自一人向愚溪渡口(愚溪入潇水处)走去。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大雨初停,时近黄昏)出去?一个“思”字,表现出作者心中有一桩难以割舍的心事。什么事?且看后面的诗句:“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诗人踏着刚露出水面的泥泞小路,艰难地走到愚溪渡口一看,只见一些木料和稻草已经“撩乱”变成“浮槎”并挂在愚溪两岸的高树上!原来,诗人是寻找因下大雨涨大水而被冲毁的“愚亭”来了!愚溪“幽邃浅狭”,“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愚溪诗序》),小舟也不能进,无运放竹、木筏子事,自古至今皆然。所以,末句诗中的“槎”既不是“竹、木筏子”,也不是其他“水中浮木”,而是“愚亭”被大水冲毁后散落的那些“木头和草料”。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这首七绝既非“闲散诗”,又非“偶然景”,更非“抒写孤寂忧愤之心境”,而是一首即事兴怀诗,它记叙了“愚亭”被大水冲毁瞬间瓦解的真实怀景,流露出一种对“愚亭”被毁的十分惋惜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实质上表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追求。
柳宗元诗的总特色可概括为“冷峻”二字(前人有所谓“秾秾纤简淡、清峭森严”的说法),这是诗人谪居永州十年“恒惴栗”的主观心绪和那“南夷”“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自然环境相互交织在诗中的必然反映,但这并不是说他的每一首诗都如此。在他的永州山水诗中,也有一些写得“冷”而不“峻”,“清”而不“峭”的,如古体诗《渔翁》和这首《雨晴至江渡》的七言绝句就是这样,它文笔简淡却描写传神,画面清幽而意境深远,给读者以广阔的空间想象美而绝无丝毫森严峻峭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