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鹦鹉》“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6-08-23
鹦鹉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注释
①鹦鹉:也叫“鹦哥”,羽毛颜色美丽,嘴弯似鹰,舌圆而柔软,能模仿人说话的声音。古时官宦权贵之家多有饲养。
②陇西:泛指甘肃一带。陇西盛产鹦鹉,唐皮日休《哀陇民》诗云:“陇山千万仞,鹦鹉巢其巅。”陇,即陇山,横亘于陕西甘肃交界处。江东:即江南。
③经年:一年以后,或多年以后。嘴渐红:鹦鹉小的时候嘴不红,长大后,逐渐变成红色。
④怜:爱惜。巧语:指学会人说话。
⑤鸟:指鹦鹉。意:心思,志向。
⑥朱门:指富贵人家。因这些人家的大门都是用朱漆涂饰的,故称朱门。歌舞妓:指富贵人家蓄养的歌伎舞女。
⑦牢:束缚。
参考译文
陇西的鹦鹉被带到江东,养了几年后嘴渐渐变红了。
怕它飞走先剪短它的翅膀,每次给它喂食时才暂时开一下笼门。
人爱惜它嘴巧感情虽重,鸟却想高飞与人的想法不同。
它很像那富贵人家的歌女舞女,总是被深藏禁闭在后房中。
名句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这两句是说,鹦鹉的主人深情伶爱它灵巧善言的嘴吧。然而鹦鹉却不领情,它想的是怎样冲出牢笼远走高飞。鹦鹉的心思和主人的怜爱是多么不同啊!似以物喻人,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这首诗就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很是关心百姓的疾苦,并在自己职权之内给予百姓之益助。但现实始终是现实,个人力量终究有限,有些事无法改变,他很苦恼,也很无奈,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了《鹦鹉》。
赏析
《鹦鹉》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看似写鹦鹉,实际上写的是那些被达官贵人养在家里的歌姬。诗中通过描写鹦鹉的被困笼中,表达了对受压抑的歌妓的同情,并写出她们要求自由解放的愿望,表现了诗人的伟大人道主义精神。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多年嘴渐红。”“陇西”盛产鹦鹉,唐皮日休《哀陇民》诗云: “陇山千万仞,鹦鹉巢其巅。”鹦鹉从“陇西”被带到了“江东”,离家万里,“多年”二字,又寓示了它已离家多年。野生的鹦鹉被人工喂养多年,“嘴渐红”,貌似更加鲜红艳丽,实暗示着已是悄悄地人老珠黄,个性泯灭,“嘴渐红”又有什么用处,只不过更为主人宠爱罢了。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思归”呼应首句。一个“常”字,暗寓了鹦鹉经常思乡念家,每欲展翅飞去,无奈被残忍的主人先把翅膀给剪短了,欲飞不得。每天鸟笼也会打开一下,得以自由一会儿,但那只是由于主人喂食的需要,并不是出于让鹦鹉自由的考虑,且“开笼”的时间非常短暂,形如“放风”。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主人怜爱鹦鹉巧言善辩,对其百般宠爱,情义深重,但是这笼中之鸟怀念的却是在“陇西”的“高飞”岁月,心意与主人并不相同。这里“高飞”与前“剪翅”不仅是“意不同”,更是极端对立,水火不容。可见主人的怜爱情重,实是虚情假意,明知其“思归”、“忆高飞”,却“先剪翅”,阴险狠毒。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这两句可谓一语道穿“朱门”主人的心思:鹦鹉不过和“歌舞妓”一样,都只不过是权贵们的玩物而已,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后房中,需要的时候,再出来歌舞几下,“巧语”几句。最后一句,在“房”字之前用了“深”、“藏”、“牢”、“闭”、“后”五个限制定语,层层限制,可以想见朱门权贵们对于鹦鹉是何等的层层摧残、扼杀,一针见血,人木三分,诗人的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注释
①鹦鹉:也叫“鹦哥”,羽毛颜色美丽,嘴弯似鹰,舌圆而柔软,能模仿人说话的声音。古时官宦权贵之家多有饲养。
②陇西:泛指甘肃一带。陇西盛产鹦鹉,唐皮日休《哀陇民》诗云:“陇山千万仞,鹦鹉巢其巅。”陇,即陇山,横亘于陕西甘肃交界处。江东:即江南。
③经年:一年以后,或多年以后。嘴渐红:鹦鹉小的时候嘴不红,长大后,逐渐变成红色。
④怜:爱惜。巧语:指学会人说话。
⑤鸟:指鹦鹉。意:心思,志向。
⑥朱门:指富贵人家。因这些人家的大门都是用朱漆涂饰的,故称朱门。歌舞妓:指富贵人家蓄养的歌伎舞女。
⑦牢:束缚。
参考译文
陇西的鹦鹉被带到江东,养了几年后嘴渐渐变红了。
怕它飞走先剪短它的翅膀,每次给它喂食时才暂时开一下笼门。
人爱惜它嘴巧感情虽重,鸟却想高飞与人的想法不同。
它很像那富贵人家的歌女舞女,总是被深藏禁闭在后房中。
名句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这两句是说,鹦鹉的主人深情伶爱它灵巧善言的嘴吧。然而鹦鹉却不领情,它想的是怎样冲出牢笼远走高飞。鹦鹉的心思和主人的怜爱是多么不同啊!似以物喻人,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这首诗就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很是关心百姓的疾苦,并在自己职权之内给予百姓之益助。但现实始终是现实,个人力量终究有限,有些事无法改变,他很苦恼,也很无奈,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了《鹦鹉》。
赏析
《鹦鹉》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看似写鹦鹉,实际上写的是那些被达官贵人养在家里的歌姬。诗中通过描写鹦鹉的被困笼中,表达了对受压抑的歌妓的同情,并写出她们要求自由解放的愿望,表现了诗人的伟大人道主义精神。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多年嘴渐红。”“陇西”盛产鹦鹉,唐皮日休《哀陇民》诗云: “陇山千万仞,鹦鹉巢其巅。”鹦鹉从“陇西”被带到了“江东”,离家万里,“多年”二字,又寓示了它已离家多年。野生的鹦鹉被人工喂养多年,“嘴渐红”,貌似更加鲜红艳丽,实暗示着已是悄悄地人老珠黄,个性泯灭,“嘴渐红”又有什么用处,只不过更为主人宠爱罢了。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思归”呼应首句。一个“常”字,暗寓了鹦鹉经常思乡念家,每欲展翅飞去,无奈被残忍的主人先把翅膀给剪短了,欲飞不得。每天鸟笼也会打开一下,得以自由一会儿,但那只是由于主人喂食的需要,并不是出于让鹦鹉自由的考虑,且“开笼”的时间非常短暂,形如“放风”。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主人怜爱鹦鹉巧言善辩,对其百般宠爱,情义深重,但是这笼中之鸟怀念的却是在“陇西”的“高飞”岁月,心意与主人并不相同。这里“高飞”与前“剪翅”不仅是“意不同”,更是极端对立,水火不容。可见主人的怜爱情重,实是虚情假意,明知其“思归”、“忆高飞”,却“先剪翅”,阴险狠毒。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这两句可谓一语道穿“朱门”主人的心思:鹦鹉不过和“歌舞妓”一样,都只不过是权贵们的玩物而已,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后房中,需要的时候,再出来歌舞几下,“巧语”几句。最后一句,在“房”字之前用了“深”、“藏”、“牢”、“闭”、“后”五个限制定语,层层限制,可以想见朱门权贵们对于鹦鹉是何等的层层摧残、扼杀,一针见血,人木三分,诗人的激愤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