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7-08-25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这几句以周公和王莽这两个忠奸对立的人物为例,说明时间是对人的重要考验,纵然一时真伪莫辨,但终会真相大白。不能凭一时一地的现象下结论,否则,会把周公当作篡位者,把王莽当作谦谦君子。这是作者在无辜遭受贬谪的情况下,借古讽今,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慨和不平。寓哲理于形象之中,通过具体事物透彻说理,耐人寻思。

出自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①周公句:周公,名旦,周武王之弟。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制造流言诬陷周公阴谋篡位,说“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被迫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成王悔悟,迎周公回朝,三叔惧而发动叛乱,周公受命东征,平定东南,巩固了西周政权。
②王莽句;王莽,西汉末孝元王皇后之侄,为大司马,汉哀帝死,迎平帝。初时伪装谦恭,收买人心。《汉书·王莽传》说他:“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后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汉自立。
③向使句:向使,假如,如果。假如当初他们早早死掉。
④一生句:忠奸真伪有谁能辨析清楚?

参考译文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不用龟卜和拜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增强了诗歌的吸引力。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更曲折、更有波澜,产生了如设置悬念的效果。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位置:主页 > 唐诗三百首全集 > 白居易的诗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