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5-12-07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这两句是说,在成都郊外极目远眺,见景而寄情——西山白雪皑皑,终年不化,那里有三城,乃蜀边要害,驻军戍守,以防吐蕃,我真担心边境不得安宁;站在锦江上的万里桥头,思万里之外的北方,那里还在打仗,叛乱未平,怎能不令人牵肠挂肚?见景寄情,耐人寻味,写景如画。
出自杜甫《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崖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①西山:岷山主峰,常年积雪,人称雪岭。在今四川剑阁西。此处指成都西北一带的山。
②三城戍:戍,驻军防守之营地。三城,指四川的松(今松潘县)、维(今理县西)、保(今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其时吐蕃屡犯蜀,故置三城戍守。
③南浦:城南水边。
④清江:指锦江。 ⑤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
译文
西山白雪皑皑护卫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万里桥。
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
迟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丝毫劳绩报答圣明朝廷。
骑马来到郊外不住纵目远望,世事日益萧条令人悲伤怅惘。
译文二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这首诗作于定居草堂的第二年(上元二年,761)。
赏析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潜藏在下面的却是海内风尘。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
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出自杜甫《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崖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①西山:岷山主峰,常年积雪,人称雪岭。在今四川剑阁西。此处指成都西北一带的山。
②三城戍:戍,驻军防守之营地。三城,指四川的松(今松潘县)、维(今理县西)、保(今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其时吐蕃屡犯蜀,故置三城戍守。
③南浦:城南水边。
④清江:指锦江。 ⑤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
译文
西山白雪皑皑护卫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万里桥。
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
迟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丝毫劳绩报答圣明朝廷。
骑马来到郊外不住纵目远望,世事日益萧条令人悲伤怅惘。
译文二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这首诗作于定居草堂的第二年(上元二年,761)。
赏析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潜藏在下面的却是海内风尘。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
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