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三)试题与答案(2)

时间:2017-12-20

  13.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1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 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 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 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 “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21.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 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 “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2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13.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14. 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
15. B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 令)  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16 . C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十二时辰制
  子时 ( 23时至01时)  丑时 ( 01时至03时) 寅时 ( 03时至05时) 卯时 ( 05时至07时) 辰时 ( 07时至09时)  巳时 ( 09 时至11时)       午时 ( 11时至13时) 未时 ( 13时至15时)申时 ( 15时至17时)  酉时 ( 17时至19时) 戌时 ( 19时至21时) 亥时 ( 21时至23时)
   18、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17.(3分)A(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19.(3分)A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20.D  (“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21 答案C。“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22.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23、【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24.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文化常识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