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范仲淹《苏幕遮》词作赏析

时间:2018-12-19
 范仲淹的《苏幕遮》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词作,这首词作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作者对于借景抒情、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的娴熟应用,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深刻的情感表达。这首词作是作者身处边塞、无比思念家乡时内心的情感宣泄,作者在字里行间中也很好的表达了那种羁旅思乡之情。这篇词作不仅情感真切,在写景状物上也非常出色。本文将对于这首词作展开深度剖析,让我们更深入的感受到作品的画面美与意境美。
  一、词作写作背景分析
  《苏幕遮》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其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苏幕遮》写的是去国之忧、离乡之愁的旧题材,然而却写得率直真挚、有情有泪;下笔气势阔大,意境开阔而深沉。通过恨芳草、黯乡魂、追旅思、恋好梦、畏倚楼、饮愁酒、洒热泪等情节,把那种天涯游子的离愁别绪自然真挚、强烈有节奏地抒发出来,营造一种“一唱三叹”的荡气回肠的感人艺术境界。
  二、对于词作的深入解读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秋色,下阕抒离愁。
  1.上阕文本解读。上阕一开始,作者就以非凡的气势,如椽大笔勾勒出一幅幅画面:“碧云天”,清澈碧蓝的天空中飘悠着几缕如纱似絮的白云;“黄叶地”,秋风萧瑟,黄叶凋落,飘沉满地。这两句一写“天”,一写“地”,境界空阔清冷,不仅点出了季节是肃秋,还暗寓了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的心情。清人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说景即是说情。”美学家罗丹说:“一片自然风光就是一种心情。”此词一开首就写景象的广漠,就暗衬了游子心境的空漠,而写黄叶的飘落就暗透了悲凉肃杀之意,极易引起游子的身世飘零之感、去国怀乡之思。《淮南子・说山训》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更何况是黄叶遍地呢?故游子不能不猛然惊觉:秋天又来了,“岁之将暮”,而自己却还像一片落叶飘零在外,不得归根,心头怎能不袭上淡淡的惆怅与缕缕愁思呢?所以,这两句写的虽是景,但景中寓情,情因景见,画面开阔鲜明,是历来被称道的咏秋名句。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折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就是从这两句点化而来的。
  接着,作者描绘了一幅幅秋水碧透、烟雾笼江、金风徐来、波光动荡、日暮关山、残阳如血的画面,并着重以“水”和“斜阳”进一步点染秋色,渲染情思。因为,这离人的眼中之景暗示了诗人袭上心头的乡思离愁越来越强烈,终于追随着面前的满眼秋色,一直向前,朝着家乡方向延伸、延伸。在茫茫天际,这种情思与江水浑融起来,真是秋水溶溶、乡思邈邈。同时,一个“寒”字,既是写景,又是写情。试想,在暮色朦胧的江面上抹上一层空翠的寒烟,不正是给游子心头涂上一层悲凉凄冷的色彩么?“斜阳”点明是傍晚时分,但这种秋天“夕阳西下”之景,更增“断肠人在天涯”之思。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意思是在这满目秋色、斜晖之外,却是那无情的芳草远接天涯。“芳草”是可乐之景,为什么用它来渲染离愁呢?诗人这里化用了《楚辞》的话,“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南唐后主李煜在《清平乐》一词中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芳草无情”一句采用的就是拟人化手法,以景物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诗人一直主张改革弊政,希望富国强兵,可是现在却远离家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极目眺望,远处斜阳尚可看见,而那斜阳外、萋萋芳草尽头的家乡却望不到。触景生情,那离乡之愁、去国之忧怎能不油然而生呢?
  2.下阕文本解读。在上阕的景物描写中,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副宁静而萧瑟的画面,言语中并没有直接表达作者内心的思乡情怀,但是,从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中,这种情愫却已经非常浓厚。下阕则直抒胸臆,作者用更为直接的笔触清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思乡愁苦。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全作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这也是大部分思乡作品的常规表达模式。
  首先来看“黯乡魂,追旅思”这两句。在满目苍凉的秋景的映衬下,难免勾起作者心里的思乡情怀。这两句读起来便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与无助,下阕的这两句也非常清晰的点明了全作的主旨,读到这里时我们已经能够非常明确的得知,这首词是一首表达乡愁的作品。随后的两句“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则写的更为出彩。从“除非”中我们看到,作者能够安然入睡,能够度过漫漫长夜的唯一前提是有一个好梦,但是,好梦不常有,大部分的夜晚作者还是会在浓浓的乡愁的伴随下难以入眠。这不禁让我们想到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描述,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到这里乡愁在整首词中已经越来越深的弥漫开来,我们也能够进一步感知到作者内心的那种愁苦。“明月高楼休独倚”,月明夜正是可以椅在高楼上默默凝思的时刻,但独自一人对着朗朗皓月,作者内心的那种凄苦则又添加了几分。这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那种愁苦与哀叹。纵观唐诗宋词的很多经典之作中,椅高楼,望明月,这是经常会出现的场景,在这样的场景的伴随下又会经常让我们想到思乡的情愫。此处对于这一场景的应用,很好的避免了行文结构上的平直,并且使得上阕的写景能够很好的和下阕的抒情相呼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是全词的最后一句,也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这一句再次深刻揭示了全作的主旨,也深刻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让行文中流露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由于常常夜不能寐,于是,作者才会经常借酒浇愁,然而,酒入愁肠后并没有让心中积郁的情感得到消解,而是化成了相思的泪水。作者心里的愁苦和相思之情在这两句中得到了高度凝结,这也是使得整首作品的情感深刻隽永,让全作很好的实现情景交融的写照。   纵观全词,虽说从作品中能够很明显的看到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常规表达模式,然而,在这首作品中则有着一定程度的突破。从这首词作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情景间自然而流畅的融合,写景中能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营造的那种意境,能够处处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抒情时则是很大程度用情景作为衬托,在具体的情境下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并且情感的表达深刻感人。这种情境间完美的融合正是范仲淹所擅长的,这一特点也在这首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如此,词作在结构上也有着一些别致的构思,并且写景时有着丰富的想象。此外,这首词作还很好的实现了虚实的有机结合,这一手法让作品在语言上非常精炼,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更为浓厚,这些都使得这首作品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
  三、词作赏析与审美探讨
  1.景物的画面美。在对于这首作品进行赏析时,我们不得不说其中一些很经典的审美要素。首先,作为一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很有必要对于其中景物的描写做出相关剖析。这首词作的景物描写有很多经典的地方,这也是使得整首作品意境悠远,情感深厚的一个基础。上阕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短短六个字给我们呈现了一副辽阔苍茫的画面,也为整首词奠定了沉郁的基调。“波上寒烟翠”则是一个细节描写,给我们非常灵动的呈现了水波上寒烟袅袅升起的画面。“山映斜阳天接水”这一句同样非常出彩,“映”和“接”两个字很好的将这幅画面写活,天水相接的那种美好景象也生动呈现在我们面前。随后我们看到“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两句的写景中则有了很明显的抒情的意蕴,尤其是芳草的“无情”,其实是作者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空洞,这一直延续到斜阳外的“无情”的“芳草”也直观的映射出了作者此时内心的心绪。整首词抑郁、悲凉的基调恰恰能够很好的反应出作者心里的哀愁。
  2.语言的音律美。音律美是唐诗宋词中的一个普遍特征,讲究节奏、韵律也是一般诗词作品在创作时会考虑的一个重要元素。音律美在这首作品中也有着很直观的体现。首先我们来看“碧云天,黄叶地”,开篇的这两句不仅结构非常规整,从语言层面来看也非常简洁与齐整,带给我们一定的音律美。“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两句中有平到仄,景色的勾勒基本得以实现,短短十来字已经将一副生动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随后我们看到的是“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几句中也能够明显感受到其中的音律美,这一句中国不仅有借代,还能够和上一句形成对偶,读起来非常有韵律,带给人美的享受。随后进入到下阕,首先看到的是“黯乡魂,追旅思”,这两句和上阕的“碧云天,黄叶地”形成很好的对照与呼应,语言上规则齐整,写景与抒情也很好的得到了呼应。“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一句则十分别致,在断句上也很有特点。最后我们看到的是“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一句首先在节奏与音律上和上阕形成严格呼应,在平仄上也很有规律,这不仅使得整首作品节奏松紧有致、韵散结合,这也使得整首作品很有神韵。
  3.结构的规整美。这首词作在结构上和大部分词作相似,也采取了一些较为常见的结构设置方法。然而,从这首作品中我们还是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全作在结构上的规整凝练,并且能够带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是宋词中非常常见的结构布置手法,在这首作品中也能够很好的得到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写景还是抒情时,作者都做到了表达的由浅入深,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上阕在写景上前一句是对于整个画面的呈现,并且是一种气氛的烘托;后一句则层层深入,对于当时的情境有了更为细致与深刻的描摹,并且已经能够让读者很直接的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下阕的抒情中同样很好的达到了这种效果,第一句是作者心绪与情感的表达,第二句则是强烈的情感宣泄,思乡之情在末尾得到了非常浓重的写照。这种结构规整、由浅入深,且写景与抒情能够整齐对照的写作手法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文字功底,这也是这篇词作堪称经典的一个原因。
  4.情感的诚挚美。情感的诚挚美则是这篇词作之所以能够如此触动人的原因,这也是非常值得剖析的一点。或许初读这篇作品时我们会简单的觉得这是一首典型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词作,并且很好的实现了情境交融、相互辉映的写作效果。如果再细读文本不难发现,这种认识并不是太准确。我们几乎可以认为,情感的表达渗透在作品的始终,并且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是诚挚而感人的。上阕的写景中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作者看到的,作者之所以会看到那样的景象,这显然受到他内心情绪的影响,所以那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才会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下阕的抒情中情感表达则更为直接与深切,作者由浅入深的宣泄了他内心强烈的思乡情感,这种情感也触动着每一个读者,让大家为之动容。
  总之,范仲淹的《苏幕遮》是表达羁旅相思之情的一首经典作品,这首作品中也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剖析与鉴赏的地方。首先,这首词作的景物描写有很多出色的地方,这也是使得整首作品意境悠远,情感深厚的一个基础。这首词作也非常讲解节奏、韵律,全作在结构的设置上也非常规则,这不仅使得整首作品节奏松紧有致、韵散结合,这也使得整首作品很有韵味。情感表达则是这首作品中最值得关注的地方,情感的表达渗透在作品的始终,并且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是诚挚而感人的。无论是上阕的写景还是下阕的抒情,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种情绪与情怀,作者由浅入深的宣泄了他内心强烈的思乡情感,这种情感也触动着每一个读者,让人动容。
  【参考文献】
  [1]韩富军.“志”与“情”──浅谈范仲淹的词[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2]姜波.范仲淹边塞词浅论[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
  [3]刘志强.绮丽柔绵 苍凉悲壮――范仲淹词《苏幕遮》、《渔家傲》欣赏[J].克山师专学报.2002(02)
  [4]韩富军.“志”与“情”──浅谈范仲淹的词[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5]张永芳.“以秋景写秋心”的绝唱――范仲淹词《苏幕遮》赏析[J]. 古典文学知识.2000(03)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悦读文章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