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田园诗浅析
时间:2018-12-20
从开元初至代宗大历初约五十余年,是唐代文学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出百花争艳、名家辈出的景象。其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散发出馥郁的芬芳。唐代田园诗从题材和艺术风格上看,都是继承发展了东晋的陶渊明、南朝的谢灵运的艺术传统,其一脉相承的关系大致可以拟出这么一条线索: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刘长卿、韦应物,而且可以说,孟浩然的田园诗是当时田园诗的代表。
下面就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春晓》谈谈他田园诗的特点。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是盛唐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名诗人。他长期居住在乡下,熟悉农村的田园风景和风土人情,他的《过故人庄》就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图景: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联,故人以“鸡黍”相邀,显示出农家特有的风味,待客不讲虚礼,对人诚挚而纯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桃花源中人见到有外人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热情场面如出一辙。颔联把“绿树”“青山”本来是静的景,动写为“合”“斜”,有远有近富有层次,静谧中又带有生气。颈联的“开轩”“把酒”,把田园风味写足又显得心情格外愉悦、轻松、畅快。由第二联的户外景写到户内饮酒高谈,所见所谈,均是纯正的农村风味。而将第二、第三联合起来看,则又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优美的田园风景画。尾联表现出意犹未尽的情态,这就比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更有味道了。这表现了朋友间的真诚率直,淡语出之而浓情具在,主人的热情朴实,客人的愉快率真,主宾之间的亲切融洽跃然纸上。清人沈德潜评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e裁》)实在一语中的。
整首诗把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体,显得自然天成,就如沈德潜说的“篇法之妙,不见句法”。诗中几乎看不出哪一两句诗是诗人特意炼制出来支撑整首诗的,这是其艺术水平的高超表现。就如一位清丽的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也不靠搔首弄姿、艳抹浓饰,而是以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淡而有味,宁静而悠远,是孟诗的特色。有人认为,孟诗表现如此是因为受了禅宗禅学的熏陶。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学)融合的产物,它兴于唐而盛于宋,与唐诗宋词同步。而中外文化,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是唐诗繁荣发达的一个原因。禅宗的禅寂是指通过坐禅达到心冥空无,其观照就是“寂照”,由静到寂也就达到了解脱。这种思想对孟浩然山水诗的影响是可寻的:孟浩然笔下的田园山水有一种静态的美,即使要写动,写声也是以动写静,喧中求寂,是动中的极静,体现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如他的诗句“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荷老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寂静到这种程度,露水滴下来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是用动和响来衬出静与寂。如非心境与情境合为一体,怎能得此清音。
景中含情,情托于景,情景交融,是孟诗的又一特色,也反映出唐诗主情,讲求刻画意境,以刻画意境制胜的特点。看他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小诗写的是春天早晨浓睡醒来时的感受。读之似觉平淡无奇,反复吟诵,便觉诗中别有洞天。它短小而有起伏,自然又有韵致,情在词外,诗味醇永。春天,春光烂漫,春景无限,可歌可唱的颇多。要在短小的形式中写出迷人的春光,首先就要选好角度,才能以少胜多,俗语说的“四两拨千斤”,就讲究这巧的艺术,而这“巧”又不能让人看出,除非是有极致的艺术造诣,难以为之。诗人从听觉的角度,写春之声;用意中之念想,写春之景(春花烂漫)。浓睡初醒,晨光入户,这新的一天,迎接你的首先是百鸟的婉转鸣唱,可以说春声盈耳。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鸟鸣之。又说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这是有道理的。在百鸟婉转中浓睡醒来,该多惬意。接着又想起了昨夜潇潇的春风春雨声。在静谧的春夜,轻柔的春风,飘洒的春雨,也令人听得分明,那是柔美的天籁,能把人带进如烟似梦般凄迷的意境。现在又想到了那风雨声,不禁又联想到,这一夜风雨,该不会把那繁盛的春花摧落了不少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惜春之情。结尾问句,表达出诗人想象落花太多但又希望落得不多的复杂心理。整首小诗,主要从听觉形象的角度来写,写了春眠、春晓、春夜、春风、春雨、春鸟、春花;情感线索则是喜春而惜春,惜春而爱春。总的来说,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极有情趣,韵味极浓。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它是诗人对春天活泼生动、耐人寻味的歌唱。
孟浩然除了歌唱田园山水风光之外,还写了别的内容的一些诗,比如送别怀友、登临览胜、羁旅行役、游子思乡等,但大多以田园山水自然景物的意象入诗,实在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句情语皆动人。
就多数作品来看,孟浩然的感情比较平衡,像一泓秋水,平静无波,少有感伤。他热爱祖国河山,特别是故乡山水景物,诗作抒情气氛浓,诗意活泼跳动。读他的山水田园诗,如置身于田园山水间,沐浴着春风暖阳,心醉神怡,掩卷则神往之。( 杨 纯 娟)
下面就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春晓》谈谈他田园诗的特点。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是盛唐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名诗人。他长期居住在乡下,熟悉农村的田园风景和风土人情,他的《过故人庄》就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图景: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联,故人以“鸡黍”相邀,显示出农家特有的风味,待客不讲虚礼,对人诚挚而纯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桃花源中人见到有外人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热情场面如出一辙。颔联把“绿树”“青山”本来是静的景,动写为“合”“斜”,有远有近富有层次,静谧中又带有生气。颈联的“开轩”“把酒”,把田园风味写足又显得心情格外愉悦、轻松、畅快。由第二联的户外景写到户内饮酒高谈,所见所谈,均是纯正的农村风味。而将第二、第三联合起来看,则又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优美的田园风景画。尾联表现出意犹未尽的情态,这就比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更有味道了。这表现了朋友间的真诚率直,淡语出之而浓情具在,主人的热情朴实,客人的愉快率真,主宾之间的亲切融洽跃然纸上。清人沈德潜评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e裁》)实在一语中的。
整首诗把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体,显得自然天成,就如沈德潜说的“篇法之妙,不见句法”。诗中几乎看不出哪一两句诗是诗人特意炼制出来支撑整首诗的,这是其艺术水平的高超表现。就如一位清丽的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也不靠搔首弄姿、艳抹浓饰,而是以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淡而有味,宁静而悠远,是孟诗的特色。有人认为,孟诗表现如此是因为受了禅宗禅学的熏陶。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学)融合的产物,它兴于唐而盛于宋,与唐诗宋词同步。而中外文化,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是唐诗繁荣发达的一个原因。禅宗的禅寂是指通过坐禅达到心冥空无,其观照就是“寂照”,由静到寂也就达到了解脱。这种思想对孟浩然山水诗的影响是可寻的:孟浩然笔下的田园山水有一种静态的美,即使要写动,写声也是以动写静,喧中求寂,是动中的极静,体现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如他的诗句“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荷老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寂静到这种程度,露水滴下来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是用动和响来衬出静与寂。如非心境与情境合为一体,怎能得此清音。
景中含情,情托于景,情景交融,是孟诗的又一特色,也反映出唐诗主情,讲求刻画意境,以刻画意境制胜的特点。看他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小诗写的是春天早晨浓睡醒来时的感受。读之似觉平淡无奇,反复吟诵,便觉诗中别有洞天。它短小而有起伏,自然又有韵致,情在词外,诗味醇永。春天,春光烂漫,春景无限,可歌可唱的颇多。要在短小的形式中写出迷人的春光,首先就要选好角度,才能以少胜多,俗语说的“四两拨千斤”,就讲究这巧的艺术,而这“巧”又不能让人看出,除非是有极致的艺术造诣,难以为之。诗人从听觉的角度,写春之声;用意中之念想,写春之景(春花烂漫)。浓睡初醒,晨光入户,这新的一天,迎接你的首先是百鸟的婉转鸣唱,可以说春声盈耳。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鸟鸣之。又说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这是有道理的。在百鸟婉转中浓睡醒来,该多惬意。接着又想起了昨夜潇潇的春风春雨声。在静谧的春夜,轻柔的春风,飘洒的春雨,也令人听得分明,那是柔美的天籁,能把人带进如烟似梦般凄迷的意境。现在又想到了那风雨声,不禁又联想到,这一夜风雨,该不会把那繁盛的春花摧落了不少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惜春之情。结尾问句,表达出诗人想象落花太多但又希望落得不多的复杂心理。整首小诗,主要从听觉形象的角度来写,写了春眠、春晓、春夜、春风、春雨、春鸟、春花;情感线索则是喜春而惜春,惜春而爱春。总的来说,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极有情趣,韵味极浓。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它是诗人对春天活泼生动、耐人寻味的歌唱。
孟浩然除了歌唱田园山水风光之外,还写了别的内容的一些诗,比如送别怀友、登临览胜、羁旅行役、游子思乡等,但大多以田园山水自然景物的意象入诗,实在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句情语皆动人。
就多数作品来看,孟浩然的感情比较平衡,像一泓秋水,平静无波,少有感伤。他热爱祖国河山,特别是故乡山水景物,诗作抒情气氛浓,诗意活泼跳动。读他的山水田园诗,如置身于田园山水间,沐浴着春风暖阳,心醉神怡,掩卷则神往之。( 杨 纯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