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杜荀鹤《泾溪》”感悟联想到的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2)
时间:2015-10-26
【范文选读】
兢慎则成,懈怠则败
杜荀鹤《泾溪》一诗是这样写道:“泾溪石险人兢慎,终日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的28个字,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点:提出中心论点)
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对诗所蕴含的哲理进行深入分析、开掘。)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水是生命的源泉,是文明的注解,曾经启迪着无数先贤圣哲的灵感和智慧,并从中总结天下的兴亡和人事的代谢。(进一步延伸、过渡。)
众所周知,世事如风云变幻,平顺的局面往往促人大意。而失败的毒素,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陈寿《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关羽统兵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七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于是,关羽骄傲起来,放松了对其后路东吴的戒备。结果,吴将吕蒙袭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说明了大意与麻痹的危害。需知世上无顺事,事顺则藏险。如果居安不虑危,当然是取败之道。明乎此理,也就能洞悉太平洋战争中,美国珍珠港内不可一世的太平洋舰队覆灭的奥秘了。(举实例,阐述“平顺的局面往往促人大意”的道理。)
相反地,危险的局面使人警惕,促使人们齐心协力、共度时艰,避免了遭受灭顶之灾。《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后来,昧于安乐,怠于治国,最终被越所灭。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的教训。(举实例,剖析“危险的局面使人警惕”的道理。)
导致失败固然有很多因素,但是麻痹大意于安乐之中对人的毒化,显然是事情的根本所在。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后唐庄宗是天下的原因就在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不能不说精辟深刻。危险一旦消失了,人心也就散了。试想同舟不共济,南辕却北辙,能不遭受灭顶之灾吗?(深:挖原因,析本质。)
今天,我们的国家渐渐强盛,国民的生活渐渐富足,忧患的日子渐渐远去。但是,歌舞升平的表象里下面,却汹涌着极其险恶的暗流。当此希望与忧患并生的时刻,我们重读《泾溪》诗,其现实的意义不容低估。它能使我们洞察和平背后潜藏的危险,重温“兴于忧患,亡于安乐”的古训,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岸张力。帮助我们寻找正视挑战,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联:联系现实或社会现象。)
万事成功都得缘于思危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麻痹堕志。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哲理: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总:回扣原材料,收束全文,重申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