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写作指导及范文鉴赏点评(3)

时间:2015-12-07
【习作展示一】 
从人们的评价谈起
孔子有个学生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一个落水的小孩,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他高兴地接受了。可是大家却认为他太贪心。而孔子另一个学生到国外去旅行的时候赎回了一个做奴隶的鲁国人,没有按照鲁国政府的规定去报账,人们却夸他品格高尚。
同样是做了好事,却因为对待物质与金钱的态度不同而得到了人们不同的评价。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在人们的心中,中国一向是礼仪之邦,只有谦虚和无私奉献才是好人。子路就没有做到这一点。一头牛,在兵戈相见的春秋时期,算是很贵重的礼物了,而子路就那么轻易地接受了看看人家子贡,花自己的钱为公家做贡献,不计较不抱怨,那才是真正的有义之人啊!
利与义,犹如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受“利”而无“义” 得“义”而失“利”,这就是人们的价值观。这种观念统治中国2000多年,“做好事不留姓名”几乎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觉的行为,直到现在,我们在做了好事之后,不但不敢不会不想接受别人的奖赏,甚至在被别人夸赞的时候还会脸红。这真的是正常的吗?
看过中国青年杨立在德国的一段经历以后,深深被克里斯托小镇镇长的话所感动。把捡到的装有钱和信用卡的皮夹交到市政厅,这在中国实在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情了,可是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为了让杨立领回一枚奖章和500欧元的奖金,竟然发动了百余名警察进行寻找。
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还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在了解了杨立想法以后,严肃地说:“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你们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可以说,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才不能因为你的无私放弃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一个小镇的镇长,把对善举的尊重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严格执行奖励制度,这种精神,这种执著,这种信念,令我深思:我们的传统观念到底还能走多远?
“义”和“利”真的不能兼得吗?
      【点评】
      此文围绕人们对子路和子贡的认识来挖掘“义与利”的关系,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德国克里斯托小镇人的观念进行对比,最终得出全社会都应该尊重善举的结论这种尊重不应仅是精神层面上的肯定,也应是物质层面上的奖励。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作文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