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材料作文“我们这个时代能否出现大师”优秀范文10篇(4)

时间:2016-03-16

时代与大师
高三(14)周汇洋
     有人抛出了这样的观点:寂静的时代里产生了像钱钟书这样寂静的大师,而如今我们的时代已不再寂静,因而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也永不再现了。
     暂不评议这种观点的是或非。古人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史书中也有孟母三迁这样的故事,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非议的。这么说来,大师与时代确实是有联系的,或者说大师的产生极难脱离时代而单个成形。
     但是,不再寂静的时代就真的产生不了大师了吗?
     春秋战国之时,群雄割据,诸侯们勾心斗角,你死我活,可这时的思想界却是百家争鸣,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孔子根据时代,提出了“忠”,“恕”二论;韩非主张依法治国;孟子则显大丈夫本色,提出“威武不能屈”等论断。
     国破家亡之际,当众人于铁笼中昏昏沉睡以待死之时,鲁迅惊醒,挥臂呐喊。
     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搅得人心惶惶,知识分子自身难保。但正是这时,季羡林先生译出《罗摩衍那》,迈向了人生最高峰;我国生物学家研制出人工牛胰岛素,震惊世界。
     的确,不寂静的时代无法以其环境滋养人,但它考验着人,激发着人,像鲁迅先生,季老,不就是时代做着催化剂,激发出来的大师吗?
     时代不仅能激发人,在某些方面还能给人以机遇。余华曾经说过,他是在文革期间读的小学,教育的基础不好,到他开始写小说时,他所认识的汉字也仅有3000个。然而后来评论家们纷纷赞扬他,说他文章语言简洁,无藻饰时,他只能苦笑,那是因为他认得的字不多。英国学者穆勒在他的著作《论自己》中提到,专制的时代必定会出现并且还将出现非凡的思想家。他们以他们的深刻与创想抨击那个时代。若思想家们个个都生长于温柔富贵乡,他们的尖锐与深刻何处觅得呢?
     大师固然是一个优秀群体的称号,但大师的类别却千千万万,相信我们这个时代也能产生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特色的大师。但那些人的担忧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博士论文抄袭这样的现象更是增加了人们的忧虑。对此,我想说的是,成为大师,当然让有大师特定的品质,如要敢于抨击,敢于创新,专注,认真等等,这是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的标准,不随着时代而变,所以,迈往大师道路上的人们亦需自勉。
     一个时代塑造着一个时代的大师,但成为大师不是时代决定的,而在于自身。相信我们的时代也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师。
 
大师之忧,文化之忧
高三(14)班  谢桑尼
大师已逝,本是应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中国,却陷入了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后继无人,这才有了让中央领导一时语塞的“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现在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不出一位大师?为什么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文明高速进步的时代我们却推不出一位大师?为什么拥有全世界最多人口的一个泱泱大国,数十年来竟然没有一位大师?
这不仅仅是一个能否出现大师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文化的问题,所以它才能让如此之多的人“为后世忧”。
《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曾说:“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并不值得我们自豪,关键是这五千年的沉淀究竟沉出了什么。”的确,我们中国人一向以华夏文明感到骄傲。但也许我们都没有想过,文明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究竟象征着什么。
所谓大师,必是以本国文化为基础而站立于文化之巅的人。季羡林之于国学,梁羽生之于武侠,王世襄之于古玩,虽然与众不同,却都是以一双文化之眼看待事物。不以文化为基础的所谓“大师”,只能算是人才,算不得大师。大师是具有民族风格的人,而决不会是全球化的产物。
但现今,五千年文化之精髓并未被国人吸收,被吸收的只有一句话,还是没有被完全理解的一句话:不敢为天下先。于是乎,文化的风口浪尖始终没有人站出来,华夏文明的大船似乎失去了方向。有人说,这是不对的,我们现在不都在谈论民主文化么?民主文化难道不是风口浪尖么?但现在众人所讨论的“民主”的“主”,不是“当家作主”的“主”,而是“你要为我做主”的“主”。这样的民主文化,终归只是“舶来品”。而真正的文化的风口浪尖上,仍然空无一人,涛声依旧。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十年大师难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是传统文化留下来的弊病,按照丁元英的话说,这叫做中国人的“文化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文化属性”有些也必须要剔除。这当然很难,但必须做。就像改革开放,我们穷则思变,顶着传统文化中封闭的思想,摸着石头过河,一路艰辛。但我们终究是走了过来,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我希望,文化的风口浪尖,有朝一日将人才辈出,他们不畏压力,指引华夏文明这条大船不断前进。这些人,我们称之为大师,一如近代史上的那些伟人,那些大师。
为后世忧,实则是文化之忧,我辈后人定当忧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肩负属于我们的文化之责。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作文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