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话题作文“孤独与幸福”范文鉴赏(6篇)(3)

时间:2016-07-10

例文五:
飞扬的灵魂
孤独,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不变的执着;
幸福,是来源于灵魂的香味。
——题记
没有了蓝天,白云是孤独的,可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白云的飘逸;没有了大海,一滴水是孤独的,可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折射太阳光辉的美妙;没有了森林,一颗小草是孤独的,可正因为如此,它孤芳自赏时,天地才变小了。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人要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陶渊明是孤独的,他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天文祥是孤独的,他守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活;谭司酮是孤独的,他有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壮气;于谦是孤独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司马迁是孤独的,不甘着屈辱,又不得不在逆境中生活。
可是为什么,我嗅出了他们灵魂的香味。他们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安乐,他们超越了物质的一切,他们褪去了生命的浮华,他们在精神的境界里享受幸福,就像海子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粒沙子看世界,一朵花里看到整个宇宙,在手掌里握住无垠,一瞬间把握了永恒。
在这个个性飞扬的社会年代,我们奔逐着,我们孤独,于是我们幸福。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想来,走出这条路的先锋们必定是孤独的。可他们留给了我们幸福,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必然是要学着先锋们,走自己的路,勇于创新,勇于开拓,嗅出自己灵魂的香味,那是一种美,创新的美,前进的美。
我们要努力让自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满是痛苦却不觉悲伤,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享受孤独,享受幸福。
我想我会一直孤独,一辈子都这么孤独;
我想我会一直孤独,过着孤独的生活;
孤独,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不变的执着;
幸福,是来源于灵魂的香味。
我喜欢孤独,喜欢来源于灵魂的香味,让灵魂飞扬,让个性飞扬,让……


孤独与幸福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社交生活的坏处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名言引入)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中心论点)
世间怕有无数称己为幸福的人,却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孤独的人。“幸福”的人往往开朗、健谈、善于社交;孤独,似乎注定只是一个与阴暗、不幸甚至畸形的人生态度所相伴的名词。事实上真正的孤独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的觉醒,是布鲁诺被烧死前大声疾呼“未来的人们会了解我……”的信念,是无法选择“出世”苏轼的清高。(诠释论点)
孤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幸福的前提。(分论点一“是什么”)
孤独就是走出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卸除了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泊。(议论)当庄子头也不回地边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相时,我们体会到的是孤独。世事纷乱,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尽其才,惟独庄子安然身外(例证)。这种孤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豁达与淡然。但庄子又是幸福的,他的一次平静的拒绝,带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独,换来的却是一座矗立在无数文人志士心目中的高标。(议论) 
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分论点二“为什么”)
物质的充裕,人心的浮躁,更多的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势利化,幸福感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议论)孔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论语》中的睿语无一不是孤独困顿的孔仲尼的自我反省。(例证)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才会远离喧嚣、芜杂,看到自己内心,保持一份坦然与淡定,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是享受幸福的条件。(议论)
孤独要求我们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它是享受到幸福的方法。(分论点三“怎么样”)
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开拓一份属于自己的孤独的小天地。做许多你想做的事情,展开你曾被限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再为庸人俗事所扰。(议论)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在诗集《灾难的岁月》中抒写“夜坐听风,夜眠听雨”的孤独而寂寞,这种孤独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让他悟到“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例证)远离现实,你的处境是孤独的,然而你的内心却是宁静而充实的,你的心不再因孤独而哭泣,反而因孤独而折射出幸福的光芒。(议论)
面对现实,当今的年轻一代作为独生子女,无疑常有一种孤独的心理,他们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愤青”。有些年轻人以上网玩游戏为幸福,以打架滋事为快乐,更有甚者以吸毒杀人为荣。他们因为孤独而丧失了对幸福的感受,继而心态失衡,无处宣泄,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悲哀。(联系实际)
所以正视孤独,享受幸福吧!这种孤独不是消极遁世、自我封闭,而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一种旷达的孤独,伟大的孤独。(辩证思考)正视孤独不仅是一种哲理的思辨,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是对真正幸福的一种追求。(结论)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作文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