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送春》阅读答案
时间:2015-08-01
送 春
宗璞
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项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腊月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斯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到,便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有一小块颜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小块颜色很浅,近乎白色。在深色中有浅色的花朵,形成一些小亮点儿;在浅色中又有深色的笔触,免得它太轻灵。深深浅浅联成一片。这条路我也是不常走的,但每到春天,总要多来几回,看看这些小友。
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各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人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
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却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有一枚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它们又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房门。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我知道,春归去了。
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僝风僽,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靡花事了”,我始终不知荼靡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征兆。
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18.下列对本文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全文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①—⑤为第一部分,⑥一(12)为第二部分分别表
现“二月兰”精神的两个侧面。
B.⑥⑦两个自然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⑥自然段是“承上”,第⑦自然段是“启下”。
C.作者从“二月兰”身上发现了忠心、执著的优秀品质,所以在描写“二月兰”时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D.作者笔下的。二月兰”.没有高贵的地位,却有着团队的精神,张扬的生命活力,执著而忠贞。
E.这篇散文语言散淡从容.如拉家常.但措词用语恰到好处,散淡中亦含深情。
答:[ ] [ ]
19.请用4个字概括第①段所描写的二月兰开花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第⑥段以后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年轻画徒”所画二月兰的“姿态”什么样?(3分)
(不超过15个字)
②作者心目中二月兰的“典型姿态”什么样?(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30个字)
21.本文写“二月兰”,却以《送春》为题,用意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8.B、C(答对一个得2分,原因简析:B、两段合起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不好细分哪一段“承上”哪一段“启下”。第7自然段有对上文内容有很好的概括,是很好的“承上”;而第6自然段从实写二月兰转入“画”二月兰,是思路的一个转折和深化;二月兰如此可爱,而不少人却不知其为何物,所以要请人画,这就是向着第二层文意过渡了,所以也有“启下”作用。C、作者作了拟人手法,但不能说是因为从二月兰身上发现了忠心、执着这种人的优秀口质才用的。作者称二月兰为“小友”,要给它“写信”,都是拟人写法,但都不是因为它的“忠心、执着”。就一般大意义上讲,拟人有一种亲切而生动的效果,常被作者采用)。
19.声势浩大(不超过四个字的同义词语皆可)。
20.①灰暗的、伶仃的,毫无生气(灰暗“1分”,“伶仃”1分,“可怜的,毫无生气”1分。意思相同即可,不要求必须是这几个词。)②大片大片的,千军万马(1分,意思相同即可,下同);身躯瘦弱,地位卑下(1分),却高扬着活力(不能答“持久的精神”)(1分)。(两题的答案超出规定字数而内容正确者,各扣1分)。
21.这样写更能突出二月兰的个性精神(2分),人人不喜欢“送春”,二月兰却即“迎春来,送春去”,又坚持住“送春去”,不推托送春的任务,从而表现出忠心现执着的精神(简要分析,3分,不抓住“送春”,仅作空泛分析不得分。意思正确而语言罗嗦,扣1分)。
二:
1. 二月兰具有怎样的特点?
2. 二月兰象征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3. 作者为什么说二月兰“开得好放肆”?
4. 为什么说二月兰“忠心、执著”?(用原文回答)
5. 本文写的是二月兰,为什么以“送春”为题?
6. 你如何理解“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这句话?
7. 作者在写二月兰时,用了拟人手法。试举几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不受拘束,高扬着活力,忠心,执著
2. 象征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因为他们都没有高贵地位,却有着团队的集体精神,张扬着生命的活力
3. 因为它开得多,开得热闹,不受拘束,自由自在
4. 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
5. 因为二月兰“忠心的,执著的”执行着送春的任务,以“送春”为题,更能体现二月兰的品质
6. 这句话既是对前面二月兰开放时充满活力的照应,也是作者自我的写照,也是对像二月兰一样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
7.“她们已经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写出了它初放时的天真浪漫,盛开时的隆重茂密(其他分析有道理即可)
宗璞
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项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腊月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斯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到,便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有一小块颜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小块颜色很浅,近乎白色。在深色中有浅色的花朵,形成一些小亮点儿;在浅色中又有深色的笔触,免得它太轻灵。深深浅浅联成一片。这条路我也是不常走的,但每到春天,总要多来几回,看看这些小友。
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各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人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
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却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有一枚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它们又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房门。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我知道,春归去了。
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僝风僽,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靡花事了”,我始终不知荼靡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征兆。
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18.下列对本文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全文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①—⑤为第一部分,⑥一(12)为第二部分分别表
现“二月兰”精神的两个侧面。
B.⑥⑦两个自然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⑥自然段是“承上”,第⑦自然段是“启下”。
C.作者从“二月兰”身上发现了忠心、执著的优秀品质,所以在描写“二月兰”时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D.作者笔下的。二月兰”.没有高贵的地位,却有着团队的精神,张扬的生命活力,执著而忠贞。
E.这篇散文语言散淡从容.如拉家常.但措词用语恰到好处,散淡中亦含深情。
答:[ ] [ ]
19.请用4个字概括第①段所描写的二月兰开花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第⑥段以后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年轻画徒”所画二月兰的“姿态”什么样?(3分)
(不超过15个字)
②作者心目中二月兰的“典型姿态”什么样?(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30个字)
21.本文写“二月兰”,却以《送春》为题,用意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8.B、C(答对一个得2分,原因简析:B、两段合起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不好细分哪一段“承上”哪一段“启下”。第7自然段有对上文内容有很好的概括,是很好的“承上”;而第6自然段从实写二月兰转入“画”二月兰,是思路的一个转折和深化;二月兰如此可爱,而不少人却不知其为何物,所以要请人画,这就是向着第二层文意过渡了,所以也有“启下”作用。C、作者作了拟人手法,但不能说是因为从二月兰身上发现了忠心、执着这种人的优秀口质才用的。作者称二月兰为“小友”,要给它“写信”,都是拟人写法,但都不是因为它的“忠心、执着”。就一般大意义上讲,拟人有一种亲切而生动的效果,常被作者采用)。
19.声势浩大(不超过四个字的同义词语皆可)。
20.①灰暗的、伶仃的,毫无生气(灰暗“1分”,“伶仃”1分,“可怜的,毫无生气”1分。意思相同即可,不要求必须是这几个词。)②大片大片的,千军万马(1分,意思相同即可,下同);身躯瘦弱,地位卑下(1分),却高扬着活力(不能答“持久的精神”)(1分)。(两题的答案超出规定字数而内容正确者,各扣1分)。
21.这样写更能突出二月兰的个性精神(2分),人人不喜欢“送春”,二月兰却即“迎春来,送春去”,又坚持住“送春去”,不推托送春的任务,从而表现出忠心现执着的精神(简要分析,3分,不抓住“送春”,仅作空泛分析不得分。意思正确而语言罗嗦,扣1分)。
二:
1. 二月兰具有怎样的特点?
2. 二月兰象征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3. 作者为什么说二月兰“开得好放肆”?
4. 为什么说二月兰“忠心、执著”?(用原文回答)
5. 本文写的是二月兰,为什么以“送春”为题?
6. 你如何理解“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这句话?
7. 作者在写二月兰时,用了拟人手法。试举几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不受拘束,高扬着活力,忠心,执著
2. 象征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因为他们都没有高贵地位,却有着团队的集体精神,张扬着生命的活力
3. 因为它开得多,开得热闹,不受拘束,自由自在
4. 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
5. 因为二月兰“忠心的,执著的”执行着送春的任务,以“送春”为题,更能体现二月兰的品质
6. 这句话既是对前面二月兰开放时充满活力的照应,也是作者自我的写照,也是对像二月兰一样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
7.“她们已经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写出了它初放时的天真浪漫,盛开时的隆重茂密(其他分析有道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