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残耱》阅读答案(2)
时间:2015-12-07
参考答案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A项对原凶的分析错误,从下文看,他之所以痛惜不止,是因为面对残损的耱有许多人生的感触;感慨自己老不中用。B项“意在凸显农村环境美好”错误,从全文看,这里是写老人的回忆,主要反映老人对过去农村生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畅想。D项对描写手法的分析不恰当,文中上要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也综合运用了其他的几种手法,但是没有对老人的语言进行描写。
(2)①勤劳朴实,热爱农村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种树、盖房,年纪大了还在地里劳动,死后还想埋在这片土地里。(2分)
②内心世界丰富,既感伤自己的衰老,揪心时间的流逝,痛心长了荒草的屋顶;又怜惜杨树的嫩枝,喜爱自家的院子。(2分)
③孤独寂寞而又无奈。儿孙外出让他难受,村子空落让他发怵;对儿孙的选择和农村现状感到痛心却又无能为力。(2分)
(3)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小说多次写到夕阳,写夕阳下的村庄、炊烟、树叶以及夕阳渐渐坠落的景色,渲染了一种苍茫、混沌的气氛,为整篇小说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推动情节发展。夕阳触发了老人的思绪,从而引出下文对老人的种种心理活动的叙写,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③烘托老人形象。夕阳与漫天漫地的黄土构成了天苍苍、野茫茫的时空,衬托出老人哭泣时的身影越发的渺小和孤独。
④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小说结尾“太阳下山了。夜幕一下子扑上来”,让人联系小说后半部分关于老人对死亡的预想,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问,令人回味。
(任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4)【示例】①小说以与农民命运息息相关的农具作为叙事的切人点,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对农民生存方式的强力渗透。(2分)
②反映了社会转型给乡村既有的家庭结构、亲缘关系等造成的强烈冲击,以及对人与人、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的重大影响:(2分)
③城市化进程让农村留守老人措手不及,他们感到孤独,感到无奈,感到亲情断裂的痛苦。(2分)
④社会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如何解决乡村留守老人所遭遇的精神问题,如何看待城市对于乡村的渗透所导致的农村现状的改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确实引发我们思考。(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