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意栖居于政治》阅读答案(2)
时间:2016-03-27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说明谢灵运是怎样用格律来治诗的,作者运用例证法,即以《登池上楼》为例,逐句分析其中的十个句子,以此证明谢灵运写山水诗的确非常讲究格律。
B.“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这两句是谢灵运政治上失意所产生的生理反应,为做官追求俸禄却被贬偏远的海滨,长久卧病在床只能独对萧索枯瑟的空林。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如有神助,写是写不出来的,谢灵运对此也非常得意,自言来自梦中,他的诗眼融化于自然,连一点描写的痕迹都没有。
D.《登池上楼》后八句写登楼所见所感:久卧不明季节变化,于是抱病强起临窗一望,听绿波之声,望高山之翠,顿觉心胸开阔,天气变好了,春阳驱寒,阳气升而阴气沉。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谢灵运和陶渊明是同时代人,但两人思想截然不同。陶渊明主动与王朝诀别,甘当“老农”;谢灵运却被迫归隐,并且按兵法在山中险要处定居,体现将门遗风。
B.谢灵运认为中国人经得起敲打,很容易格律化,即容易被奴役和统治。这表明他有治人之才,因不被重用,只好将其才转为治诗,使他成了格律诗的创始者。
C.谢灵运是魏晋时期山水诗人的代表,其诗深受千载之后的毛泽东喜爱,毛泽东评价说唐代的山水诗是从谢灵运的山水诗发展而来的。本文作者赞同这种看法。
D.谢灵运使山水诗在“内容上也真的紧张起来了”,意思是魏晋的山水诗,只有玄言诗和田园诗的自由化是很不够的,还要格律化,格律佛为诗的江山立法。
参考答案
1. A“像治诗那样治国”,语序颠倒,偷换概念,应为“像治国那样治诗”。第一段说“用治国的手段写诗”,是“像治国那样治诗”的同义语,二者概念相同。
2. C内容杂糅,把作者对“池塘生春草”和“园柳变鸣禽”这两句诗的评价混杂在一起了,扭曲了文意。“来自梦中”“连一点描写的痕迹都没有”,是对“池塘生春草”的评价;而“园柳变鸣禽”要差一些,“意境虽好,但终非造化”。
3. B曲解文意,把“中国人经得起敲打,很容易格律化”,错误地理解为容易“被奴役和统治”。第一段中说,谢灵运“不能立法治国,就用格律写诗”,这说明在谢灵运看来,只要正确“立法”,就能把国家治理好,人民就能经得起敲打,用“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便于治理,而不是容易“被奴役和统治”。
A.为了说明谢灵运是怎样用格律来治诗的,作者运用例证法,即以《登池上楼》为例,逐句分析其中的十个句子,以此证明谢灵运写山水诗的确非常讲究格律。
B.“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这两句是谢灵运政治上失意所产生的生理反应,为做官追求俸禄却被贬偏远的海滨,长久卧病在床只能独对萧索枯瑟的空林。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如有神助,写是写不出来的,谢灵运对此也非常得意,自言来自梦中,他的诗眼融化于自然,连一点描写的痕迹都没有。
D.《登池上楼》后八句写登楼所见所感:久卧不明季节变化,于是抱病强起临窗一望,听绿波之声,望高山之翠,顿觉心胸开阔,天气变好了,春阳驱寒,阳气升而阴气沉。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谢灵运和陶渊明是同时代人,但两人思想截然不同。陶渊明主动与王朝诀别,甘当“老农”;谢灵运却被迫归隐,并且按兵法在山中险要处定居,体现将门遗风。
B.谢灵运认为中国人经得起敲打,很容易格律化,即容易被奴役和统治。这表明他有治人之才,因不被重用,只好将其才转为治诗,使他成了格律诗的创始者。
C.谢灵运是魏晋时期山水诗人的代表,其诗深受千载之后的毛泽东喜爱,毛泽东评价说唐代的山水诗是从谢灵运的山水诗发展而来的。本文作者赞同这种看法。
D.谢灵运使山水诗在“内容上也真的紧张起来了”,意思是魏晋的山水诗,只有玄言诗和田园诗的自由化是很不够的,还要格律化,格律佛为诗的江山立法。
参考答案
1. A“像治诗那样治国”,语序颠倒,偷换概念,应为“像治国那样治诗”。第一段说“用治国的手段写诗”,是“像治国那样治诗”的同义语,二者概念相同。
2. C内容杂糅,把作者对“池塘生春草”和“园柳变鸣禽”这两句诗的评价混杂在一起了,扭曲了文意。“来自梦中”“连一点描写的痕迹都没有”,是对“池塘生春草”的评价;而“园柳变鸣禽”要差一些,“意境虽好,但终非造化”。
3. B曲解文意,把“中国人经得起敲打,很容易格律化”,错误地理解为容易“被奴役和统治”。第一段中说,谢灵运“不能立法治国,就用格律写诗”,这说明在谢灵运看来,只要正确“立法”,就能把国家治理好,人民就能经得起敲打,用“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便于治理,而不是容易“被奴役和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