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吴昌硕》阅读答案
时间:2016-04-14
一代宗师吴昌硕
(1)在摩天大厦林立的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有一栋园林老宅特别独特显眼。走进老宅,匾额上是沙孟海题写的“一代宗师”四个大字。这里是上海吴昌硕纪念馆所在地。吴昌硕一代宗师,桃李满门,培育出齐白石、张大千等二十四位大师级艺术家。
(2)1844年8月1日,吴昌硕出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户书香门第。曾祖是前清国子监生,祖父是嘉庆年间的举人。父亲也在咸丰辛亥年中了举,不过他不愿为官,唯独以耕读为乐。受父亲的影响,幼年吴昌硕求知欲要比村里其他小孩旺盛许多,一开始跟着父亲念书,后来去邻村的一个私塾就学,每天翻山越岭,往返十多里路,风雨烈日,从不间断。
(3)可惜十七岁那年,清军追着太平军,从安徽打到浙西,村里一片狼藉。连性命都难保了,哪还能读书?吴昌硕的两个兄长和弟妹都在兵荒马乱中死去,他跟着父亲一路逃难,才留得一条性命。哪知,一天又与父亲失散,只得独自一人到处流浪。他在湖北、安徽等省流亡了两年,一直等找到老父亲,才一起回到家乡。可是母亲在战乱中已离世。
(4)在老家安顿下来后,吴昌硕便与老父相依为命,躬耕度日,耕作之余便投入书海。家里藏书已经不多,他便去借。有时为了借一部书,要行数十里路。借到了书,更是废寝忘食,不但写读书笔记,有时碰到喜欢的还把整部书都抄录下来,以便往后反复研读。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必定请教他人,绝不含糊过去。
(5)吴昌硕十多岁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开始喜欢磨刀刻印。最喜欢阅读的是和篆刻、书法有关的书籍。二十二岁那年,在县里学官的迫促下,他勉强去应了一次考试,中了秀才,后决意不再赴考。二十九岁那年,吴昌硕与菱湖施氏成婚,婚后即独自离家去杭州、苏州、上海等文化氛围浓郁的江南大城市寻师访友。金石书画,圈内的十八般武艺他都兴趣浓厚。
(6)起初吴昌硕从俞曲园学辞章和文字训诂之学,为时约两年。接着他在苏州结识了大书法家杨藐翁,向他请教书法和辞章。杨藐翁为人耿直,所作诗文也简练凝重,无论是为人还是学问都令吴昌硕敬佩不已。吴昌硕便请求杨藐翁收他为弟子。杨藐翁谦逊,回信过去婉谢,并说愿和吴昌硕换帖以弟兄相称,理由是“师生尊而不亲,弟兄则尤亲矣。一言为定,白首如新”。尽管如此,吴昌硕仍以师尊之礼相待,成名成家后时常在文章中提及“藐翁吾先师”之名。
(7)“三十学诗,五十学画”是吴昌硕的自谦,其实早在而立之年,他就显现出了绘画的天赋。一开始,因为没有老师教,他就用书法的技法作画。后经朋友介绍,得以求教大画家任伯年。任伯年让他作一幅画看看,吴昌硕为难了,说:“我还没有学过,怎么能画呢?”任伯年道:“你爱怎么画就怎么画,随便画上几笔就是了。”于是他遵咐画了几笔。任伯年看他落墨浑厚挺拔,不同凡响,不禁拍案叫绝道:“你将来在绘画上一定会成名!”吴昌硕愣住了,还以为是跟他开玩笑。任伯年却严肃地说:“你的笔墨现在就已经胜过我了啊。”任伯年如此胸襟坦荡,吴昌硕又诚意求学,两人从此成为至交,始终保持着师友之间的友谊。同时,吴昌硕又从知名收藏家潘郑盦、吴平斋、吴大澂等人处看到不少历代文物和名人书画真迹。他便临摹欣赏,摘录考据,大大开阔了眼界,自己的技艺也随之大为长进。几十年里,吴昌硕迅速成长为“诗、书、画、印”四项全能的大师级人物。
(8)吴昌硕未曾想到,自己一介读书人,竟会在知天命的年纪投笔从戎。年轻时他曾在苏州结识到大收藏家吴大澂。吴大澂比吴昌硕年长九岁,是同治年间的进士,他仕途顺利,从小小编修一路做到湖南巡抚,是一个喜欢舞文弄墨的官员。
(9)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主战的光绪在其老师的鼓励下,下诏派吴大澂率领湘军出关迎战。吴大澂北上前给吴昌硕写了一封信,邀他入伍协办军中文书事宜。想当年吴昌硕拜访吴大澂的时候,吴毫不吝啬地将家藏拿出来任其赏玩。滴水之恩当泉报,况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是,他告别妻儿,投入吴大澂麾下。
(10)甲午海战之初,清军奋力迎敌,左宝贵在平壤城牺牲,邓世昌在威海卫殉国……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吴昌硕悲愤交加,在营中提笔写下:“海军未复谁雪耻?愤失海权蹈海死。精卫衔石填沧海,呜呼我国多烈士。”
(11)吴大澂之军大败而归,光绪帝从此不待见他。四年后下一道圣旨,将吴大澂革职,永不再用。不过,跟着吴大澂的“老兵”吴昌硕不仅性命得以保全,还在征战途中饱览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这样的经历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05期,有删改)
(1)在摩天大厦林立的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有一栋园林老宅特别独特显眼。走进老宅,匾额上是沙孟海题写的“一代宗师”四个大字。这里是上海吴昌硕纪念馆所在地。吴昌硕一代宗师,桃李满门,培育出齐白石、张大千等二十四位大师级艺术家。
(2)1844年8月1日,吴昌硕出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户书香门第。曾祖是前清国子监生,祖父是嘉庆年间的举人。父亲也在咸丰辛亥年中了举,不过他不愿为官,唯独以耕读为乐。受父亲的影响,幼年吴昌硕求知欲要比村里其他小孩旺盛许多,一开始跟着父亲念书,后来去邻村的一个私塾就学,每天翻山越岭,往返十多里路,风雨烈日,从不间断。
(3)可惜十七岁那年,清军追着太平军,从安徽打到浙西,村里一片狼藉。连性命都难保了,哪还能读书?吴昌硕的两个兄长和弟妹都在兵荒马乱中死去,他跟着父亲一路逃难,才留得一条性命。哪知,一天又与父亲失散,只得独自一人到处流浪。他在湖北、安徽等省流亡了两年,一直等找到老父亲,才一起回到家乡。可是母亲在战乱中已离世。
(4)在老家安顿下来后,吴昌硕便与老父相依为命,躬耕度日,耕作之余便投入书海。家里藏书已经不多,他便去借。有时为了借一部书,要行数十里路。借到了书,更是废寝忘食,不但写读书笔记,有时碰到喜欢的还把整部书都抄录下来,以便往后反复研读。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必定请教他人,绝不含糊过去。
(5)吴昌硕十多岁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开始喜欢磨刀刻印。最喜欢阅读的是和篆刻、书法有关的书籍。二十二岁那年,在县里学官的迫促下,他勉强去应了一次考试,中了秀才,后决意不再赴考。二十九岁那年,吴昌硕与菱湖施氏成婚,婚后即独自离家去杭州、苏州、上海等文化氛围浓郁的江南大城市寻师访友。金石书画,圈内的十八般武艺他都兴趣浓厚。
(6)起初吴昌硕从俞曲园学辞章和文字训诂之学,为时约两年。接着他在苏州结识了大书法家杨藐翁,向他请教书法和辞章。杨藐翁为人耿直,所作诗文也简练凝重,无论是为人还是学问都令吴昌硕敬佩不已。吴昌硕便请求杨藐翁收他为弟子。杨藐翁谦逊,回信过去婉谢,并说愿和吴昌硕换帖以弟兄相称,理由是“师生尊而不亲,弟兄则尤亲矣。一言为定,白首如新”。尽管如此,吴昌硕仍以师尊之礼相待,成名成家后时常在文章中提及“藐翁吾先师”之名。
(7)“三十学诗,五十学画”是吴昌硕的自谦,其实早在而立之年,他就显现出了绘画的天赋。一开始,因为没有老师教,他就用书法的技法作画。后经朋友介绍,得以求教大画家任伯年。任伯年让他作一幅画看看,吴昌硕为难了,说:“我还没有学过,怎么能画呢?”任伯年道:“你爱怎么画就怎么画,随便画上几笔就是了。”于是他遵咐画了几笔。任伯年看他落墨浑厚挺拔,不同凡响,不禁拍案叫绝道:“你将来在绘画上一定会成名!”吴昌硕愣住了,还以为是跟他开玩笑。任伯年却严肃地说:“你的笔墨现在就已经胜过我了啊。”任伯年如此胸襟坦荡,吴昌硕又诚意求学,两人从此成为至交,始终保持着师友之间的友谊。同时,吴昌硕又从知名收藏家潘郑盦、吴平斋、吴大澂等人处看到不少历代文物和名人书画真迹。他便临摹欣赏,摘录考据,大大开阔了眼界,自己的技艺也随之大为长进。几十年里,吴昌硕迅速成长为“诗、书、画、印”四项全能的大师级人物。
(8)吴昌硕未曾想到,自己一介读书人,竟会在知天命的年纪投笔从戎。年轻时他曾在苏州结识到大收藏家吴大澂。吴大澂比吴昌硕年长九岁,是同治年间的进士,他仕途顺利,从小小编修一路做到湖南巡抚,是一个喜欢舞文弄墨的官员。
(9)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主战的光绪在其老师的鼓励下,下诏派吴大澂率领湘军出关迎战。吴大澂北上前给吴昌硕写了一封信,邀他入伍协办军中文书事宜。想当年吴昌硕拜访吴大澂的时候,吴毫不吝啬地将家藏拿出来任其赏玩。滴水之恩当泉报,况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是,他告别妻儿,投入吴大澂麾下。
(10)甲午海战之初,清军奋力迎敌,左宝贵在平壤城牺牲,邓世昌在威海卫殉国……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吴昌硕悲愤交加,在营中提笔写下:“海军未复谁雪耻?愤失海权蹈海死。精卫衔石填沧海,呜呼我国多烈士。”
(11)吴大澂之军大败而归,光绪帝从此不待见他。四年后下一道圣旨,将吴大澂革职,永不再用。不过,跟着吴大澂的“老兵”吴昌硕不仅性命得以保全,还在征战途中饱览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这样的经历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05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