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答案(2)

时间:2016-06-09

相关链接
①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  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  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  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地址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
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
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
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
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
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
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
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
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注意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
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