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的求学生涯》阅读答案
时间:2016-10-20
朱光潜的求学生涯
1912年,十五岁的朱光潜升入当时赫赫有名的桐城中学。当时桐城中学用的古文课本主要是桐城派作家姚鼐编写的《古文辞类纂》,这部著名的古文总集以“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为主干,上溯战国、秦汉、魏晋之文,下逮归有光、方苞、刘大櫆之作,其包罗之广、分类之当、鉴别之严、品评之精,颇得广泛好评。朱光潜熟读和背诵了从先秦到清代的散文名篇,得到了极大的收获,他的整个身心受到了传统文化甘霖的深深滋润。在桐城中学,朱光潜还对中国古典诗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国文教师中,有一位名叫潘季野,酷爱古代诗歌,尤其对宋诗有很深的修养。他在教学中发现朱光潜勤奋好学,对语言文字的奥妙异常敏感,便注意加以悉心培养。他不分课内课外,指导朱光潜诵读《古诗源》、《唐诗三百首》、《唐宋诗醇》、《宋百家诗存》等诗集选本,使其概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大体状貌、各代诗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承袭流变关系。
朱光潜攻读历代诗歌后,虽然觉得各有其佳妙之处,却颇看重魏晋人的作品,尤其钟爱阮籍和陶潜的诗篇。他一生最推崇的诗人是陶渊明,认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体现了中国文人和中国诗歌的至高境界。“陶渊明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朱光潜《陶渊明》)爱好和钻研古代诗歌,对于后来走上文学和美学研究道路的朱光潜来说,可谓终身受用。因为依朱光潜看,诗是用最精炼的语言表现最精炼的情思,是最能体现文学特征的文学体裁。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等的佳妙处,难免总有些隔膜,因为故事在一流小说家和戏剧家的作品中,多半像枯树枝干搭成的花架,用处全在托起那绚丽灿烂、生气蓬勃的红花绿叶——小说、戏剧中的诗。朱光潜通过钻研诗歌,领悟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种种佳妙之处,更培养起一种典雅纯正的文学趣味,这种趣味很大程度也来自于潘季野的熏陶,以至于朱光潜在八十三岁高龄写自传时,还特别提出潘季野是他当时“得益最多的国文老师”。
桐城中学毕业后,朱光潜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然而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的教员水平之差,实在超出了他的想象。最突出者为系主任姚明辉,其学问杂而不纯,却自命不凡,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自居,编著的书上多署名为“太平洋人”,讲课时穿凿附会,常常离奇的惊人。愤慨之下,朱光潜曾写信到教育部告状,投出的信却如泥牛入海,一年不到他就想离开学校。遇到这样的老师当然是极大的不幸,但朱光潜悟出了一个值得一辈子记取的教训:做学问和教书都得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任何花拳绣腿、瞒言骗语,都既是“自欺”,又是“欺人”。当然,他在武昌也收获颇丰。他“规规矩矩”地把段玉裁《许氏说文解字注》从头到尾圈点一遍,大略窥探了中国文字学门径,提高了他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训诂考据的能力。同时,朱光潜发现世间竟然有那么多的书,并享受着读书的自由。年迈以后,与友人谈起当年的武昌,朱光潜对江边横街的旧书肆仍满怀留恋。
在武昌待了约一年光景,朱光潜顺利通过选拔,被教育部派往香港大学学教育学。在港大期间,他住的那间寝室兼书斋的小房间很拥挤,写字台前放上一把椅子后,连插足坐下都要费些周折,小房间的墙上悬挂着“恒恬诚勇”四个大字。港大四年,朱光潜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英语,为自己观察世界提供了另一只眼睛,而且广泛学习英语文学、西方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知识。他当时读书有个习惯,每读完一本书都做读书笔记,为的是把所学的东西在自己头脑里整理消化一番,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在港大比较系统地学习西方学术文化后,朱光潜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不仅表现在西方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个性主义、平等自由等观念逐步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还表现在体现西方近代科学精神的实证思想、批判态度等被他奉为改造中国学术界的良药。朱光潜后来又曾在欧洲留学八年,加深和拓广了西方知识,但是,导致他知识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使他成为学贯中西的一代新学人的转折点,则不能不说是香港大学。
(摘编自钱念孙著《朱光潜:出世的精神和入世的事业》)
【相关链接】
①朱光潜(1897-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摘自“百度百科”)
②“这(指进港大)是我生平的一大转机,假如没有得到那机会,说不定我现在还是冬烘学究,港大四年奠定了我这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摘自朱光潜《作者自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古文辞类纂》因为是由桐城派作家姚鼐编写,因此成为桐城中学主要的古文课本,朱光潜熟读和背诵了其中的很多名篇,收获很大。
B.在古代诗人中,陶渊明最受朱光潜推崇,这主要是因为朱光潜的审美趣味,倾向于淡雅含蓄,而陶渊明的诗歌和人格都展现了自然本色。
C.在桐城中学求学期间,朱光潜意识到诗歌是最能体现文学特征的文学体裁,其他文学体裁比如小说、戏剧如果没有诗意,就失去了很多的文学价值。
D.由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主任姚明辉对教学极不认真负责,朱光潜意识到这种自欺欺人的老师对自己实在无益,因此产生了离开的念头。
E.朱光潜在求学期间刻苦勤奋,并从小就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凭借这种习惯吸收了大量知识,为最终成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学人奠定了基础。
(2)在回顾自己的中学时代时,朱光潜说潘季野老师是使自己“得益最多的国文老师”,他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朱光潜的求学生涯经历了怎样的阶段?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4)朱光潜在港大求学时所住的寝室里挂着“恒恬诚勇”四个大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四个字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1)CB
1912年,十五岁的朱光潜升入当时赫赫有名的桐城中学。当时桐城中学用的古文课本主要是桐城派作家姚鼐编写的《古文辞类纂》,这部著名的古文总集以“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为主干,上溯战国、秦汉、魏晋之文,下逮归有光、方苞、刘大櫆之作,其包罗之广、分类之当、鉴别之严、品评之精,颇得广泛好评。朱光潜熟读和背诵了从先秦到清代的散文名篇,得到了极大的收获,他的整个身心受到了传统文化甘霖的深深滋润。在桐城中学,朱光潜还对中国古典诗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国文教师中,有一位名叫潘季野,酷爱古代诗歌,尤其对宋诗有很深的修养。他在教学中发现朱光潜勤奋好学,对语言文字的奥妙异常敏感,便注意加以悉心培养。他不分课内课外,指导朱光潜诵读《古诗源》、《唐诗三百首》、《唐宋诗醇》、《宋百家诗存》等诗集选本,使其概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大体状貌、各代诗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承袭流变关系。
朱光潜攻读历代诗歌后,虽然觉得各有其佳妙之处,却颇看重魏晋人的作品,尤其钟爱阮籍和陶潜的诗篇。他一生最推崇的诗人是陶渊明,认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体现了中国文人和中国诗歌的至高境界。“陶渊明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朱光潜《陶渊明》)爱好和钻研古代诗歌,对于后来走上文学和美学研究道路的朱光潜来说,可谓终身受用。因为依朱光潜看,诗是用最精炼的语言表现最精炼的情思,是最能体现文学特征的文学体裁。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等的佳妙处,难免总有些隔膜,因为故事在一流小说家和戏剧家的作品中,多半像枯树枝干搭成的花架,用处全在托起那绚丽灿烂、生气蓬勃的红花绿叶——小说、戏剧中的诗。朱光潜通过钻研诗歌,领悟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种种佳妙之处,更培养起一种典雅纯正的文学趣味,这种趣味很大程度也来自于潘季野的熏陶,以至于朱光潜在八十三岁高龄写自传时,还特别提出潘季野是他当时“得益最多的国文老师”。
桐城中学毕业后,朱光潜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然而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的教员水平之差,实在超出了他的想象。最突出者为系主任姚明辉,其学问杂而不纯,却自命不凡,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自居,编著的书上多署名为“太平洋人”,讲课时穿凿附会,常常离奇的惊人。愤慨之下,朱光潜曾写信到教育部告状,投出的信却如泥牛入海,一年不到他就想离开学校。遇到这样的老师当然是极大的不幸,但朱光潜悟出了一个值得一辈子记取的教训:做学问和教书都得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任何花拳绣腿、瞒言骗语,都既是“自欺”,又是“欺人”。当然,他在武昌也收获颇丰。他“规规矩矩”地把段玉裁《许氏说文解字注》从头到尾圈点一遍,大略窥探了中国文字学门径,提高了他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训诂考据的能力。同时,朱光潜发现世间竟然有那么多的书,并享受着读书的自由。年迈以后,与友人谈起当年的武昌,朱光潜对江边横街的旧书肆仍满怀留恋。
在武昌待了约一年光景,朱光潜顺利通过选拔,被教育部派往香港大学学教育学。在港大期间,他住的那间寝室兼书斋的小房间很拥挤,写字台前放上一把椅子后,连插足坐下都要费些周折,小房间的墙上悬挂着“恒恬诚勇”四个大字。港大四年,朱光潜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英语,为自己观察世界提供了另一只眼睛,而且广泛学习英语文学、西方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知识。他当时读书有个习惯,每读完一本书都做读书笔记,为的是把所学的东西在自己头脑里整理消化一番,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在港大比较系统地学习西方学术文化后,朱光潜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不仅表现在西方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个性主义、平等自由等观念逐步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还表现在体现西方近代科学精神的实证思想、批判态度等被他奉为改造中国学术界的良药。朱光潜后来又曾在欧洲留学八年,加深和拓广了西方知识,但是,导致他知识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使他成为学贯中西的一代新学人的转折点,则不能不说是香港大学。
(摘编自钱念孙著《朱光潜:出世的精神和入世的事业》)
【相关链接】
①朱光潜(1897-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摘自“百度百科”)
②“这(指进港大)是我生平的一大转机,假如没有得到那机会,说不定我现在还是冬烘学究,港大四年奠定了我这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摘自朱光潜《作者自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古文辞类纂》因为是由桐城派作家姚鼐编写,因此成为桐城中学主要的古文课本,朱光潜熟读和背诵了其中的很多名篇,收获很大。
B.在古代诗人中,陶渊明最受朱光潜推崇,这主要是因为朱光潜的审美趣味,倾向于淡雅含蓄,而陶渊明的诗歌和人格都展现了自然本色。
C.在桐城中学求学期间,朱光潜意识到诗歌是最能体现文学特征的文学体裁,其他文学体裁比如小说、戏剧如果没有诗意,就失去了很多的文学价值。
D.由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主任姚明辉对教学极不认真负责,朱光潜意识到这种自欺欺人的老师对自己实在无益,因此产生了离开的念头。
E.朱光潜在求学期间刻苦勤奋,并从小就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凭借这种习惯吸收了大量知识,为最终成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学人奠定了基础。
(2)在回顾自己的中学时代时,朱光潜说潘季野老师是使自己“得益最多的国文老师”,他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朱光潜的求学生涯经历了怎样的阶段?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4)朱光潜在港大求学时所住的寝室里挂着“恒恬诚勇”四个大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四个字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1)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