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科学救国的先驱》阅读答案(2)

时间:2016-11-25

相关链接
①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百度汉语
②西方科学家研究科学,不是为名利所驱使,而是为好奇心所引诱。为了这种天生的好奇以及由此而来的精神需求,许多人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并不是科学家最初的动机,而是科学研究的必然结果。——任鸿隽《科学的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任鸿隽早年即是一个激进的热血青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加入了同盟会,又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并撰写文章为革命呐喊。
B.任鸿隽认识到西方与中方学术的差异在于有无科学,中国必须从西方输入科学,因而他萌发了将科学介绍到中国的想法而并不在意拿学位。
C.发刊词以激情的言语突出宣扬了科学救国的思想,并把民权、国家实力和学术思想的进步并举,认为没有学术就无从谈民权与国力。
D.任鸿隽认为,西方科学家不为物质文明的进步而研究科学,只为好奇心以及为此而产生的精神需求,许多人为此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
E.任鸿隽等人甘为人梯。面对国内学术阵地的荒芜现状,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学术前途,而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救国的实际行动中。
(2)中国科学社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任鸿隽的科学救国行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为什么说任鸿隽挑战和颠覆了中国旧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他的人生价值取向对今天的读书人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

参考答案
(1)E项3分,C项2分,B项1分。选A、D不给分。
(B项,“不在意拿学位”不准确,原文是“不看重”;A项,“参加四川保路运动”错误;D项,“不为物质文明的进步而研究科学”错误,原文是“不是最初动机”(链接2)
(2)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在美国组建是集股性质的公司,较为松散。②第二阶段,在美国改组为学会性质的组织,也是私人组织的学术团体。③第三阶段,在南京成立中国国内第一个科学研究机关——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每点2分,3点6分)
(3)①组建并发展科学社,建立中国第一个科学研究机关。②兴办杂志,主持《科学》杂志编务工作,并亲自撰写文章  ③建立当时中国最大的科技图书馆。④引进图书资料,对战时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每点2分,3点6分)
(4)原因:①任鸿隽身为大清国的秀才,却走了一条从闹革命到科学救国的道路,完全背离了旧时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常路。②曾涉足官场,却又很快厌弃,留学美国;选择专业志在救国,不求干禄,可见其读书并非为出仕。③他认为科学研究当不为名利所驱使。(每点2分,3点6分)
启示示例:读书不为名利,当以好奇心为出发点,读书是一种精神的需求;读书人应当有社会责任感,以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为己任。(2分)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