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归途》阅读答案
时间:2016-12-11
王姥姥走到厅上,对她说:“我说,大嫂,后天就是年初一,你打算怎办呢?你可不能在我这儿过年,我想你还是先回老家。” 王姥姥想撵她。她想,净哭是不成的,得想法子。拿过小包袱来,打开,翻翻那几件破衣服。她的丈夫在郑州那一仗,也随着那位总指挥亡于阵上。败军的眷属在逃亡的时候自然不能多带行李。她好容易把些少细软带在身边,日子就靠着零当整卖这样过去。现在她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当日丈夫所用的一把小手枪和两颗枪子。
除夕那天早晨,她进好几家当铺也没有当去小手枪。当她走到高亮桥上,站了一会,她有了主意,因为她想起了那十二年来见面的大姐儿现在一刀出嫁的时候了,不如回家替她找个主儿,她自打定了回家嫁女儿的主意以后,好像前途上又为她露出了一点光明,于是她带着希望在向着家乡的一条小路走着。
雪下大了。她走在荒凉的小道上,心里想着她的计划。迎面来了一个青年妇人,好象是赶进城买年货的。她戴着一顶宝蓝色的帽子,帽上还安上一片孔雀翎;穿上一件桃色的长棉袍;脚的下穿着时式的红绣鞋。这青年妇女从她身边闪过去,招得她回头直望着她。她心里想,多么漂亮的衣服呢,若是她的大妞儿有这样一套衣服,那就是她的嫁妆了。然而她哪里有钱去买这样时样的衣服呢?她心里自己问着,眼睛直盯在那女人的身上。那女人已经离开她四五十步远近,再拐一个弯就要看不见了。她看四围一个人也没有,想着不如抢了她的,带回家给大妞儿做头面。这个念头一起来,使她不由回头追上前去,用粗厉的声音喝着:“大姑娘,站住,你那件衣服借我使使罢。”那女人回头看见她手里拿着枪,恍惚是个军人,早已害怕得话都说不出来,想要跑,腿又不听使,她只得站住,问:“你要什么?”
“我什么都不要。快把衣服,帽子,鞋,都脱下来。身上有钱都得交出来,手镯、戒指、耳环,都得交我。不然,我就打死你。”
青年妇人不得已便照她所要求的一样一样的交出来。她把衣服和财物一起卷起来,她抱着那卷赃物,往北飞跑。穿入那四围满是稠密的杉松的墓田里。在坟堆后面歇着,她慢慢地打开那件桃色的长袍,看看那宝蓝色孔雀翎帽,心里想着若是给大妞儿穿上,必定是很时样。她又拿起手镯和戒指等物来看,虽是银的,可是手工很好,决不是新打的。正在翻弄,忽然象感触到什么一样,她盯着那银镯子,象是以前见过的花样。那不是她的嫁妆吗?她越看越真,果然是她二十多年前出嫁时陪嫁的东西,因为那镯上有一个记号是她从前做下的。但是怎么流落在那女人手上呢?这个疑问很容易使她想那女人莫不就是她的女儿。本是为女儿才做起这事来,自不能角女儿,如果知道这段事情。想来想去,不如送回原来抢劫的地方。
她又望南,紧紧地走。不料刚到树下,就见那青年妇人还躺在那里。她不顾一切把东西放在一边,进前几步,去摇那女人。那时天已经黑了,幸而雪光映着,还可以辨别远近。她怎么也不能把那女人摇醒,想着莫不是冻僵了?她捡起羊皮给她盖上。当她的手摸到那女人的脖子的时候,触着一样东西,拿起来看,原来是一把剃刀。这可了不得,怎么就抹了脖子啦!她抱着她的脖子也不顾得害怕,从雪光中看见那副清秀的脸庞,虽然认不得,可有七八分象她初嫁时的模样。她想起大妞儿的左脚有个骈趾,于是把那尸体的袜子除掉,试摸着看。可不是!她放声哭起来,“儿呀”,“命呀”,杂乱地喊着。
东村稀落的爆竹断续地响,把这除夕在凄凉的情境中送掉。无声的银雪还是飞满天地,老不停止。
第二天就是年初一,巡警领着检察官从北来。在一棵树下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楼主那被劫的新娘子的尸体。雪几乎把他们淹没了。
(本文创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第一段写她随身的小包裹中有一把小手枪和两颗枪子,为下文她到当铺“当枪”,用“枪”抢劫以及用枪自杀埋下了伏笔。
B.小说写她想到了回家嫁女儿的主意之后,她又感觉到了生活的希望,带着希望她踏上了回家之路,因为她有嫁女儿而得的彩礼了。
C.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作者创作这篇小说,反映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战乱时期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普遍宿命论。
D.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个深受战争祸害,生活中充满辛酸的女人。战争夺去了她的丈夫,她失去了生活的依靠,陷入了生活困顿中。
E.小说构思巧妙,将女主人公命运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大年除夕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与鲁迅小说《祝福》有异曲同工之妙。
8. 小说中反复描写“雪”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9. 结合文本,谈谈小说以“归途”为题目有何意图。(6分)
参考答案
7、DE
8、为人物的活动布设了活动场景,她在大雪纷飞的年底踏上了回家之路,在大雪之中抢劫了自己的女儿,双双死于大雪中。这些都是在大雪中发生的。渲染凄冷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悲剧性。
9、“归途”概括了小说的主要事件;与小说悲剧结局形成对照,暗含“归途”却成为“不归之路”悲剧;言简义丰,耐人回味,让读者产生“归途”在哪里的思考。
除夕那天早晨,她进好几家当铺也没有当去小手枪。当她走到高亮桥上,站了一会,她有了主意,因为她想起了那十二年来见面的大姐儿现在一刀出嫁的时候了,不如回家替她找个主儿,她自打定了回家嫁女儿的主意以后,好像前途上又为她露出了一点光明,于是她带着希望在向着家乡的一条小路走着。
雪下大了。她走在荒凉的小道上,心里想着她的计划。迎面来了一个青年妇人,好象是赶进城买年货的。她戴着一顶宝蓝色的帽子,帽上还安上一片孔雀翎;穿上一件桃色的长棉袍;脚的下穿着时式的红绣鞋。这青年妇女从她身边闪过去,招得她回头直望着她。她心里想,多么漂亮的衣服呢,若是她的大妞儿有这样一套衣服,那就是她的嫁妆了。然而她哪里有钱去买这样时样的衣服呢?她心里自己问着,眼睛直盯在那女人的身上。那女人已经离开她四五十步远近,再拐一个弯就要看不见了。她看四围一个人也没有,想着不如抢了她的,带回家给大妞儿做头面。这个念头一起来,使她不由回头追上前去,用粗厉的声音喝着:“大姑娘,站住,你那件衣服借我使使罢。”那女人回头看见她手里拿着枪,恍惚是个军人,早已害怕得话都说不出来,想要跑,腿又不听使,她只得站住,问:“你要什么?”
“我什么都不要。快把衣服,帽子,鞋,都脱下来。身上有钱都得交出来,手镯、戒指、耳环,都得交我。不然,我就打死你。”
青年妇人不得已便照她所要求的一样一样的交出来。她把衣服和财物一起卷起来,她抱着那卷赃物,往北飞跑。穿入那四围满是稠密的杉松的墓田里。在坟堆后面歇着,她慢慢地打开那件桃色的长袍,看看那宝蓝色孔雀翎帽,心里想着若是给大妞儿穿上,必定是很时样。她又拿起手镯和戒指等物来看,虽是银的,可是手工很好,决不是新打的。正在翻弄,忽然象感触到什么一样,她盯着那银镯子,象是以前见过的花样。那不是她的嫁妆吗?她越看越真,果然是她二十多年前出嫁时陪嫁的东西,因为那镯上有一个记号是她从前做下的。但是怎么流落在那女人手上呢?这个疑问很容易使她想那女人莫不就是她的女儿。本是为女儿才做起这事来,自不能角女儿,如果知道这段事情。想来想去,不如送回原来抢劫的地方。
她又望南,紧紧地走。不料刚到树下,就见那青年妇人还躺在那里。她不顾一切把东西放在一边,进前几步,去摇那女人。那时天已经黑了,幸而雪光映着,还可以辨别远近。她怎么也不能把那女人摇醒,想着莫不是冻僵了?她捡起羊皮给她盖上。当她的手摸到那女人的脖子的时候,触着一样东西,拿起来看,原来是一把剃刀。这可了不得,怎么就抹了脖子啦!她抱着她的脖子也不顾得害怕,从雪光中看见那副清秀的脸庞,虽然认不得,可有七八分象她初嫁时的模样。她想起大妞儿的左脚有个骈趾,于是把那尸体的袜子除掉,试摸着看。可不是!她放声哭起来,“儿呀”,“命呀”,杂乱地喊着。
东村稀落的爆竹断续地响,把这除夕在凄凉的情境中送掉。无声的银雪还是飞满天地,老不停止。
第二天就是年初一,巡警领着检察官从北来。在一棵树下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楼主那被劫的新娘子的尸体。雪几乎把他们淹没了。
(本文创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第一段写她随身的小包裹中有一把小手枪和两颗枪子,为下文她到当铺“当枪”,用“枪”抢劫以及用枪自杀埋下了伏笔。
B.小说写她想到了回家嫁女儿的主意之后,她又感觉到了生活的希望,带着希望她踏上了回家之路,因为她有嫁女儿而得的彩礼了。
C.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作者创作这篇小说,反映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战乱时期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普遍宿命论。
D.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个深受战争祸害,生活中充满辛酸的女人。战争夺去了她的丈夫,她失去了生活的依靠,陷入了生活困顿中。
E.小说构思巧妙,将女主人公命运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大年除夕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与鲁迅小说《祝福》有异曲同工之妙。
8.
9.
参考答案
7、DE
8、为人物的活动布设了活动场景,她在大雪纷飞的年底踏上了回家之路,在大雪之中抢劫了自己的女儿,双双死于大雪中。这些都是在大雪中发生的。渲染凄冷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悲剧性。
9、“归途”概括了小说的主要事件;与小说悲剧结局形成对照,暗含“归途”却成为“不归之路”悲剧;言简义丰,耐人回味,让读者产生“归途”在哪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