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 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2)
时间:2017-01-12
【相关链接】
①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摘自“百度百科”)
②在日本弘文学院,陈寅恪和鲁迅同住一舍,朝夕相处。后来,鲁迅日记中不时地提到他,而陈寅恪没有只言片语谈到鲁迅。一直到晚年,陈寅恪才透露,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他怕言及此事被国人误认为自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成为“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摘编自陶方宜《鲁迅一生骂人无数为何不骂陈寅恪》)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陈寅恪认为没必要没必要纠正关于自己姓名的读音错误,说明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一生,是为学问的一生。
B.为促进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陈寅恪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进行了比较研究,开辟了中国学术一个崭新的领域。
C.陈寅恪和鲁迅曾同住一舍,朝夕相处。但陈寅恪不愿提及这段往事,因为他不愿成为攀附鲁迅以抬高自己名望的无聊之徒。
D.本文语言简洁而内涵深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陈寅恪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研究的推崇,对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洁人品的敬仰。
5.陈寅恪的学术研究方向有怎样的变化?各有怎样的学术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6.题目中说陈寅恪是“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你是否同意对陈寅恪的这个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4.(3分)D
【解析】A项,“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不妥,原文是“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B项,“为促进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不妥,原文是“在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时”,背景不是目的。C项,“无耻之徒”的说法不准确,原文是“无聊之徒”。
5.(4分)
①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进行比较研究,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②对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研究,他以论带史,开创了研究范式;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具有开创意义。
③对明清历史和文化进行探索,表现出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
(每条学术研究方向1分,意义1分;答对1条给2分,答对两条给3分,答对三条给4分。意思对即可。)
6.(5分)
示例一:
我同意这个评价,陈寅恪是“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①陈寅恪达到无人企及的学术高度:他的学生成为大家,他的研究对中国学术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②陈寅恪信奉独立自由的学术追求:他拒绝出任中科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认为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研究学术。
③陈寅恪具有独步千秋的学术操守:他不在乎别人读错他的名字,不愿借鲁迅的名气扬自己之名,强调文责自负,表现出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操守。
④陈寅恪遭遇国难、家恨和个人坎坷:1937年以后,他先后经历父亡,藏书被毁、被盗、两眼相继失明的打击,后来又受到不正常的政治风气的压制。
示例二:
我不同意这个评价,陈寅恪不是“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①他的研究,曾获得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
②他的生活,曾获得邓广铭先生的关心。
③他的成就,曾得到《剑桥中国史》的褒奖、牛津大学的认可,中科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
④他转向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与学生蒋天枢寄给他长篇弹词《再生缘》有关。
(要答出观点和理由,答对一条理由给1分,答对两条理由给3分,答出三条理由给5分;只答理由无观点扣所得分1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