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刘泷《金佛手》阅读答案

时间:2017-01-22
金佛手
刘泷
台上台下。人们浸泡在哽咽、号啕和泪水的海洋里。
玄色幕布尚未拉上,而于水的姐姐跳上戏台趴抚着弟弟的躯体哭喊起来。哭声可以传播,甚至可以传染。
就怪刘恩那一刀。本来在演戏,但到最后,刘恩竟然拔出一柄长剑,扑哧从前胸捅过于水后背。剑芒笋尖般于后背突兀而出。血,喷溅四溢,在阳光下,灼目如花。
“吆西,吆西!”岩下晋三坐在前排的太师椅上,把雪白的手套往戏台上扔。
于水是昨天一早回的铜台沟。
于水是黑山游击队交通员。刘恩派人报信儿,小日本盯上了铜台喇嘛庙的金佛手,要他将金佛手带回游击队,保护起来。
岂料,于水前脚进村,在刘恩家刚刚端起水碗,岩下晋三就带两名伪军闯了进来。岩下的眼睛俨然野黄蜂,鼓突,贴着于水眼睛问:“你的,什么的干活?”
“他的,良民,大大的良民。”刘恩急忙说道。
“良民证的有?”岩下伸出光洁白嫩的右手。
于水怔愣,刘恩扯他衣袋,说:“太君要良民证。”
于水的汗水倏地出来了。昨天,刘恩才把自己做的假证给他。能蒙混过关吗?他迟疑地把证件掏出来。
岩下把良民证贴近自己眼睛,觑。纸张淡黄颜色,封皮印有喀喇沁右翼旗殷红的印章,和真的别无二致。岩下扯过于水的手,狗一样,嗅,说:“你的,有肥皂味,不是农夫!”
刘恩忙说:“他是唱戏的,胆小,和我一样。”
“唱戏!吆西。明天的演,我的要看。”
这个驻扎锡伯河川的日军曹长,率日伪军在铜台沟炮楼驻守,是不能得罪的。
岩下嗜好中国戏剧,当然,他要于水演戏,乃一箭双雕:不会演戏,一定是八路!
谁知居然演得这般好。
“吆西!人死了的,吆西!”岩下醉了一般,踢踏着牛皮鞋回了炮楼。刘恩这才对于水的姐姐说:“我们这是演戏呢,是障眼法,你怎么当真了呢?”
于水忽地坐起来,说:“吓死我了!”
于水的姐姐捶了刘恩一拳:“把你能的,又是血又是刀的,我哪经过这个?”
刘恩说:“于水,走,我们琢磨大事去。”
在暗室,刘恩点燃蜡烛,从红绸布里拿出金佛手。佛手与真人的手相似,微握,呈莲花状,熠熠生辉,具有阳光与醍醐的温暖和力量。刘恩说:“这是铜台庙镇庙之宝,日本人一直觊觎呢,放在铜台沟很不安全,我们要设法将其送到游击队。”
于水说:“嗯,鬼子把炮楼盖在了我们家门口,是该想个法子了。”
“我有法子。”刘恩眯缝着眼,说:“天机不可泄露。”
翌日,岩下找上门来,指着于水说:“我要和你演对手戏,看你是不是好演员的干活。”
戏台上,按着岩下的意思,于水是捅人的人,岩下是被捅的人。在后台,于水抓起一把真剑,却被刘恩压住手腕,递给他那柄演戏用的能够收缩的橡皮剑。演至关键处,就见于水拔出一柄长剑,扑哧从前胸捅过岩下后背。剑柄几近陷落,剑芒笋尖般于后背突兀而出。血色弥漫,在阳光下,灼目如花。
有顷,扑通倒地的岩下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上去拍刘恩和于水的肩:“吆西!”
之后,岩下将戏装一脱,要和于水转换角色,继续演戏。刘恩皱下眉头,将他们引入后台,分头化装。
观众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
演着演着,只见岩下拔出长剑,对准于水胸膛刺去。于水下意识用手一挡,宝剑呼啸而至,眼睁睁的,血光四溅,噗,于水左手从腕部飞落,跌至戏台。
啊!人们大张着嘴,闭不上了。
于水哎哟一声,捂着手腕,在血泊中,翻滚。
刘恩脸色灰黄,汗水污浊,说:“太君,你用错了剑,这是真剑。”说罢,他接过岩下手里的宝剑,一挥,身边的桌案竟咔嚓掉了一角。
岩下眼睛直了,盯着那只血染的手,用手捂住了嘴巴。
刘恩喊:“救人要紧!”
人们套上马车,将于水和断手一同裹在棉被里,往县城拉。
在村口,岩下堵住了众人。他粗暴地掀开棉被,拽过于水的左臂看。左臂大部缠着纱布,尤其手腕,像肿胀的倭瓜,血迹斑斑。岩下厌恶地挥挥手,马车绝尘而去。
后记:都夸刘恩是高手。而今,金佛手在赤峰博物馆依旧灿烂。刘恩后来因为制作、贩卖假粮票,身陷囹圄绝命。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4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简写主人公出场,重在描写台上台下的场面,作者有意用这种环境描写,渲染悲痛的氛围,从而烘托人物形象。
B.于水是一名游击队的交通员,为了和刘恩一起保护金佛手,最终听从刘恩的安排,心甘情愿地用生命来保护金佛手。
C.血“在阳光下,灼目如花”,所用的修辞手法为比喻,在小说中两次出现,虽然场面情形很相似,但其情节作用不同。
D.保护金佛手是主要内容,两次演戏是情节展开,第一次是为了取得岩下的信任,第二次是为了请岩下入瓮而送走金佛手。
E.小说通过叙写抗日军民与日军斗智斗勇的故事,赞颂了中国人民抵抗日军的智慧,启示读者要更加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
8.小说中的刘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非常巧妙,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3)采用“后记”的形式,别具一格,交待了金佛手与刘恩的结局。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