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叶企孙:以身之微芒照亮天下》阅读答案
时间:2017-03-22
一代宗师叶企孙:以身之微芒照亮天下
蒲潇
如今,人们仍在津津乐道于“两弹一星”的辉煌过往,然而鲜有人知道,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超过一半都曾受业于同一位大师。事实上,中国电子技术、地震预报、气象预测、国防工业等诸多重要学科的肇始,亦离不开这个名字。
这个曾被历史遗忘了半个世纪的人正是叶企孙,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原清华大学首任理学院院长。
1898年,叶企孙生于上海南市区的一个书香世家。目睹大批仁人志士为了脚下的土地倒在血泊中,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年幼的叶企孙在心里默默立下了一个志向,“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
1913年夏天,15岁的叶企孙报考进入清华大学。5年后,叶企孙顺利通过毕业考试。载着祖国厚重的希望,他远涉重洋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直接插入物理系三年级学习。1920年9月,叶企孙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完成了普朗克常数值的精确测定,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中国人的姓名第一次被载入现代世界自然科学学术著作中,那一年,他不过23岁。
1923年,叶企孙回国,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颇有成就的科学家了。是继续从事自己的科研,去摘取稍加努力就能触碰到的科学桂冠,还是放弃所有,从零开始,在自己贫瘠的国家撒播科学的种子?叶企孙的心中早有了答案。有着远见卓识的他深知,科学家会为国家创造出“国之利器”,而教育家会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中国需要一个科学群体,而不能仅靠一个科学家去改天换地。阔别母校7年之后,叶企孙再次回到清华园。
1926年秋,清华大学物理系成立。从执教开始,叶企孙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坚持登台讲课。他讲课略有口吃,而且语调也没有特别吸引人之处,然而他对物理概念的透辟理解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学生王大珩曾这样评价他的授课:“在思路上,叶老往往讲出我们看书不易领会的要点。他不是通过内容的堆砌来讲授,而往往是通过提纲掣领式的讲述,整个课程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就都有了。”
课堂之外,叶企孙经常邀请这些清寒学子到家里做客,买些点心为他们加加餐,天冷了,叶企孙将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穿,没地方住了,叶企孙就让他们住到自己家里来。那些年,在叶企孙的住所北院7号里,能听到的尽是学生们与他们所尊敬的老师的欢声笑语。叶企孙会和每个学生深度交谈,并将他们的特点,在小本本上一一记录下来。叶企孙十分注重因材施教,也正是因为他对每个学生的细心了解观察,他总能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精心点拔,并结合祖国需要,找到学生们未来最为适合的发展方向。
不仅善于培养人,叶企孙还很注重名师的重要性。在清华建校史上,以招徕人才引进师资而成为佳话美谈的无出叶企孙其右者。有人说,叶企孙能一网打尽天下名师,主要是他没有门户之见,以培养中国科技人才为己任。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两年后,叶企孙因熊大缜遗案涉嫌被捕,他屡次入狱,人格与肉体遭受到双重折磨,精神几近崩溃。那一年,他已七十高龄。1969年冬,在北大一处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间里,昔日神采奕奕、风度翩翩的叶企孙,腰已弯到90度,双腿肿胀,身心疲惫,每况日下。然而他却从不怨天尤人,也不向别人抱怨。
“宁可时代负我,我决不负时代。”这是叶企孙晚年内心的最强音。他一直以不倒的形象坚持着生命的全过程,特别是在遭到抛弃,敌视之后,仍挺立着身躯,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信念。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因长久病惠溘然长逝。
叶企孙的一生没有留下鸿篇巨制的著作,没有宏伟的教育纲领,甚至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但中国的物理学教育从无到有的在他的手中建设起来了。我国这棵科学大树生长的每圈年轮里,都会发现叶企孙和他的弟子们在其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他是和我们这个时代交臂而过的,一个我们知道的最晚,了解最少,却对中国科学界贡献巨大的大师。
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不管白天黑夜,星辰永远闪耀,只是有的时候,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它。
(有删减)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设置悬念,用众多科学家和诸多学科的肇始,众星拱月般引出叶企孙的名字,侧面突出传主的功绩,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B.文章用正侧面结合、记叙议论抒情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为我们展现出传主为国为民的伟大信念、高尚的人品和坚毅的品质。
C.传主之所以放弃荣誉和科研回国,是因为他对祖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希望通过教育创造出“国之利器”,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
D.文章最后一段将传主的一生比作不管白天黑夜永远闪耀、人们却看不到它的星辰,表达出作者对传主被人忽略和误解的不平和惋惜。
5.叶企孙能够培养出很多在科学界有影响的科学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6.题目用“以身之微芒照亮天下”评价叶企孙,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其成就,并谈谈他给你的启示。(5分)
参考答案
4.A(3分)(B没有抒情,C“对教育的热爱”有误,D不仅仅是“不平和惋惜”还有赞美。)
5.(4分)(1)他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亲力亲为;(2)他对物理概念有透辟理解,讲解知识时能够高屋建瓴,有全局观;(3)他关爱每个学生,并能因材施教;(4)他很注重名师的重要性。(每对一点给1分)
6、①叶企孙一生都以利国利民为信念,并一生努力践行,面对误解也毫不动摇;②他让中国人的姓名第一次被载入现代世界自然科学学术著作中;③他不为名利,为中国物理学教育做出巨大贡献;④他培养了 一大批科学家,深深影响着我国现代科学。(大意对 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启示:即使个人力量有限,我们也应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为国家兴盛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蒲潇
如今,人们仍在津津乐道于“两弹一星”的辉煌过往,然而鲜有人知道,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超过一半都曾受业于同一位大师。事实上,中国电子技术、地震预报、气象预测、国防工业等诸多重要学科的肇始,亦离不开这个名字。
这个曾被历史遗忘了半个世纪的人正是叶企孙,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原清华大学首任理学院院长。
1898年,叶企孙生于上海南市区的一个书香世家。目睹大批仁人志士为了脚下的土地倒在血泊中,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年幼的叶企孙在心里默默立下了一个志向,“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
1913年夏天,15岁的叶企孙报考进入清华大学。5年后,叶企孙顺利通过毕业考试。载着祖国厚重的希望,他远涉重洋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直接插入物理系三年级学习。1920年9月,叶企孙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完成了普朗克常数值的精确测定,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中国人的姓名第一次被载入现代世界自然科学学术著作中,那一年,他不过23岁。
1923年,叶企孙回国,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颇有成就的科学家了。是继续从事自己的科研,去摘取稍加努力就能触碰到的科学桂冠,还是放弃所有,从零开始,在自己贫瘠的国家撒播科学的种子?叶企孙的心中早有了答案。有着远见卓识的他深知,科学家会为国家创造出“国之利器”,而教育家会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中国需要一个科学群体,而不能仅靠一个科学家去改天换地。阔别母校7年之后,叶企孙再次回到清华园。
1926年秋,清华大学物理系成立。从执教开始,叶企孙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坚持登台讲课。他讲课略有口吃,而且语调也没有特别吸引人之处,然而他对物理概念的透辟理解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学生王大珩曾这样评价他的授课:“在思路上,叶老往往讲出我们看书不易领会的要点。他不是通过内容的堆砌来讲授,而往往是通过提纲掣领式的讲述,整个课程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就都有了。”
课堂之外,叶企孙经常邀请这些清寒学子到家里做客,买些点心为他们加加餐,天冷了,叶企孙将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穿,没地方住了,叶企孙就让他们住到自己家里来。那些年,在叶企孙的住所北院7号里,能听到的尽是学生们与他们所尊敬的老师的欢声笑语。叶企孙会和每个学生深度交谈,并将他们的特点,在小本本上一一记录下来。叶企孙十分注重因材施教,也正是因为他对每个学生的细心了解观察,他总能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精心点拔,并结合祖国需要,找到学生们未来最为适合的发展方向。
不仅善于培养人,叶企孙还很注重名师的重要性。在清华建校史上,以招徕人才引进师资而成为佳话美谈的无出叶企孙其右者。有人说,叶企孙能一网打尽天下名师,主要是他没有门户之见,以培养中国科技人才为己任。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两年后,叶企孙因熊大缜遗案涉嫌被捕,他屡次入狱,人格与肉体遭受到双重折磨,精神几近崩溃。那一年,他已七十高龄。1969年冬,在北大一处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间里,昔日神采奕奕、风度翩翩的叶企孙,腰已弯到90度,双腿肿胀,身心疲惫,每况日下。然而他却从不怨天尤人,也不向别人抱怨。
“宁可时代负我,我决不负时代。”这是叶企孙晚年内心的最强音。他一直以不倒的形象坚持着生命的全过程,特别是在遭到抛弃,敌视之后,仍挺立着身躯,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信念。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因长久病惠溘然长逝。
叶企孙的一生没有留下鸿篇巨制的著作,没有宏伟的教育纲领,甚至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但中国的物理学教育从无到有的在他的手中建设起来了。我国这棵科学大树生长的每圈年轮里,都会发现叶企孙和他的弟子们在其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他是和我们这个时代交臂而过的,一个我们知道的最晚,了解最少,却对中国科学界贡献巨大的大师。
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不管白天黑夜,星辰永远闪耀,只是有的时候,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它。
(有删减)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设置悬念,用众多科学家和诸多学科的肇始,众星拱月般引出叶企孙的名字,侧面突出传主的功绩,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B.文章用正侧面结合、记叙议论抒情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为我们展现出传主为国为民的伟大信念、高尚的人品和坚毅的品质。
C.传主之所以放弃荣誉和科研回国,是因为他对祖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希望通过教育创造出“国之利器”,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
D.文章最后一段将传主的一生比作不管白天黑夜永远闪耀、人们却看不到它的星辰,表达出作者对传主被人忽略和误解的不平和惋惜。
5.叶企孙能够培养出很多在科学界有影响的科学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6.题目用“以身之微芒照亮天下”评价叶企孙,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其成就,并谈谈他给你的启示。(5分)
参考答案
4.A(3分)(B没有抒情,C“对教育的热爱”有误,D不仅仅是“不平和惋惜”还有赞美。)
5.(4分)(1)他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亲力亲为;(2)他对物理概念有透辟理解,讲解知识时能够高屋建瓴,有全局观;(3)他关爱每个学生,并能因材施教;(4)他很注重名师的重要性。(每对一点给1分)
6、①叶企孙一生都以利国利民为信念,并一生努力践行,面对误解也毫不动摇;②他让中国人的姓名第一次被载入现代世界自然科学学术著作中;③他不为名利,为中国物理学教育做出巨大贡献;④他培养了 一大批科学家,深深影响着我国现代科学。(大意对 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启示:即使个人力量有限,我们也应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为国家兴盛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