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风》阅读答案
时间:2017-06-21
乡村的风
风是乡村的魂。它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触动人们久已淡漠的乡情。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虽然许久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荒远的乡野为什么竟然让人感受到了美?王阳明有一个很精致的说法:以眼观花,则此花璨然;闭合双目,则此花归于寂灭。我又想到另一句话,叫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
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片庄稼,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我喜欢在庄稼拔节或扬花的夜晚深入田野,此时天上有月或没有月都无妨。我坐在湿润的田埂上,谛听风与庄稼幽秘而细碎的微语。它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呢?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说话时的那种神秘的氛围,有点儿类似于乡村闺房里的隐私。在我的想像里,我看见风像一个忙碌的乡村媒婆,对,媒婆,她提着萤火虫的灯笼,颠着一双小脚,脸上带着世俗的笑容,急急穿行于正在扬花的庄稼之间。于是,一川一川的稻花,在风媒的蛊惑下,都把藏在自己身体里极单纯的情欲释放出来,尽管我看不清它们的表情,但是却能领略到它们的风情。此刻,我若是个诗人多好,可惜我不懂诗,只能将嘴边的两句古人的诗略加篡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风语一片。我想,这时的蛙声只能是一种喜庆的陪衬与烘托,是这场天地间庞大婚礼的出色乐音。
当然,风也不总是充当媒婆的角色,吹来吹去的风,吹黄了一茬茬的庄稼,吹枯了一年年的野草,也吹老了人间岁月。乡村的风,最能触发人们的哲思: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悲喜无常。我看见,母亲辛辛苦苦在菜园周围扎起的篱笆,在风中散落;父亲垒砌的土墙在风中坍塌;竖在祖父母坟前的墓碑上的字迹,在风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豆青山上的许多坟茔也是如此,它们每隔几年就要添一些新土,可是添着添着,那些给坟添土的人也被风吹走了,于是豆青山上又多了一些坟头。这种给坟茔添土的现象一般持续不了三代,原先的那些坟就再没有人为它们添土了,今天被风带走一些土,明天又被风带走一些土,要不了多久,一座一座的坟茔就被风抹平了。
然而,一拨又一拨的风,依然吹个不止……吹尽了长年都市生活在脑子里积下的灰尘,让我找回了久已失落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原本应成为我生命和人生的另一半啊。
7.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作者有较深厚的文化积累,又有对自然与人生的敏感。没有前者,所描绘的景物就不会带给读者精神层面的感悟;没有后者,就不可能在平凡的乡村发现蕴藏的美。
B.风是无形的,作者善于化无形为有形。他笔下的炊烟乱荷枯枝可谓风之形,“春风归来遍地绿”可谓风之色,鸟雀蟋蟀的浅唱低吟则可谓风之声,具体而又生动。
C.文章看似漫不经意娓娓道来,其实是依据情绪的起伏布局行文的。细察全文,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由平和转为愉悦,经亢奋折入沉郁,最后归结到苍凉而忧伤。
D.文章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点的描绘给人印象深刻,面的铺陈则揭示着普遍与恒久。引用诗文典故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提升着文字的品味。
8.(5分)①文中加线的文字解释了“荒远的乡野为什么竟然让人感受到了美?”请写出作者引用这些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
②第5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9.作者开篇写道:“风是乡村的魂。”根据文章内容,分条写出这么说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7.C、本文布局不能归结为情绪的“意识流”,且情绪之“脉”也并不是选项表达的那样。
8.①人的内心应该有对于自然美的敏感,美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只有内心产生共鸣、激发出感悟,才能认识到事物之美。(学生只要是从审美的主观能动性上作答,意思大体不差即可)
②第五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无形的风拟作媒婆,一川一川的稻花竟也有“隐私”“风情”。自然风物被赋予人情,当然更生动,更易于被理解而感染读者。
9.①风能触动人们久已淡漠的乡情。
②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
③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大至一片庄稼,都与风息息相关。
④乡村的风,最能触发 人们的哲思: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悲喜无常。
风是乡村的魂。它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触动人们久已淡漠的乡情。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虽然许久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荒远的乡野为什么竟然让人感受到了美?王阳明有一个很精致的说法:以眼观花,则此花璨然;闭合双目,则此花归于寂灭。我又想到另一句话,叫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
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片庄稼,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我喜欢在庄稼拔节或扬花的夜晚深入田野,此时天上有月或没有月都无妨。我坐在湿润的田埂上,谛听风与庄稼幽秘而细碎的微语。它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呢?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说话时的那种神秘的氛围,有点儿类似于乡村闺房里的隐私。在我的想像里,我看见风像一个忙碌的乡村媒婆,对,媒婆,她提着萤火虫的灯笼,颠着一双小脚,脸上带着世俗的笑容,急急穿行于正在扬花的庄稼之间。于是,一川一川的稻花,在风媒的蛊惑下,都把藏在自己身体里极单纯的情欲释放出来,尽管我看不清它们的表情,但是却能领略到它们的风情。此刻,我若是个诗人多好,可惜我不懂诗,只能将嘴边的两句古人的诗略加篡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风语一片。我想,这时的蛙声只能是一种喜庆的陪衬与烘托,是这场天地间庞大婚礼的出色乐音。
当然,风也不总是充当媒婆的角色,吹来吹去的风,吹黄了一茬茬的庄稼,吹枯了一年年的野草,也吹老了人间岁月。乡村的风,最能触发人们的哲思: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悲喜无常。我看见,母亲辛辛苦苦在菜园周围扎起的篱笆,在风中散落;父亲垒砌的土墙在风中坍塌;竖在祖父母坟前的墓碑上的字迹,在风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豆青山上的许多坟茔也是如此,它们每隔几年就要添一些新土,可是添着添着,那些给坟添土的人也被风吹走了,于是豆青山上又多了一些坟头。这种给坟茔添土的现象一般持续不了三代,原先的那些坟就再没有人为它们添土了,今天被风带走一些土,明天又被风带走一些土,要不了多久,一座一座的坟茔就被风抹平了。
然而,一拨又一拨的风,依然吹个不止……吹尽了长年都市生活在脑子里积下的灰尘,让我找回了久已失落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原本应成为我生命和人生的另一半啊。
7.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作者有较深厚的文化积累,又有对自然与人生的敏感。没有前者,所描绘的景物就不会带给读者精神层面的感悟;没有后者,就不可能在平凡的乡村发现蕴藏的美。
B.风是无形的,作者善于化无形为有形。他笔下的炊烟乱荷枯枝可谓风之形,“春风归来遍地绿”可谓风之色,鸟雀蟋蟀的浅唱低吟则可谓风之声,具体而又生动。
C.文章看似漫不经意娓娓道来,其实是依据情绪的起伏布局行文的。细察全文,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由平和转为愉悦,经亢奋折入沉郁,最后归结到苍凉而忧伤。
D.文章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点的描绘给人印象深刻,面的铺陈则揭示着普遍与恒久。引用诗文典故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提升着文字的品味。
8.(5分)①文中加线的文字解释了“荒远的乡野为什么竟然让人感受到了美?”请写出作者引用这些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
②第5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9.作者开篇写道:“风是乡村的魂。”根据文章内容,分条写出这么说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7.C、本文布局不能归结为情绪的“意识流”,且情绪之“脉”也并不是选项表达的那样。
8.①人的内心应该有对于自然美的敏感,美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只有内心产生共鸣、激发出感悟,才能认识到事物之美。(学生只要是从审美的主观能动性上作答,意思大体不差即可)
②第五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无形的风拟作媒婆,一川一川的稻花竟也有“隐私”“风情”。自然风物被赋予人情,当然更生动,更易于被理解而感染读者。
9.①风能触动人们久已淡漠的乡情。
②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
③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大至一片庄稼,都与风息息相关。
④乡村的风,最能触发 人们的哲思: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悲喜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