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哭》阅读答案
时间:2018-04-19
帮哭
曹文轩
这地方的帮哭风曾一度衰竭,这几年,又慢慢兴盛起来。
办丧事的人家,总想把丧事办好。这丧事要办得让前村后舍的人都说体面,一是要有排场,二是要让人觉得苦、伤心。因此,谁家办丧事,总要请人帮哭。
这年春上,邹庄一位活了八十岁的老太太归天了,儿孙决心好好办丧事。年纪大的说:“南边银娇回来了,请她来帮哭吧。”
村里人知道银娇奶奶会哭,是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她十三岁那年秋天,到处是瘟疫。那天,早上刚抬走她老子,晩上她妈就去了。苦兮兮地长到十六岁。这年春末,村西头五奶奶死了。下葬这一天,儿女都跪在地上哭,银娇奶奶就打老远处站着。这五奶奶心慈,把没依靠的银娇奶奶当自己的孙女待。五奶奶家的人哭得没力气了,银娇奶奶过来了她“扑通”一声在五奶奶棺材前跪下,先是不出声地流泪,接着就是小声哭,到了后来,声越哭越大。她一件一件地数落着五奶奶的善行,哭得比五奶奶的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媳妇都伤心。她趴在五奶奶的棺材上哭成个泪人儿,谁都劝不起来哭到后来,她哭不出声来了,可还是哭。在场的人也都跟着她哭起来。
打那以后,谁都知道银娇奶奶哭得好。谁家再有丧事,必请银娇奶奶帮哭……
银娇奶奶听来人说是请她去帮哭,一双黑褐色的手颤动不已。“我去,我去。”她说。
那天,她让秋秋搀着,到小河边去,用清冽的河水,好好地洗了脸,洗了脖子,洗了胳膊,换了新衣裳,又让秋秋用梳子蘸着清水,把头发梳得顺顺溜溜的。
数以百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想看看老人们常提到的银娇奶奶,要领略领略她那闻名于方圆几十里的哭。
大多数人不认识银娇,就互相问:“在哪儿?在哪儿?”
有人用手指道:“那就是。”
银娇奶奶被人搀扶着,走向跪哭的人群前面。这时,围观的人从骚动中一下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皆跟随着银娇奶奶移动着。银娇奶奶不太利落地跪了下来,不是一旁有人扶了一下,她几乎要歪倒在地上。她从领口取白手帕时,也显得有点儿拖泥带水,这使从前曾目睹过她帮哭的人,觉得有点儿不得劲她照例仰起脸来,举起抓手帕的手,然后朝地上拍下,但拍得缺了点儿分量。她开哭了。她本想把声音一下子扯得很高的,但全不由她自己了,那声音又苍老,又平常,完全没有从前那种一下子抓住人并撕人心肺的力量了。
围观的人群失去了平静,开始乱动起来。
钻在最里边的秋秋仰起脸,瞧见了人们眼中的失望,心里不禁为银娇奶奶难过起来。她多么希望银娇奶奶把声音哭响、哭大,哭得人寸肠欲断啊!
然而,银娇奶奶的声音竟是那样的衰弱,那样的没有光彩!
跟大人来看热闹的九宽和虾子爬在敞棚顶上,此刻已失去了耐心,用青楝树果子互相对砸着玩。
秋秋朝他们狠狠瞪了一眼。
这时死者的家人,倒哭得有声有色了。几个孙媳妇,又年轻,又有力气,嗓子也好,互相比着孝心和沉痛,哭出了气势,把银娇奶奶的哭声竟然淹没了。
人们又勉强坚持了一会儿,便散去了。
哭丧结束了,银娇奶奶被人扶起后,有点儿站不稳,亏得有秋秋作她的拐棍。
秋秋觉得银娇奶奶的手很凉很凉……
银娇奶奶死了。棺后跟了一条很长的队伍,但几乎没有人哭。
秋秋紧紧地跟在银娇奶奶的棺后。她也没哭,只是目光呆呆的。
田埂上走过九宽和虾子。
秋秋突然打斜里拦截过去,一下插到他俩中间,用两只手分别揪住了他俩的耳朵,把他俩一直揪到银娇奶奶的墓前,然后把他俩按跪在地上:“哭!哭!”
九宽和虾子用手揉着耳朵说:“我们……我们不会哭。”
“哭!”秋秋分别踢了他们一脚。
他们就哭起来。哭得很难听。一边哭,一边互相偷偷地一笑,又偷偷地瞟一眼秋秋。
秋秋忽然鼻子一酸,说:“滚!”
田野很静。静静的田野上,轻轻地回响起一个小女孩幽远而纯净的哭声。
那时,慈和的暮色正笼上田野……
(节选自《蓝花》,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两段,写出了当地“帮哭”的风习和由来,这既是点题,同时又引起下文,为读者理解后面的文字作了必要的交代。
B.小说第四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写出请银娇奶奶来“帮哭”的原因,介绍了她悲苦的身世,这样写就将故事的前后连成了一个整体。
C.银娇奶奶听说有人请她去帮哭,特意梳洗打扮一番,还换了新衣裳,其目的是想掩饰自己的苍老,以此证明自己并没有失去价值。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给银娇奶奶死后凄凉的氛围中点染了一笔暖色,让人感到人间还有真情在,体现出小说哀而不伤的风格特点。
5.文中多次写到围观的人群,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重点写了银娇奶奶的两次哭,对这两次描写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4.(3分)C(“其目的是想掩饰自己的苍老”错,银娇奶奶并没有掩饰自己的苍老,她梳洗打扮是因为重视)
5.(5分)答案示例: 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围观的人被感染而哭起来,表现银娇奶奶的善良和重情重义;通过围观的人对银娇奶奶的期待,突出了她的帮哭身份和帮哭的出色。 渲染气氛。围观人群被感动得“都跟着她哭起来”,渲染了丧事的悲伤和隆重气氛;围观人群由期待而失望,前后对比形成强大落差,突出了悲凉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因为围观人群的期待,银娇奶奶被推上了帮哭的角色,又是因为围观人群的失望,而使银娇奶奶失去了帮哭的价值,最后凄凉死去。 丰富小说主旨:把别人办丧事的哭当成热闹来看,表现出围观人群对他人痛苦的漠不关心,借此批判了人性的自私和冷漠。(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6.(6分)答案示例: 第一次“哭”描写了“哭”的全过程突出了银娇奶奶心里的“痛”;第二次“哭”,重点描写了她的肢体动作,突出了她的年老体衰。(1分) 第一次“哭”是银娇奶奶“会哭”的“精彩亮相”,是她后来经常“帮哭”的原因;第二次“哭”是她“会哭”能力的下降,表示她“帮哭”角色已走到终结。(1分) 第一次“哭”,虽然悲伤,却哭出了银娇奶奶自身存在的价值第二次“哭”,让众人失望的同时,银娇奶奶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显示了更大的悲剧意义。(2分) 小说以这两次“哭”的描写为重点从而突出了小人物艰辛的一生。(2分)
曹文轩
这地方的帮哭风曾一度衰竭,这几年,又慢慢兴盛起来。
办丧事的人家,总想把丧事办好。这丧事要办得让前村后舍的人都说体面,一是要有排场,二是要让人觉得苦、伤心。因此,谁家办丧事,总要请人帮哭。
这年春上,邹庄一位活了八十岁的老太太归天了,儿孙决心好好办丧事。年纪大的说:“南边银娇回来了,请她来帮哭吧。”
村里人知道银娇奶奶会哭,是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她十三岁那年秋天,到处是瘟疫。那天,早上刚抬走她老子,晩上她妈就去了。苦兮兮地长到十六岁。这年春末,村西头五奶奶死了。下葬这一天,儿女都跪在地上哭,银娇奶奶就打老远处站着。这五奶奶心慈,把没依靠的银娇奶奶当自己的孙女待。五奶奶家的人哭得没力气了,银娇奶奶过来了她“扑通”一声在五奶奶棺材前跪下,先是不出声地流泪,接着就是小声哭,到了后来,声越哭越大。她一件一件地数落着五奶奶的善行,哭得比五奶奶的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媳妇都伤心。她趴在五奶奶的棺材上哭成个泪人儿,谁都劝不起来哭到后来,她哭不出声来了,可还是哭。在场的人也都跟着她哭起来。
打那以后,谁都知道银娇奶奶哭得好。谁家再有丧事,必请银娇奶奶帮哭……
银娇奶奶听来人说是请她去帮哭,一双黑褐色的手颤动不已。“我去,我去。”她说。
那天,她让秋秋搀着,到小河边去,用清冽的河水,好好地洗了脸,洗了脖子,洗了胳膊,换了新衣裳,又让秋秋用梳子蘸着清水,把头发梳得顺顺溜溜的。
数以百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想看看老人们常提到的银娇奶奶,要领略领略她那闻名于方圆几十里的哭。
大多数人不认识银娇,就互相问:“在哪儿?在哪儿?”
有人用手指道:“那就是。”
银娇奶奶被人搀扶着,走向跪哭的人群前面。这时,围观的人从骚动中一下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皆跟随着银娇奶奶移动着。银娇奶奶不太利落地跪了下来,不是一旁有人扶了一下,她几乎要歪倒在地上。她从领口取白手帕时,也显得有点儿拖泥带水,这使从前曾目睹过她帮哭的人,觉得有点儿不得劲她照例仰起脸来,举起抓手帕的手,然后朝地上拍下,但拍得缺了点儿分量。她开哭了。她本想把声音一下子扯得很高的,但全不由她自己了,那声音又苍老,又平常,完全没有从前那种一下子抓住人并撕人心肺的力量了。
围观的人群失去了平静,开始乱动起来。
钻在最里边的秋秋仰起脸,瞧见了人们眼中的失望,心里不禁为银娇奶奶难过起来。她多么希望银娇奶奶把声音哭响、哭大,哭得人寸肠欲断啊!
然而,银娇奶奶的声音竟是那样的衰弱,那样的没有光彩!
跟大人来看热闹的九宽和虾子爬在敞棚顶上,此刻已失去了耐心,用青楝树果子互相对砸着玩。
秋秋朝他们狠狠瞪了一眼。
这时死者的家人,倒哭得有声有色了。几个孙媳妇,又年轻,又有力气,嗓子也好,互相比着孝心和沉痛,哭出了气势,把银娇奶奶的哭声竟然淹没了。
人们又勉强坚持了一会儿,便散去了。
哭丧结束了,银娇奶奶被人扶起后,有点儿站不稳,亏得有秋秋作她的拐棍。
秋秋觉得银娇奶奶的手很凉很凉……
银娇奶奶死了。棺后跟了一条很长的队伍,但几乎没有人哭。
秋秋紧紧地跟在银娇奶奶的棺后。她也没哭,只是目光呆呆的。
田埂上走过九宽和虾子。
秋秋突然打斜里拦截过去,一下插到他俩中间,用两只手分别揪住了他俩的耳朵,把他俩一直揪到银娇奶奶的墓前,然后把他俩按跪在地上:“哭!哭!”
九宽和虾子用手揉着耳朵说:“我们……我们不会哭。”
“哭!”秋秋分别踢了他们一脚。
他们就哭起来。哭得很难听。一边哭,一边互相偷偷地一笑,又偷偷地瞟一眼秋秋。
秋秋忽然鼻子一酸,说:“滚!”
田野很静。静静的田野上,轻轻地回响起一个小女孩幽远而纯净的哭声。
那时,慈和的暮色正笼上田野……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两段,写出了当地“帮哭”的风习和由来,这既是点题,同时又引起下文,为读者理解后面的文字作了必要的交代。
B.小说第四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写出请银娇奶奶来“帮哭”的原因,介绍了她悲苦的身世,这样写就将故事的前后连成了一个整体。
C.银娇奶奶听说有人请她去帮哭,特意梳洗打扮一番,还换了新衣裳,其目的是想掩饰自己的苍老,以此证明自己并没有失去价值。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给银娇奶奶死后凄凉的氛围中点染了一笔暖色,让人感到人间还有真情在,体现出小说哀而不伤的风格特点。
5.文中多次写到围观的人群,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重点写了银娇奶奶的两次哭,对这两次描写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4.(3分)C(“其目的是想掩饰自己的苍老”错,银娇奶奶并没有掩饰自己的苍老,她梳洗打扮是因为重视)
5.(5分)答案示例: 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围观的人被感染而哭起来,表现银娇奶奶的善良和重情重义;通过围观的人对银娇奶奶的期待,突出了她的帮哭身份和帮哭的出色。 渲染气氛。围观人群被感动得“都跟着她哭起来”,渲染了丧事的悲伤和隆重气氛;围观人群由期待而失望,前后对比形成强大落差,突出了悲凉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因为围观人群的期待,银娇奶奶被推上了帮哭的角色,又是因为围观人群的失望,而使银娇奶奶失去了帮哭的价值,最后凄凉死去。 丰富小说主旨:把别人办丧事的哭当成热闹来看,表现出围观人群对他人痛苦的漠不关心,借此批判了人性的自私和冷漠。(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6.(6分)答案示例: 第一次“哭”描写了“哭”的全过程突出了银娇奶奶心里的“痛”;第二次“哭”,重点描写了她的肢体动作,突出了她的年老体衰。(1分) 第一次“哭”是银娇奶奶“会哭”的“精彩亮相”,是她后来经常“帮哭”的原因;第二次“哭”是她“会哭”能力的下降,表示她“帮哭”角色已走到终结。(1分) 第一次“哭”,虽然悲伤,却哭出了银娇奶奶自身存在的价值第二次“哭”,让众人失望的同时,银娇奶奶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显示了更大的悲剧意义。(2分) 小说以这两次“哭”的描写为重点从而突出了小人物艰辛的一生。(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