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时代的中原和北方》阅读答案
时间:2018-07-05
龙山时代的中原文化,包括豫中西的王湾三期文化、豫北冀南的后岗二期文化、晋西南的陶寺文化和陶寺晚期文化,以及关中的客省庄二期文化等。而龙山时代的北方文化只有一个,即老虎山文化。其实这些文化都属于广义的中原龙山文化范畴。
龙山时代的中原文化,是在仰韶文化基础上,受到海岱龙山文化的影响发展而来。中原和北方诸龙山时代文化,均可以公元前2200年左右为界划分为前后两大期,前后期的变化以临汾盆地最剧:龙山后期,原本无鬲的临汾盆地出现大量陶鬲,陶寺文化也就因此而变为陶寺晚期文化,这与老虎山文化的强力南下有关,说明北方和晋西南之间发生了冲突战争。
老虎山文化的南下不止到达晋西南,类似的陶鬲、细石器镞和卜骨还进一步渗透进后岗二期文化、王湾三期文化等当中,理当给这些地区带来一定压力。稍后王湾三期文化向豫南和江汉地区的剧烈扩张影响,或可视为是来自北方压力的余波。
北方地区自龙山时代的老虎山文化以来,石城猛增,战争频繁,父系家族突显,显示和东方地区一样开始了社会变革,但并没有显著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工现象,墓葬多无随葬品,绝大多数石城不过是御敌之普通石围聚落,这种长期廷续的社会发展和文明化方式,可以概括为“北方模式”,与“中原模式”相对。
中原地区的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开端于更早的庙底沟时代,而于铜石并用时代明显加快了步伐。中原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专门武器除铖外还增加了矛、石镞等,精整、量大、形态多样,反映战争专门化程度、惨烈程度空前提升。
北方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亚文化,在公元前5千纪至公元前3千纪的漫长时间里,基本都处于从属地位,主要在中原的带动和影响之下发展。但公元前约2200年以后,北方文化迅速强大并对中原产生强烈影响,其深层原因当在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当中寻找。
北方较中原冬季更为干冷,发展农业的条件有限,狩猎采集和畜牧业程度明显高于中原;北方对气候变化敏感,气候变化对动植物资源及其经济形态的影响程度也远甚于中原。这就决定了北方地区不容易出现贫富分化、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的显著差异,而且锤炼了北方人相对习于流动、坚韧不拔、勇敢强悍的集体性格。而中原处于早期中国的核心位置,年均温度、降水量和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都大致适中,使得中原“发展到成熟的文明社会——晚期夏王朝阶段”。
北方地区地处边缘,积淀有限,最终也只是将其文化要素融入中原,并未能长期引领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中原地区居“天下之中”,只有这里才具备兴盛时影响全局、低谷时博采众长的特殊条件。这是中原地区在早期中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中心地位的缘由。
(摘编自韩建业《龙山时代的中原和北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原文化分布比同属于广义的龙山文化的北方文化分布复杂,因前者诞生的时间比后者早。
B.老虎山文化向中原文化地区广泛渗透,给中原地区带来压力,其后,北方王湾三期文化又向豫南等地扩张。
C.公元前约2200年之前北方文化从属于中原文化,公元前约2200年之后中原文化从属于北方文化。
D.老虎山文化的一些现象表明北方社会发生了变革,但并没有显著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工现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几个方面对龙山时代中原和北方地区的文明进行阐述,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历史背景。
B.文章主要从北方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的角度,阐述了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的融合。
C.文章对“中原模式”和“北方模式”这两种文明模式进行比较,论证了“中原模式”优于“北方模式”的观点。
D.文章从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探讨不同文化发展的深层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山文化后期,临汾地区出现原本没有的陶鬲,这与北方老虎山文化南下渗透有密切关系。
B.龙山时期中原地区的武器精整、量大、形态多样,这表明,战争的专业化和惨烈程度很高。
C.贫富分化、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没有显著差异的地区,其气候对经济形态的影响较大。
D.中原地区在早期中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原因是中原具有有利的地理环境。
答
1.D(A“因前者诞生的时间比后者早”于文无据。B“北方王湾三期文化”错,王湾三期文化属于中原文化。C“公元前2200年之后中原文化从属于北方文化”错,虽然公元前2200年之后北方文化崛起,但没有使中原文化从属于北方文化)
2.C(文章对两种文明模式的阐述中,没有论证孰优孰劣)
3.C(“其气候对经济形态的影响较大”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龙山时代的中原文化,是在仰韶文化基础上,受到海岱龙山文化的影响发展而来。中原和北方诸龙山时代文化,均可以公元前2200年左右为界划分为前后两大期,前后期的变化以临汾盆地最剧:龙山后期,原本无鬲的临汾盆地出现大量陶鬲,陶寺文化也就因此而变为陶寺晚期文化,这与老虎山文化的强力南下有关,说明北方和晋西南之间发生了冲突战争。
老虎山文化的南下不止到达晋西南,类似的陶鬲、细石器镞和卜骨还进一步渗透进后岗二期文化、王湾三期文化等当中,理当给这些地区带来一定压力。稍后王湾三期文化向豫南和江汉地区的剧烈扩张影响,或可视为是来自北方压力的余波。
北方地区自龙山时代的老虎山文化以来,石城猛增,战争频繁,父系家族突显,显示和东方地区一样开始了社会变革,但并没有显著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工现象,墓葬多无随葬品,绝大多数石城不过是御敌之普通石围聚落,这种长期廷续的社会发展和文明化方式,可以概括为“北方模式”,与“中原模式”相对。
中原地区的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开端于更早的庙底沟时代,而于铜石并用时代明显加快了步伐。中原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专门武器除铖外还增加了矛、石镞等,精整、量大、形态多样,反映战争专门化程度、惨烈程度空前提升。
北方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亚文化,在公元前5千纪至公元前3千纪的漫长时间里,基本都处于从属地位,主要在中原的带动和影响之下发展。但公元前约2200年以后,北方文化迅速强大并对中原产生强烈影响,其深层原因当在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当中寻找。
北方较中原冬季更为干冷,发展农业的条件有限,狩猎采集和畜牧业程度明显高于中原;北方对气候变化敏感,气候变化对动植物资源及其经济形态的影响程度也远甚于中原。这就决定了北方地区不容易出现贫富分化、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的显著差异,而且锤炼了北方人相对习于流动、坚韧不拔、勇敢强悍的集体性格。而中原处于早期中国的核心位置,年均温度、降水量和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都大致适中,使得中原“发展到成熟的文明社会——晚期夏王朝阶段”。
北方地区地处边缘,积淀有限,最终也只是将其文化要素融入中原,并未能长期引领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中原地区居“天下之中”,只有这里才具备兴盛时影响全局、低谷时博采众长的特殊条件。这是中原地区在早期中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中心地位的缘由。
(摘编自韩建业《龙山时代的中原和北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原文化分布比同属于广义的龙山文化的北方文化分布复杂,因前者诞生的时间比后者早。
B.老虎山文化向中原文化地区广泛渗透,给中原地区带来压力,其后,北方王湾三期文化又向豫南等地扩张。
C.公元前约2200年之前北方文化从属于中原文化,公元前约2200年之后中原文化从属于北方文化。
D.老虎山文化的一些现象表明北方社会发生了变革,但并没有显著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工现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几个方面对龙山时代中原和北方地区的文明进行阐述,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历史背景。
B.文章主要从北方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渗透的角度,阐述了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的融合。
C.文章对“中原模式”和“北方模式”这两种文明模式进行比较,论证了“中原模式”优于“北方模式”的观点。
D.文章从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探讨不同文化发展的深层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山文化后期,临汾地区出现原本没有的陶鬲,这与北方老虎山文化南下渗透有密切关系。
B.龙山时期中原地区的武器精整、量大、形态多样,这表明,战争的专业化和惨烈程度很高。
C.贫富分化、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没有显著差异的地区,其气候对经济形态的影响较大。
D.中原地区在早期中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原因是中原具有有利的地理环境。
答
1.D(A“因前者诞生的时间比后者早”于文无据。B“北方王湾三期文化”错,王湾三期文化属于中原文化。C“公元前2200年之后中原文化从属于北方文化”错,虽然公元前2200年之后北方文化崛起,但没有使中原文化从属于北方文化)
2.C(文章对两种文明模式的阐述中,没有论证孰优孰劣)
3.C(“其气候对经济形态的影响较大”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