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婶做屋》阅读答案
时间:2018-12-01
李婶做屋
刘国芳
李婶是大路李家人,但早几年,李婶就进城了。那年李婶的老伴在砖窑出事,人掉进了砖窑,把一双腿烧了。当时李婶家两个孩子还没长大,李婶为了生计,只好自己到城里来找事做,但年纪那么大,在城里找不到事。没法,李婶只好在城里卖东西,夏天卖仙年糕(凉粉的一种),冬天卖烧烤。
现在是夏天,李婶开着三轮车出门了,车上,除了两桶仙年糕,还坐着她老伴,老伴一双腿残了,装了假肢,他也经常跟李婶出来卖东西,腿不方便,但手还利索,可以帮李婶洗洗碗收收钱什么的。但这天一点都不顺,走哪儿,都碰到城管,不让摆。整个下午,也没赚到二十块钱。后来,大路李家一个叫李根的人看见李婶了,李根问:“生意好啵?”“不好。”李婶说。“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加层做屋,你也加吧,不加到时候吃亏。”李根说。“我哪天回去看看。”李婶说。
这天,李婶就开着三轮车回了一趟大路李家,不是她一个人去,老伴也坐在车上。其实,李婶已经碰到好几个村里人了,他们都告诉李婶,说他们大路李家要拆迁,村里人为了多赔些钱,家家户户都在加层。这加层就是在自己的房子上往上加,三层的房子加两层,两层的房子加三层。这样一加,房子就变成了五层,就可以让政府多赔些钱。这样的好事李婶当然不会放过,早就想回去,这天李根一说,李婶就回村了。到村里一看,村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样子,家家都在做屋。见了李婶,有人问:“你还不动手呀?”李婶问:“我们村到底会不会拆?”
对方说:“肯定会,隔壁王家村都拆了。”李婶又问:“那加层的房子也赔得到钱?”对方说:“有些村赔到了。”李婶嗯一声,回到自己家了,李婶的房子是一幢三层楼房,站在房子前,老伴说:“加两层要好多的钱。”李婶说:“六七万吧。”老伴说:“没钱呀,我们一万都拿不出来。”
李婶当然知道家里没钱,老伴出事后,砖厂赔了几十万,但李婶有两个儿子,李婶拿那些钱在城里买了两套房,当然,只是付了首付。两个儿子现在都结婚了,虽然也在做事,但赚到的钱一大半要付月供,他们也拿不出钱来加层做屋。
虽然没有钱,但李婶还是跟老伴说:“没钱也要加,别人加了,我们不加,到时吃大亏。”老伴说:“但拿不出钱呀。”李婶说:“借。”
半个月后,李婶家里动工了,两个儿子和媳妇也来了,他们确实没钱,但可以出力,一家人加上请来的工人,十来个人,于是李婶家也忙得热火朝天。
这天正忙着,一个人走了来,这人问着李婶说:“李婶,你听了啵,后山杨家村加层的房子都被钩机钩了。”李婶吓了一跳,问:“为什么?”对方说:“不允许加,乱加层违法。”李婶听了,不知如何是好,跟老伴说:“会不会这里才做好就被拆了?”老伴听了,也是乱了方寸,跟李婶说:“那还做什么,干脆不做了。”有人过来安慰他们,跟他们说:“不要紧,大家都加,法不责众。”李婶想想也是,指挥一伙人继续忙着。
十来天后,李婶家的房子也从三层变成五层了,但李婶担心的事,这天也发生了。村里来了几十个人,都穿制服,他们还开来几辆钩机,村口一户人家加层的房子,几分钟,就被钩机扒了两层。然后,一户又一户加层的房子都被扒了,包括李婶家的房子也不例外,李婶当然不想让他们扒,站在楼顶上不下来,但上来几个人,把李婶架了下来。然后钩机一响,不到十分钟,李婶加建的两层,就扒了。
那时候是傍晚,扒完李婶家的房子,他们就撤了。李婶的老伴在他们撤了后爬到了楼顶,明显,他想跳下来。李婶见了。大喊:“老头子,你想做什么?”说过,招呼两个儿子去拉老伴,随后,李婶也爬了上去,抱住老伴,李婶呜一声哭。这晚,李婶哭了一个夜晚,边哭边喊:“六七万呀,一下子就没了。”
后来,李婶没再哭,李婶跟老伴说:“老头子,回城去。”这时候东边现出了鱼肚白,李婶突突地开着三轮车,迎着那片光亮而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3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较为详细地描写了李婶做屋的过程,体现了她世俗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B.小说运用“摇摆”手法,一波三折,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加深了小说的悲剧内涵。
C.小说无“善恶冲突”,淡化“美丑对立”,揭示农村问题的复杂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作者塑造李婶及村民“群像”,目的在于批判当代农民浅陋愚昧、自私自利的劣根性。
5.关于小说的结尾段,有人说是光明的,也有人说让人感受到更深重的悲凉,你倾向于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6.有文学理论认为,作者的态度构成作品的灵魂。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作者对于农民和农村现实的态度。(6分)
4.D(错在“目的在于”,通观全文,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以“李婶”家庭经济上的艰难窘迫,揭示农村经济的困境和农民生活的艰难,并赞美了以“李婶”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的顽强坚韧的生命意志。)
5.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故事的结尾是光明的。①人物形象:房子被扒,李婶痛哭一夜,又擦干眼泪,开着三轮车回城重新开始,说明了李婶的坚韧和顽强;(2分)②环境描写:“鱼肚白”、天空的“光亮”、“突突”的响声,寥寥几笔,绘声绘色,打破了沉重悲凉的气氛,涂抹上了一层希望的亮色;(2分)③小说主旨:面对艰难的生活,“李婶们”坚毅顽强的生命意志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也是生活的希望所在。(2分)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小说的结尾让人感受到更深重的悲凉。①乡下现实:造屋被拆,亏空巨大,李婶只能擦干眼泪,天空刚现“鱼肚白”就开着三轮车赶进城去,继续谋生;(2分)②城市状况:呼应上文李婶进城摆摊遭受城管驱赶,暗示了李婶无论是在乡村,在城市,谋生都非常艰难,出路渺茫;(2分)③小说主旨:揭示了“李婶们”这样的底层弱势群体不管如何努力,都难以改变艰难命运的社会现实,引发人们对于农村和农民的深切关注。(2分) 评分建议:答题应首先表明态度,若缺失,应扣1分。
6.答案示例: (1)同情:作者对“李婶们”这样的底层、弱势的农民抱有深深的同情。(1分) 理由:“李婶”一家人勤劳、朴实,却生活得艰难沉重。老伴在砖窑出事成了残疾人,李婶摆摊谋生遭到城管的驱赶,借钱造屋损失巨大,两个儿子在城里生活压力巨大。不管他们怎么努力,都很难突破艰难的命运。(2分) (2)期盼:作者通过小说反映现实,希望农民和农村问题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反思。(1分) 理由:①李婶摆摊被赶,造屋加层被扒,在制度和生活的夹缝里,谁来体谅这些小老百姓的生活艰难?小说以此反映农村问题的艰巨复杂,切不可简单粗暴。②李婶一家两代,都只能离开农村,在城里艰难谋生,小说以此反映农村经济的凋敝,也提醒人们关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民的安置和接纳的问题。(2分)
刘国芳
李婶是大路李家人,但早几年,李婶就进城了。那年李婶的老伴在砖窑出事,人掉进了砖窑,把一双腿烧了。当时李婶家两个孩子还没长大,李婶为了生计,只好自己到城里来找事做,但年纪那么大,在城里找不到事。没法,李婶只好在城里卖东西,夏天卖仙年糕(凉粉的一种),冬天卖烧烤。
现在是夏天,李婶开着三轮车出门了,车上,除了两桶仙年糕,还坐着她老伴,老伴一双腿残了,装了假肢,他也经常跟李婶出来卖东西,腿不方便,但手还利索,可以帮李婶洗洗碗收收钱什么的。但这天一点都不顺,走哪儿,都碰到城管,不让摆。整个下午,也没赚到二十块钱。后来,大路李家一个叫李根的人看见李婶了,李根问:“生意好啵?”“不好。”李婶说。“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加层做屋,你也加吧,不加到时候吃亏。”李根说。“我哪天回去看看。”李婶说。
这天,李婶就开着三轮车回了一趟大路李家,不是她一个人去,老伴也坐在车上。其实,李婶已经碰到好几个村里人了,他们都告诉李婶,说他们大路李家要拆迁,村里人为了多赔些钱,家家户户都在加层。这加层就是在自己的房子上往上加,三层的房子加两层,两层的房子加三层。这样一加,房子就变成了五层,就可以让政府多赔些钱。这样的好事李婶当然不会放过,早就想回去,这天李根一说,李婶就回村了。到村里一看,村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样子,家家都在做屋。见了李婶,有人问:“你还不动手呀?”李婶问:“我们村到底会不会拆?”
对方说:“肯定会,隔壁王家村都拆了。”李婶又问:“那加层的房子也赔得到钱?”对方说:“有些村赔到了。”李婶嗯一声,回到自己家了,李婶的房子是一幢三层楼房,站在房子前,老伴说:“加两层要好多的钱。”李婶说:“六七万吧。”老伴说:“没钱呀,我们一万都拿不出来。”
李婶当然知道家里没钱,老伴出事后,砖厂赔了几十万,但李婶有两个儿子,李婶拿那些钱在城里买了两套房,当然,只是付了首付。两个儿子现在都结婚了,虽然也在做事,但赚到的钱一大半要付月供,他们也拿不出钱来加层做屋。
虽然没有钱,但李婶还是跟老伴说:“没钱也要加,别人加了,我们不加,到时吃大亏。”老伴说:“但拿不出钱呀。”李婶说:“借。”
半个月后,李婶家里动工了,两个儿子和媳妇也来了,他们确实没钱,但可以出力,一家人加上请来的工人,十来个人,于是李婶家也忙得热火朝天。
这天正忙着,一个人走了来,这人问着李婶说:“李婶,你听了啵,后山杨家村加层的房子都被钩机钩了。”李婶吓了一跳,问:“为什么?”对方说:“不允许加,乱加层违法。”李婶听了,不知如何是好,跟老伴说:“会不会这里才做好就被拆了?”老伴听了,也是乱了方寸,跟李婶说:“那还做什么,干脆不做了。”有人过来安慰他们,跟他们说:“不要紧,大家都加,法不责众。”李婶想想也是,指挥一伙人继续忙着。
十来天后,李婶家的房子也从三层变成五层了,但李婶担心的事,这天也发生了。村里来了几十个人,都穿制服,他们还开来几辆钩机,村口一户人家加层的房子,几分钟,就被钩机扒了两层。然后,一户又一户加层的房子都被扒了,包括李婶家的房子也不例外,李婶当然不想让他们扒,站在楼顶上不下来,但上来几个人,把李婶架了下来。然后钩机一响,不到十分钟,李婶加建的两层,就扒了。
那时候是傍晚,扒完李婶家的房子,他们就撤了。李婶的老伴在他们撤了后爬到了楼顶,明显,他想跳下来。李婶见了。大喊:“老头子,你想做什么?”说过,招呼两个儿子去拉老伴,随后,李婶也爬了上去,抱住老伴,李婶呜一声哭。这晚,李婶哭了一个夜晚,边哭边喊:“六七万呀,一下子就没了。”
后来,李婶没再哭,李婶跟老伴说:“老头子,回城去。”这时候东边现出了鱼肚白,李婶突突地开着三轮车,迎着那片光亮而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3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较为详细地描写了李婶做屋的过程,体现了她世俗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B.小说运用“摇摆”手法,一波三折,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加深了小说的悲剧内涵。
C.小说无“善恶冲突”,淡化“美丑对立”,揭示农村问题的复杂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作者塑造李婶及村民“群像”,目的在于批判当代农民浅陋愚昧、自私自利的劣根性。
5.关于小说的结尾段,有人说是光明的,也有人说让人感受到更深重的悲凉,你倾向于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6.有文学理论认为,作者的态度构成作品的灵魂。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作者对于农民和农村现实的态度。(6分)
4.D(错在“目的在于”,通观全文,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以“李婶”家庭经济上的艰难窘迫,揭示农村经济的困境和农民生活的艰难,并赞美了以“李婶”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的顽强坚韧的生命意志。)
5.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故事的结尾是光明的。①人物形象:房子被扒,李婶痛哭一夜,又擦干眼泪,开着三轮车回城重新开始,说明了李婶的坚韧和顽强;(2分)②环境描写:“鱼肚白”、天空的“光亮”、“突突”的响声,寥寥几笔,绘声绘色,打破了沉重悲凉的气氛,涂抹上了一层希望的亮色;(2分)③小说主旨:面对艰难的生活,“李婶们”坚毅顽强的生命意志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也是生活的希望所在。(2分)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小说的结尾让人感受到更深重的悲凉。①乡下现实:造屋被拆,亏空巨大,李婶只能擦干眼泪,天空刚现“鱼肚白”就开着三轮车赶进城去,继续谋生;(2分)②城市状况:呼应上文李婶进城摆摊遭受城管驱赶,暗示了李婶无论是在乡村,在城市,谋生都非常艰难,出路渺茫;(2分)③小说主旨:揭示了“李婶们”这样的底层弱势群体不管如何努力,都难以改变艰难命运的社会现实,引发人们对于农村和农民的深切关注。(2分) 评分建议:答题应首先表明态度,若缺失,应扣1分。
6.答案示例: (1)同情:作者对“李婶们”这样的底层、弱势的农民抱有深深的同情。(1分) 理由:“李婶”一家人勤劳、朴实,却生活得艰难沉重。老伴在砖窑出事成了残疾人,李婶摆摊谋生遭到城管的驱赶,借钱造屋损失巨大,两个儿子在城里生活压力巨大。不管他们怎么努力,都很难突破艰难的命运。(2分) (2)期盼:作者通过小说反映现实,希望农民和农村问题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反思。(1分) 理由:①李婶摆摊被赶,造屋加层被扒,在制度和生活的夹缝里,谁来体谅这些小老百姓的生活艰难?小说以此反映农村问题的艰巨复杂,切不可简单粗暴。②李婶一家两代,都只能离开农村,在城里艰难谋生,小说以此反映农村经济的凋敝,也提醒人们关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民的安置和接纳的问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