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诚不行》阅读答案
时间:2019-02-22
人无诚不行
①信,是一种行为验证,然而“诚信”这个词,“诚”在“信”前,“诚”比“信”更为重要,诚,是内心自觉。诚信,必须心意真诚,才好信守约定。
②所以孔子论诚信,为我们所熟知的那句“言必信,行必果”之后加了一句令人惊愕的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言就必须要信守,做事就必须要坚决,这并非君子所为,而是没有判断能力、不问是非黑白、浅薄固执己见的小人行径!这句话真是石破天惊!言行一致并不一定代表诚信品格?——在孔子这句话里,就涉及了“诚”的重要性:假如被迫做出的承诺不是本心所愿,假如一时糊涂的约定不是正义所为,那么还要去义无反顾地践行它吗?假如对坏人做出了违心承诺,假如做坏事顺从了错误约定,这些权宜之计、这番歪理邪说反倒要如约信守吗?当然不是!
③对孔子这句惊人论断,孟子就深以为然,孔子说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确说君子的言行。《孟子》中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唯有正义存在,才能心正意诚。
④所以宋人晁说之就说:“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人无信不可立,心不诚更不能行。不讲首要的诚心实意,仅凭“信”的结果来衡量人品未免会有失偏颇。没有心之诚在前,信之行就成了刻板的教条、拘泥的桎梏、僵化的思维、固执的行径、不情不愿的强迫、形式主义的空洞。
⑤《大学》里论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孟子所言的正义、正心,都是从“意诚”开始的。能秉真诚之性、能怀赤诚之心、能发坦诚之言,才能拥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义的理,才能奉行正义的事。
⑥而《中庸》又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心诚才能明了真理,明了真理才算真正心诚。所以,在不明理时做出的错误承诺,本就是心不正、意不诚的,怎能再信其行、顺其非,让错误更加荒谬地履行?
⑦“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贯穿了万事万物的始终,不诚就没有万物,因而君子以诚为贵。这也正是“中庸”这一智慧思想的重要出发点,中庸之道的做法就是:本于诚,用于中,致于和。
⑧“诚”是君子最看重的本心,先做到“诚”,而后才能达到《孔子家语》里描述的理想状态:“言必先信,行必中正。”诚信这个词因而涵盖着内外两方面的意义:诚于中,信于外。中庸之道要“本于诚”,诚信之道要“诚于中”,由此可见,诚之为贵,就在于它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若本末倒置,只要求表面行为的达标而忽略了对内心意愿的安顿,便是缘木求鱼,背离了“诚信”的本质意义。
⑨《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天下最为真诚的圣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根本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德性,了解天地万物化育的道理。
⑩国之诚信,在固邦,在安民;人之诚信,在立世,在明道。
(摘自2017年2月22日光明网,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诚,是内心自觉;信,是一种行为验证。如果心意真诚,就能很好地信守约定。
B. 孔子关于诚信的论述之所以石破天惊,是因为他认为人在交往中不必拘泥诚信。
C. 孟子关于诚信“惟义所在”的论述,强调“义”,是对孔子仁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 中庸要本于诚,诚信要诚于中。因此,诚信是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提出“诚”和“信”的关系,然后用孔子、孟子以及晁说之的论述加以论证。
B. 文章在论述如何践行“诚信”时引经据典,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文中引用《大学》“意诚而后心正”等论据,论证了“意诚”都是从正义、正心开始的观点。
D. 文章结尾强调诚信在固邦、安民、立世、明道方面的重要性,既强调了论点,又升华了主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家语》把诚信描述为“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因为诚信应“诚于中,信于外”。
B. 只有正义才值得信守,只有诚恳才甘愿信诺——内心的意愿,才是守约的根本。
C. “诚”在不同的时代被浓墨重笔加以论述,可见其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D. 因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所以“中庸”把“君子以诚为贵”作为出发点。
【答案】
1. B 题中A 项,原文为“必须心意真诚,才好信守约定”,选项表述为“如果……就……”,混淆逻辑关系;C 项,“是对孔子相关论述的继承和发展”错误,只是二者谈论的角度不同,原文是“孔子说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确说君子的言行”;D 项,因果倒置。
2. C 题中C项,文中引用“意诚而后心正”等论据,是为了论证“能秉真诚之性、能怀赤诚之心、能发坦诚之言,才能拥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义的理,才能奉行正义的事”的观点,且原文为“孟子所言的正义、正心,都是从‘意诚’开始的。”顺序颠倒。
3. A题中A 项,因果倒置,原文“《孔子家语》里描述的理想状态:‘言必先信,行必中正。’诚信这个词因而涵盖着内外两方面的意义:诚于中,信于外”,选项把“因而”前后内容倒置。
①信,是一种行为验证,然而“诚信”这个词,“诚”在“信”前,“诚”比“信”更为重要,诚,是内心自觉。诚信,必须心意真诚,才好信守约定。
②所以孔子论诚信,为我们所熟知的那句“言必信,行必果”之后加了一句令人惊愕的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言就必须要信守,做事就必须要坚决,这并非君子所为,而是没有判断能力、不问是非黑白、浅薄固执己见的小人行径!这句话真是石破天惊!言行一致并不一定代表诚信品格?——在孔子这句话里,就涉及了“诚”的重要性:假如被迫做出的承诺不是本心所愿,假如一时糊涂的约定不是正义所为,那么还要去义无反顾地践行它吗?假如对坏人做出了违心承诺,假如做坏事顺从了错误约定,这些权宜之计、这番歪理邪说反倒要如约信守吗?当然不是!
③对孔子这句惊人论断,孟子就深以为然,孔子说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确说君子的言行。《孟子》中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唯有正义存在,才能心正意诚。
④所以宋人晁说之就说:“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人无信不可立,心不诚更不能行。不讲首要的诚心实意,仅凭“信”的结果来衡量人品未免会有失偏颇。没有心之诚在前,信之行就成了刻板的教条、拘泥的桎梏、僵化的思维、固执的行径、不情不愿的强迫、形式主义的空洞。
⑤《大学》里论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孟子所言的正义、正心,都是从“意诚”开始的。能秉真诚之性、能怀赤诚之心、能发坦诚之言,才能拥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义的理,才能奉行正义的事。
⑥而《中庸》又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心诚才能明了真理,明了真理才算真正心诚。所以,在不明理时做出的错误承诺,本就是心不正、意不诚的,怎能再信其行、顺其非,让错误更加荒谬地履行?
⑦“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贯穿了万事万物的始终,不诚就没有万物,因而君子以诚为贵。这也正是“中庸”这一智慧思想的重要出发点,中庸之道的做法就是:本于诚,用于中,致于和。
⑧“诚”是君子最看重的本心,先做到“诚”,而后才能达到《孔子家语》里描述的理想状态:“言必先信,行必中正。”诚信这个词因而涵盖着内外两方面的意义:诚于中,信于外。中庸之道要“本于诚”,诚信之道要“诚于中”,由此可见,诚之为贵,就在于它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若本末倒置,只要求表面行为的达标而忽略了对内心意愿的安顿,便是缘木求鱼,背离了“诚信”的本质意义。
⑨《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天下最为真诚的圣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根本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德性,了解天地万物化育的道理。
⑩国之诚信,在固邦,在安民;人之诚信,在立世,在明道。
(摘自2017年2月22日光明网,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诚,是内心自觉;信,是一种行为验证。如果心意真诚,就能很好地信守约定。
B. 孔子关于诚信的论述之所以石破天惊,是因为他认为人在交往中不必拘泥诚信。
C. 孟子关于诚信“惟义所在”的论述,强调“义”,是对孔子仁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 中庸要本于诚,诚信要诚于中。因此,诚信是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提出“诚”和“信”的关系,然后用孔子、孟子以及晁说之的论述加以论证。
B. 文章在论述如何践行“诚信”时引经据典,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文中引用《大学》“意诚而后心正”等论据,论证了“意诚”都是从正义、正心开始的观点。
D. 文章结尾强调诚信在固邦、安民、立世、明道方面的重要性,既强调了论点,又升华了主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家语》把诚信描述为“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因为诚信应“诚于中,信于外”。
B. 只有正义才值得信守,只有诚恳才甘愿信诺——内心的意愿,才是守约的根本。
C. “诚”在不同的时代被浓墨重笔加以论述,可见其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D. 因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所以“中庸”把“君子以诚为贵”作为出发点。
【答案】
1. B 题中A 项,原文为“必须心意真诚,才好信守约定”,选项表述为“如果……就……”,混淆逻辑关系;C 项,“是对孔子相关论述的继承和发展”错误,只是二者谈论的角度不同,原文是“孔子说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确说君子的言行”;D 项,因果倒置。
2. C 题中C项,文中引用“意诚而后心正”等论据,是为了论证“能秉真诚之性、能怀赤诚之心、能发坦诚之言,才能拥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义的理,才能奉行正义的事”的观点,且原文为“孟子所言的正义、正心,都是从‘意诚’开始的。”顺序颠倒。
3. A题中A 项,因果倒置,原文“《孔子家语》里描述的理想状态:‘言必先信,行必中正。’诚信这个词因而涵盖着内外两方面的意义:诚于中,信于外”,选项把“因而”前后内容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