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的“儿童本位论”反思》阅读答案
时间:2019-07-03
五四时期儿童本位论的确立是中国儿童文学走向现代的标志,作为现代儿童观的核心理念,儿童本位论以儿童学、进化论、文化人类学等为理论依据,指出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和“成人的预备”,儿童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有他自己内外两面的生活。我们不仅要把儿童当作完全的个人,而且要把儿童当作“儿童”,尊重其不同于成人的身心特点。这不仅颠覆了传统社会父为子纲的旧式儿童观,而且奠定了一个世纪以来现代儿童文学的理论基调。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置疑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效用。然而如果将其推向极端,就可能产生悖离初衷的负面效应。
儿童本位论之于中国儿童文学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然而,承认儿童本位论今天仍有实践效用,并不妨碍对这一理论作更深入的学理性反思。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程度,只有辩证地认识到其局限,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规避其潜在的负面效应。
从前现代社会的“荒野文化”过渡到现代社会的“园艺文化”,儿童才被视为与成人具有本质差异的独立存在,是需要“园丁”为其“立法”并进行塑造的个体。因此儿童本位论建立在成人和儿童具有本质差异的二分式假设之上。若片面强调其特殊性而淡化二者的共性,将导致儿童文学成为儿童唯一能够阅读的文学以及只有儿童才阅读的文学。把儿童与成人相分离,确保儿童待在“适合”他们的地方,做“适合”他们的事,包括读“适合”他们的书,“这种把童年从成人中分离出来的思想既是导致童年成为特殊研究领域的可能条件,同时也是后者所产生的结果”。确实如此,与包括儿童学在内的童年研究一样,儿童本位的文学也参与了表现、制造、合理化甚至加剧成人与儿童“二分”的话语实践。
儿童本位论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儿童复演了人类进化史上的早期阶段,是不同于文明化成人的“小野蛮”。儿童本位的文学不过是这种“二分法”在文学领域的产物。当成人发明出“儿童文学”这个概念时,就意味着它是区别于“成人文学”的,其区别就在于其“儿童性”。当且仅当文学对儿童性有足够的理解和关注时,它才成其为儿童文学。然而,以什么作为儿童与成人相区分的标准,或者到底怎样界定“儿童性”,却是更复杂更困难的问题。这关乎儿童的本质,也关乎儿童文学的本质。比如,究竟应以儿童的认识、德性还是审美感受力为本位?儿童究竟是天真无知脆弱的还是也包含相反特质?儿童的无知非理性是纯真美德还是需要去除的不成熟?在现代性话语体系中,无论“儿童性”的内涵如何定义,都必然是迥异于“成人性”的,二者的“异质性”构成儿童本位论的基础。
超越儿童本位论的理论意义在于超越本位论。儿童本位论批判的实质不是立场批判,不是批判“以谁”为本位,而是思维方式的批判。儿童文学需要突破二元对立的现代性话语框架,尊重差异也认同共性,从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里走出来,走向问题,走向实践。
(摘编自杜传坤《儿童文学的“儿童本位论”反思》)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现代儿童观核心理念的儿童本位论以儿童学、进化论、人类学等为理论依据。
B. 儿童本位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指出了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和“成人的预备”。
C. 儿童本位论不仅奠定了现代儿童文学的理论基调,而且颠覆了传统社会父为子纲的旧式儿童观。
D. 应承认儿童本位论在今天仍有实践效用,但如果将其推向极端,就可能产生悖离初衷的负面效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第二段既强调了儿童本位论的积极意义,也指出反思儿童本位论价值所在。
B. 选文第三段在阐述了儿童本位论建立的条件后,用假设论证法论证了片面强调儿童的特殊性的后果。
C. 选文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了如何区分儿童与成人的标准是非常困难和复杂的问题。
D. 本文采用逐层深入的总-分-总结构,结构严谨、论述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辩证地认识到儿童本位论的局限,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规避其潜在的负面效应。
B. 儿童被视为独立存在的前提条件是现代社会的“荒野文化”过渡到“园艺文化”。
C. 儿童本位文学是儿童本位论二分式基本假设在文学领域的产物。
D. 反思儿童文学的“儿童本位论”,应该通过批判思维方式实现超越本位论的理论意义。
【参考答案】
1. D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篡改文意,选项“人类学等为理论依据”错误,根据原文“文化人类学等为理论依据”可知,是“文化人类学”。B选项曲解文意,“意义在于它指出了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和‘成人的预备’。”错误,“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和‘成人的预备’。”是儿童本位论的“内容”,而不是“意义”。C选项“不仅奠定了现代儿童文学的理论基调,而且颠覆了传统社会父为子纲的旧式儿童观。”错误,原文是“这不仅颠覆了传统社会父为子纲的旧式儿童观,而且奠定了一个世纪以来现代儿童文学的理论基调。”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选项“采用逐层深入”错误,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而不是“逐层深入”。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选项“是现代社会的‘荒野文化’过渡到‘园艺文化’。”错误,根据原文“儿童才被视为与成人具有本质差异的独立存在,是需要‘园丁’为其‘立法’并进行塑造的个体。”可知,前提条件是“需要‘园丁’为其‘立法’并进行塑造的个体。”故选B。
儿童本位论之于中国儿童文学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然而,承认儿童本位论今天仍有实践效用,并不妨碍对这一理论作更深入的学理性反思。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程度,只有辩证地认识到其局限,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规避其潜在的负面效应。
从前现代社会的“荒野文化”过渡到现代社会的“园艺文化”,儿童才被视为与成人具有本质差异的独立存在,是需要“园丁”为其“立法”并进行塑造的个体。因此儿童本位论建立在成人和儿童具有本质差异的二分式假设之上。若片面强调其特殊性而淡化二者的共性,将导致儿童文学成为儿童唯一能够阅读的文学以及只有儿童才阅读的文学。把儿童与成人相分离,确保儿童待在“适合”他们的地方,做“适合”他们的事,包括读“适合”他们的书,“这种把童年从成人中分离出来的思想既是导致童年成为特殊研究领域的可能条件,同时也是后者所产生的结果”。确实如此,与包括儿童学在内的童年研究一样,儿童本位的文学也参与了表现、制造、合理化甚至加剧成人与儿童“二分”的话语实践。
儿童本位论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儿童复演了人类进化史上的早期阶段,是不同于文明化成人的“小野蛮”。儿童本位的文学不过是这种“二分法”在文学领域的产物。当成人发明出“儿童文学”这个概念时,就意味着它是区别于“成人文学”的,其区别就在于其“儿童性”。当且仅当文学对儿童性有足够的理解和关注时,它才成其为儿童文学。然而,以什么作为儿童与成人相区分的标准,或者到底怎样界定“儿童性”,却是更复杂更困难的问题。这关乎儿童的本质,也关乎儿童文学的本质。比如,究竟应以儿童的认识、德性还是审美感受力为本位?儿童究竟是天真无知脆弱的还是也包含相反特质?儿童的无知非理性是纯真美德还是需要去除的不成熟?在现代性话语体系中,无论“儿童性”的内涵如何定义,都必然是迥异于“成人性”的,二者的“异质性”构成儿童本位论的基础。
超越儿童本位论的理论意义在于超越本位论。儿童本位论批判的实质不是立场批判,不是批判“以谁”为本位,而是思维方式的批判。儿童文学需要突破二元对立的现代性话语框架,尊重差异也认同共性,从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里走出来,走向问题,走向实践。
(摘编自杜传坤《儿童文学的“儿童本位论”反思》)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现代儿童观核心理念的儿童本位论以儿童学、进化论、人类学等为理论依据。
B. 儿童本位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指出了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和“成人的预备”。
C. 儿童本位论不仅奠定了现代儿童文学的理论基调,而且颠覆了传统社会父为子纲的旧式儿童观。
D. 应承认儿童本位论在今天仍有实践效用,但如果将其推向极端,就可能产生悖离初衷的负面效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第二段既强调了儿童本位论的积极意义,也指出反思儿童本位论价值所在。
B. 选文第三段在阐述了儿童本位论建立的条件后,用假设论证法论证了片面强调儿童的特殊性的后果。
C. 选文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了如何区分儿童与成人的标准是非常困难和复杂的问题。
D. 本文采用逐层深入的总-分-总结构,结构严谨、论述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辩证地认识到儿童本位论的局限,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规避其潜在的负面效应。
B. 儿童被视为独立存在的前提条件是现代社会的“荒野文化”过渡到“园艺文化”。
C. 儿童本位文学是儿童本位论二分式基本假设在文学领域的产物。
D. 反思儿童文学的“儿童本位论”,应该通过批判思维方式实现超越本位论的理论意义。
【参考答案】
1. D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篡改文意,选项“人类学等为理论依据”错误,根据原文“文化人类学等为理论依据”可知,是“文化人类学”。B选项曲解文意,“意义在于它指出了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和‘成人的预备’。”错误,“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和‘成人的预备’。”是儿童本位论的“内容”,而不是“意义”。C选项“不仅奠定了现代儿童文学的理论基调,而且颠覆了传统社会父为子纲的旧式儿童观。”错误,原文是“这不仅颠覆了传统社会父为子纲的旧式儿童观,而且奠定了一个世纪以来现代儿童文学的理论基调。”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选项“采用逐层深入”错误,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而不是“逐层深入”。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选项“是现代社会的‘荒野文化’过渡到‘园艺文化’。”错误,根据原文“儿童才被视为与成人具有本质差异的独立存在,是需要‘园丁’为其‘立法’并进行塑造的个体。”可知,前提条件是“需要‘园丁’为其‘立法’并进行塑造的个体。”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