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鑫《逃离》阅读答案
时间:2020-09-27
逃离
田鑫
每一次返乡归城,都像一次声势浩大的逃离。在短暂的停歇之后,众目睽睽之下动身,朝着村庄的反方向行进,把村庄扔在身后,装作若无其事地离开……你看后视镜里,连群山都在奔袭,它们也似乎在拼命地逃离,而留在身后的人和物,只是没办法逃离而已。这时候,你才想起来,村庄里逃离的事物越来越多——
民谚讲“莜麦上场核桃满瓤”。莜麦和核桃这两种事物最先从民谚里逃离。最初,村庄的巷子里都有一棵核桃树,从山上下来,一看到核桃树就看到家。夏天的时候在核桃树宽大的叶子下面躲日头、讲古今,关于狐狸的古今一讲就能讲一天,讲到要紧处,有叶子突然落下来,还以为是狐狸从树上下来了。有一天它的大半个身子突然枯黄,大片的叶子在夏天落下来,我们就坐在叶子上听古今,丝毫没有看出一棵核桃树逃离的端倪。后来另一半也枯黄了,这时候人们才发现,一棵核桃树在人的眼皮子底下逃离了。后来,只剩下半截树桩留在原地。
莜麦也是一样,明明和小麦长得没什么两样,还比小麦营养价值高,却只能成为副食,只能在小麦歉收的时候出生。小麦收割的时候,一家人从早忙到晚,收割后的小麦整齐地码放在场里,远远看上去就像个粮仓。再看看莜麦收割的时候,一个人慢慢悠悠晃到地里,割一会儿蹲在地垄上抽一锅旱烟,好不容易割完了,拉回来场里一扔,几个女人扛着连枷和麻棒就来了,乒乒乓乓一晌午,莜麦就告别了麦秆,被装进麻袋扔在粮仓的犄角旮旯里。等人们想起莜麦的时候,提起袋子,只倒出一些老鼠屎来,莜麦用这样的方式逃离了村庄。
我还记得赶着毛驴驮着半袋子莜麦去集市上磨面的情形。毛驴走在我前头,我跟在毛驴身后。
我一会儿抓蝴蝶,一会儿揪蒲公英,毛驴一会儿啃路边的苜蓿,一会儿用蹄子刨地上的土。我们哪像个赶集的样子,简直就是享受这人间最欢乐的瞬间。女儿出生后,我带她回村庄感受乡土气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毛驴。我准备向她介绍并让她体验赶毛驴的乐趣,可是却扑了个空——整个村庄转了一圈,没见到一头毛驴。在莜麦逃离村庄之后,毛驴也逃离了?
我甚至发现,连大地上的地交界都逃离了。它们本来是一块块的,属于不同的人。我见过分地的过程,人们用米尺将一块地准确到厘米,然后在恰当的数据范围内,分出几块,两端扔一块石头就算画出了楚河汉界,老死不相往来。没几年,这事就消失了。我跑到地里一看,哪里还有地交界啊,地已经回到了原始的样子,不是被荒草覆盖,就是被机械化种植的作物填满,看不出任何分界线。地界算是在人的眼皮子底下逃离了。谁也没察觉,谁也没有为此和大地吵上一架。
总觉得是植物、牲畜、物件们背着人逃离了村庄,后来才明白,人才是逃得最早最彻底的。
先是一个人出去,越走越远,在别的地方安营扎寨,收起方言,混在人群中把自己打扮成村庄以外的人。然后是家人也跟着他的脚步出去了,大门上落锁之前,把储藏了几年的粮食腾空,把牲畜赶到集市上卖掉,把家具送给亲戚和邻居,把能带走的都带走。人们用一件件物品填满的四合院,重新空下来,盛放旧时光,收留麻雀和野狗。
逃离,不仅改变了村庄的秩序,还把人辛辛苦苦经营下来的光景也一一抽离,表面上看,一切变得快捷简单了,节奏也越来越紧凑,可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出现了一个大洞,逃离的东西越多洞越大,人感觉得孤独就越大。重新回到村庄的时候,总觉得缺点什么,又不知道怎么去填补,时间长了,人的心就像麦收后的村庄,变得空空荡荡。
就在人们快忘记他们的时候,有一天,村庄里突然来了车队,一袭的黑色,上面裹着白布,大大的“奠”字明晃晃的,让行走的人和风以及阳光都停下来,注目。老人们从牌位上的先考某某某确认了死者的信息,这是最早一批逃离村庄的人中的一个。老人们看着这车队,这阵势,满腹感慨,扔出一句话来:离家出走一辈子,到头来还是要回来。
(摘编自2018年12月《散文》,有删改)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以返乡后回城的典型场景开头,引出对逃离的思考,既给文章奠定了伤感的基调,又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颇见作者匠心。
B.文中多处用到“扔”字,“扔”的对象有村庄、物、言语等,暗含文中人物的态度和情感,却显示出叙事者的冷峻客观,避免个人感情的流露。
C.“简直就是享受这人间最欢乐的瞬间”一句,作者以眼前之“我”评价过去之“我”,在感慨过往快乐的同时,表明的却是现在的遗憾。
D.本文写逃离事物多用拟人,将乡村的一草一木都写活了,在叙写故事时,则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和抒情等手法,丰富多样。
8.结尾处为什么说“离家出走一辈子,到头来还是要回来”?请结合文章说明。
9.本文在选材、结构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本文赏析。
参考答案
7.B
8.①人连同物的逃离越多越久,必然会造成心灵的空虚,需要回来寻找精神的慰藉。(逃离者的角度)②老人们如此感慨归来者,表明他们对逃离者逃离行为的感慨、反思。(说话者角度);③逃离乡村的时间即使很久,也要回归,体现出生者和死者都对乡村故土同样依恋。④文章以此作结,体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叶落归根、回归故土的思考。(作者角度)
9.①选材方面:材料丰富多样。有对核桃树下听故事场景的描写,有对儿时欢乐情景的追忆,还有地界消失的议论,使文章全方位、多角度体现出逃离的种种情形,内容更加充实,主题更加突出。②结构方面:层层推进。尽管人是最早逃离的,但是作者却先写草木和牲畜的逃离,这样的写作安排使文章内容逐步深入,逐步揭示主旨,有利于引导读者对逃离行为的深思。(或 结构方面:严谨完整。开头的返乡与归城,以及整篇文章的逃离与回归,形成大圆环套小圆环的结构模式,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形成严密整体。)
田鑫
每一次返乡归城,都像一次声势浩大的逃离。在短暂的停歇之后,众目睽睽之下动身,朝着村庄的反方向行进,把村庄扔在身后,装作若无其事地离开……你看后视镜里,连群山都在奔袭,它们也似乎在拼命地逃离,而留在身后的人和物,只是没办法逃离而已。这时候,你才想起来,村庄里逃离的事物越来越多——
民谚讲“莜麦上场核桃满瓤”。莜麦和核桃这两种事物最先从民谚里逃离。最初,村庄的巷子里都有一棵核桃树,从山上下来,一看到核桃树就看到家。夏天的时候在核桃树宽大的叶子下面躲日头、讲古今,关于狐狸的古今一讲就能讲一天,讲到要紧处,有叶子突然落下来,还以为是狐狸从树上下来了。有一天它的大半个身子突然枯黄,大片的叶子在夏天落下来,我们就坐在叶子上听古今,丝毫没有看出一棵核桃树逃离的端倪。后来另一半也枯黄了,这时候人们才发现,一棵核桃树在人的眼皮子底下逃离了。后来,只剩下半截树桩留在原地。
莜麦也是一样,明明和小麦长得没什么两样,还比小麦营养价值高,却只能成为副食,只能在小麦歉收的时候出生。小麦收割的时候,一家人从早忙到晚,收割后的小麦整齐地码放在场里,远远看上去就像个粮仓。再看看莜麦收割的时候,一个人慢慢悠悠晃到地里,割一会儿蹲在地垄上抽一锅旱烟,好不容易割完了,拉回来场里一扔,几个女人扛着连枷和麻棒就来了,乒乒乓乓一晌午,莜麦就告别了麦秆,被装进麻袋扔在粮仓的犄角旮旯里。等人们想起莜麦的时候,提起袋子,只倒出一些老鼠屎来,莜麦用这样的方式逃离了村庄。
我还记得赶着毛驴驮着半袋子莜麦去集市上磨面的情形。毛驴走在我前头,我跟在毛驴身后。
我一会儿抓蝴蝶,一会儿揪蒲公英,毛驴一会儿啃路边的苜蓿,一会儿用蹄子刨地上的土。我们哪像个赶集的样子,简直就是享受这人间最欢乐的瞬间。女儿出生后,我带她回村庄感受乡土气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毛驴。我准备向她介绍并让她体验赶毛驴的乐趣,可是却扑了个空——整个村庄转了一圈,没见到一头毛驴。在莜麦逃离村庄之后,毛驴也逃离了?
我甚至发现,连大地上的地交界都逃离了。它们本来是一块块的,属于不同的人。我见过分地的过程,人们用米尺将一块地准确到厘米,然后在恰当的数据范围内,分出几块,两端扔一块石头就算画出了楚河汉界,老死不相往来。没几年,这事就消失了。我跑到地里一看,哪里还有地交界啊,地已经回到了原始的样子,不是被荒草覆盖,就是被机械化种植的作物填满,看不出任何分界线。地界算是在人的眼皮子底下逃离了。谁也没察觉,谁也没有为此和大地吵上一架。
总觉得是植物、牲畜、物件们背着人逃离了村庄,后来才明白,人才是逃得最早最彻底的。
先是一个人出去,越走越远,在别的地方安营扎寨,收起方言,混在人群中把自己打扮成村庄以外的人。然后是家人也跟着他的脚步出去了,大门上落锁之前,把储藏了几年的粮食腾空,把牲畜赶到集市上卖掉,把家具送给亲戚和邻居,把能带走的都带走。人们用一件件物品填满的四合院,重新空下来,盛放旧时光,收留麻雀和野狗。
逃离,不仅改变了村庄的秩序,还把人辛辛苦苦经营下来的光景也一一抽离,表面上看,一切变得快捷简单了,节奏也越来越紧凑,可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出现了一个大洞,逃离的东西越多洞越大,人感觉得孤独就越大。重新回到村庄的时候,总觉得缺点什么,又不知道怎么去填补,时间长了,人的心就像麦收后的村庄,变得空空荡荡。
就在人们快忘记他们的时候,有一天,村庄里突然来了车队,一袭的黑色,上面裹着白布,大大的“奠”字明晃晃的,让行走的人和风以及阳光都停下来,注目。老人们从牌位上的先考某某某确认了死者的信息,这是最早一批逃离村庄的人中的一个。老人们看着这车队,这阵势,满腹感慨,扔出一句话来:离家出走一辈子,到头来还是要回来。
(摘编自2018年12月《散文》,有删改)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以返乡后回城的典型场景开头,引出对逃离的思考,既给文章奠定了伤感的基调,又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颇见作者匠心。
B.文中多处用到“扔”字,“扔”的对象有村庄、物、言语等,暗含文中人物的态度和情感,却显示出叙事者的冷峻客观,避免个人感情的流露。
C.“简直就是享受这人间最欢乐的瞬间”一句,作者以眼前之“我”评价过去之“我”,在感慨过往快乐的同时,表明的却是现在的遗憾。
D.本文写逃离事物多用拟人,将乡村的一草一木都写活了,在叙写故事时,则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和抒情等手法,丰富多样。
8.结尾处为什么说“离家出走一辈子,到头来还是要回来”?请结合文章说明。
9.本文在选材、结构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本文赏析。
参考答案
7.B
8.①人连同物的逃离越多越久,必然会造成心灵的空虚,需要回来寻找精神的慰藉。(逃离者的角度)②老人们如此感慨归来者,表明他们对逃离者逃离行为的感慨、反思。(说话者角度);③逃离乡村的时间即使很久,也要回归,体现出生者和死者都对乡村故土同样依恋。④文章以此作结,体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叶落归根、回归故土的思考。(作者角度)
9.①选材方面:材料丰富多样。有对核桃树下听故事场景的描写,有对儿时欢乐情景的追忆,还有地界消失的议论,使文章全方位、多角度体现出逃离的种种情形,内容更加充实,主题更加突出。②结构方面:层层推进。尽管人是最早逃离的,但是作者却先写草木和牲畜的逃离,这样的写作安排使文章内容逐步深入,逐步揭示主旨,有利于引导读者对逃离行为的深思。(或 结构方面:严谨完整。开头的返乡与归城,以及整篇文章的逃离与回归,形成大圆环套小圆环的结构模式,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形成严密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