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木傀儡戏(节选)》阅读答案
时间:2022-05-19
木傀儡戏(节选)
沈从文
①二月八,土地菩萨生日,街头街尾,有的是戏!土地堂前头,只要剩下来约两丈宽窄的空地,闹台(指开台锣鼓)就可以打起来了。这类木傀儡戏,与其说是为娱那土地一对老夫妇,不如说是为逗全街的孩子欢心为合适。捐钱时,大多都是论家中贫富为多少的;惟有土地戏,却由募捐首士清查你家小孩子多少。像我们家有五个姊妹的,虽然明知道并不会比对门张家多谷多米,但是钱,总捐得格外多。不捐,那是不行的。小孩子看戏不看戏可不问,但若是你家中孩子比别人两倍多,出捐太少,在自已,良心上说来,也不好意思。
②戏虽在普通一般人家吃过早饭后才开场,很早很早,那个地方就会已为不知谁个打扫得干干净净了。惟有“土地堂前猪屎多”,在平时,猪之类,爱在土地堂前卸脱它的粪便,几乎是成了通例的,唱戏日,大家临时就懂了公德心,知道妨碍了看戏是大家所抱怨的,于是,这一天,就把猪关禁起来了。你若高兴,早早的站在自已门前,总可以见到戏箱子过去,押箱子的我们不要问就可以知道是“管班”。每一口箱子由两个人抬着,箱子上有各样好看的金红漆花,有钉子,有金纸剪就“黄金万两”连连牵牵的吉利字,一把大牛尾锁把一些木头人物关闭着。呵,想象到那些花脸,旦角,尤其是爱做笑样子的小丑,鼻子上一片白粉,豆腐干似的贴着,姐短的胡子,……而它们,这时是一起睡在那一只大木箱子里,将要做些什么?真可念!我们又可以看到一批年老的伯娘婆婆,搬了凳子,预先去占坐位的。做生意的,如像本街光和的米豆腐担子,包娘的酸萝卜蓝子,也颇早的就去把地盘找就了。
③饭吃了,一十六个大宇,照例的每日功课,在一种毫不用心随随便便的举动下,用淡淡的墨水描到一张老连纸上后,所候的就是“过午”那三十枚制线了。关于钱的用处,那是预先就得支配的。所有花费账单大致如下:面(或饺子)一碗,十二文。甘蔗一节,三文。酸萝卜(或蒜苗),五文。四喜的凉糕,四文。老强母亲的膏梁甜酒,三文。余三文作临时费。
④凉糕,同膏梁甜酒,母亲于出门时,总有三次以上嘱咐不得买吃的,但倘若是并无其他相当代替东西时,这两样,仍然是不忍放弃的。有时可以把甘蔗钱移来买三颗大李子,吃了西瓜则不吃凉糕。倘若是剩钱,那又怎么办?钱一多,那就只好拿来放到那类投机事业上去碰了!向抽签的去抽糖罗汉,有时运气好,也得颇大的糖土地。钱用完时,人倦了,纵然戏正有趣,回家也是时候了。遇到看戏日,是日家中为敬土地的缘故,菜必格外丰富。“土地怎不每月有一个生日呢?”用一种奇怪的眼睛瞅着桌上陈列的白煮母鸡,问妈,妈却无反应。待到白煮鸡只剩下些脚掌肋巴骨时,戏台边又见到嘴边还抹油的我们了。
⑤在镇筸(gān),一个石头镶嵌就的圆城圈子里住下来的人,是苗人占三分之一,外来迁入汉人占三分之二,混合居住的。虽然多数苗人还住在城外,但风俗,性质,是几乎可以说已彼此同锡与铅样,融合成一锅后,彼此都同化了。
⑥苗人们勇敢,尚武,朴质的行为,到近来乃形成了本地少年人一种普遍的德性。关于打架,少年人秉承了这种德性。每一天每一个晚间,除开落雨,每一条街上,都可以见到若干不上十二岁的小孩,徒手或执械,在街中心相殴相扑。这是实地练习,这是一种预备,一种为本街孩子光荣的预备!全街小孩子,恐怕是除非生了病,不在场的怕是无一个罢。他们把队伍分成两组,各由一较大的,较挨得起打的,头上有了成绩在孩子队中出过风头的,一个人在别处打了架回来为本街挣了面子的,领率统辖。统辖的称为官,在前清,这人是道台,是游击,到革命以后,城中有了团长旅长,于是他们的头衔也随之改变了。我曾做过七回都督,六弟则做过民政长。都督的义务是为兄弟伙出钱备打架的南竹片;利益,则行动不怕别人欺侮,到处看戏有人护卫而已
⑦晚上,大家无事,正好集合到衙门口坪坝上一类较宽敞地方,练习打筋斗,拿顶倒转手来走路。或者,把由自己刮削得光生生的南竹片子拿在手上,选对手出来,学苗人打堡子时那样拼命。命固不必拼,但,互相攻击,除开头脸,心窝,只在一些死肉上打下,可以炼磨成一个挨得起打的英雄好汉,那是事实罢。不愿用家伙的,所谓“文劲”,仍可以由都督,选出两队相等的小傻子来,把手拉斜抱了别个的身,垂下屁股,互相扭缠,同一条蛇样,到某一个先跌到地上时为止,又再换人。此类比赛,范围有限,所以大家就把手牵成一个大圈儿,让两人在圈中来玩。都督一声吆喝,两个牛劲就使出了。倒下而不愿再起的,算是败了。败者为胜利的作一个揖,表示投降,另一场便又可以起头。也有那类英雄,用腰带绑其一手,以一手同人来斗的,也有两人与一人斗的。总之,此种练习,以起疱为止,流血也不过凶,不然,胜利者也觉没趣,因为没一个同街的啼哭回家,则胜利者的光荣,早已全失去了。
(有删改)
【注】本篇发表于1926年8月18日《晨报副刊》,收入小说集《入伍后》。标题为“木傀儡戏”,但全文并非纯粹对傀儡戏的描写,而是通过土地菩萨生日唱戏这个引起儿童兴趣的事件,写湘西过节的习俗和尚武的传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土地戏捐钱不同于一般的募捐,是根据家中孩子多少来确定的,其主要原因是土地戏是专门为孩子们表演的。
B.唱戏日为防止自家的猪到土地堂前排便,人们就把猪关禁起来,成了一种自觉行为,也说明人们临时懂了公德心。
C.“光和的米豆腐担子”“包娘的酸萝卜篮子”等内容,既交代了当地的特色食品,也突出了小说的地域特点。
D.“道台”“游击”“都督”“民政长”等头衔,既代表着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地位,也反映出时代特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月八,土地菩萨生日,街头街尾,有的是戏”一句开篇照应题目,进而详细介绍了当地土地菩萨生日唱戏的习俗。
B.“彼此同锡与铅样,融合成一锅后,彼此都同化了”,运用类比手法,形象地写出苗人汉人的融合,突出了苗汉一家的主题。
C.“苗人们勇敢……形成了本地少年人一种普遍的德性”一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关于湘西少年尚武风俗的具体描写。
D.“垂下屁股,互相扭缠”“都督一声吆喝,两个牛劲就使出了”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文劲”的比试情形。
8.小说第四段以童年回忆的视角来写,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9. 有人说,《木傀儡戏》和《边城》一样都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对这一特点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6. A (“土地戏是专门为孩子们表演的”理解有误)
7. B (“突出了苗汉一家的主题”理解有误)
8.(1)有利于忠实地记录原生态生活,真实有趣地表现了儿童过节的兴奋心情。
(2)拓展了叙述空间,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本题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1)人物上:虚化人物(淡化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对母亲的描写,只是写意化的描写而不是工笔式的细致刻画。
(2)情节上:淡化情节(少有冲突,缺少悬念),如对打架的描写,只是呈现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而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
(3)环境上:营造真实的生活环境,在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等真实生活氛围中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4)语言上:语言朴素、自然,于平常中求韵味,有散文化的特点。在平淡的语言中流露出人性之美,率真质朴。
(本题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沈从文
①二月八,土地菩萨生日,街头街尾,有的是戏!土地堂前头,只要剩下来约两丈宽窄的空地,闹台(指开台锣鼓)就可以打起来了。这类木傀儡戏,与其说是为娱那土地一对老夫妇,不如说是为逗全街的孩子欢心为合适。捐钱时,大多都是论家中贫富为多少的;惟有土地戏,却由募捐首士清查你家小孩子多少。像我们家有五个姊妹的,虽然明知道并不会比对门张家多谷多米,但是钱,总捐得格外多。不捐,那是不行的。小孩子看戏不看戏可不问,但若是你家中孩子比别人两倍多,出捐太少,在自已,良心上说来,也不好意思。
②戏虽在普通一般人家吃过早饭后才开场,很早很早,那个地方就会已为不知谁个打扫得干干净净了。惟有“土地堂前猪屎多”,在平时,猪之类,爱在土地堂前卸脱它的粪便,几乎是成了通例的,唱戏日,大家临时就懂了公德心,知道妨碍了看戏是大家所抱怨的,于是,这一天,就把猪关禁起来了。你若高兴,早早的站在自已门前,总可以见到戏箱子过去,押箱子的我们不要问就可以知道是“管班”。每一口箱子由两个人抬着,箱子上有各样好看的金红漆花,有钉子,有金纸剪就“黄金万两”连连牵牵的吉利字,一把大牛尾锁把一些木头人物关闭着。呵,想象到那些花脸,旦角,尤其是爱做笑样子的小丑,鼻子上一片白粉,豆腐干似的贴着,姐短的胡子,……而它们,这时是一起睡在那一只大木箱子里,将要做些什么?真可念!我们又可以看到一批年老的伯娘婆婆,搬了凳子,预先去占坐位的。做生意的,如像本街光和的米豆腐担子,包娘的酸萝卜蓝子,也颇早的就去把地盘找就了。
③饭吃了,一十六个大宇,照例的每日功课,在一种毫不用心随随便便的举动下,用淡淡的墨水描到一张老连纸上后,所候的就是“过午”那三十枚制线了。关于钱的用处,那是预先就得支配的。所有花费账单大致如下:面(或饺子)一碗,十二文。甘蔗一节,三文。酸萝卜(或蒜苗),五文。四喜的凉糕,四文。老强母亲的膏梁甜酒,三文。余三文作临时费。
④凉糕,同膏梁甜酒,母亲于出门时,总有三次以上嘱咐不得买吃的,但倘若是并无其他相当代替东西时,这两样,仍然是不忍放弃的。有时可以把甘蔗钱移来买三颗大李子,吃了西瓜则不吃凉糕。倘若是剩钱,那又怎么办?钱一多,那就只好拿来放到那类投机事业上去碰了!向抽签的去抽糖罗汉,有时运气好,也得颇大的糖土地。钱用完时,人倦了,纵然戏正有趣,回家也是时候了。遇到看戏日,是日家中为敬土地的缘故,菜必格外丰富。“土地怎不每月有一个生日呢?”用一种奇怪的眼睛瞅着桌上陈列的白煮母鸡,问妈,妈却无反应。待到白煮鸡只剩下些脚掌肋巴骨时,戏台边又见到嘴边还抹油的我们了。
⑤在镇筸(gān),一个石头镶嵌就的圆城圈子里住下来的人,是苗人占三分之一,外来迁入汉人占三分之二,混合居住的。虽然多数苗人还住在城外,但风俗,性质,是几乎可以说已彼此同锡与铅样,融合成一锅后,彼此都同化了。
⑥苗人们勇敢,尚武,朴质的行为,到近来乃形成了本地少年人一种普遍的德性。关于打架,少年人秉承了这种德性。每一天每一个晚间,除开落雨,每一条街上,都可以见到若干不上十二岁的小孩,徒手或执械,在街中心相殴相扑。这是实地练习,这是一种预备,一种为本街孩子光荣的预备!全街小孩子,恐怕是除非生了病,不在场的怕是无一个罢。他们把队伍分成两组,各由一较大的,较挨得起打的,头上有了成绩在孩子队中出过风头的,一个人在别处打了架回来为本街挣了面子的,领率统辖。统辖的称为官,在前清,这人是道台,是游击,到革命以后,城中有了团长旅长,于是他们的头衔也随之改变了。我曾做过七回都督,六弟则做过民政长。都督的义务是为兄弟伙出钱备打架的南竹片;利益,则行动不怕别人欺侮,到处看戏有人护卫而已
⑦晚上,大家无事,正好集合到衙门口坪坝上一类较宽敞地方,练习打筋斗,拿顶倒转手来走路。或者,把由自己刮削得光生生的南竹片子拿在手上,选对手出来,学苗人打堡子时那样拼命。命固不必拼,但,互相攻击,除开头脸,心窝,只在一些死肉上打下,可以炼磨成一个挨得起打的英雄好汉,那是事实罢。不愿用家伙的,所谓“文劲”,仍可以由都督,选出两队相等的小傻子来,把手拉斜抱了别个的身,垂下屁股,互相扭缠,同一条蛇样,到某一个先跌到地上时为止,又再换人。此类比赛,范围有限,所以大家就把手牵成一个大圈儿,让两人在圈中来玩。都督一声吆喝,两个牛劲就使出了。倒下而不愿再起的,算是败了。败者为胜利的作一个揖,表示投降,另一场便又可以起头。也有那类英雄,用腰带绑其一手,以一手同人来斗的,也有两人与一人斗的。总之,此种练习,以起疱为止,流血也不过凶,不然,胜利者也觉没趣,因为没一个同街的啼哭回家,则胜利者的光荣,早已全失去了。
(有删改)
【注】本篇发表于1926年8月18日《晨报副刊》,收入小说集《入伍后》。标题为“木傀儡戏”,但全文并非纯粹对傀儡戏的描写,而是通过土地菩萨生日唱戏这个引起儿童兴趣的事件,写湘西过节的习俗和尚武的传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土地戏捐钱不同于一般的募捐,是根据家中孩子多少来确定的,其主要原因是土地戏是专门为孩子们表演的。
B.唱戏日为防止自家的猪到土地堂前排便,人们就把猪关禁起来,成了一种自觉行为,也说明人们临时懂了公德心。
C.“光和的米豆腐担子”“包娘的酸萝卜篮子”等内容,既交代了当地的特色食品,也突出了小说的地域特点。
D.“道台”“游击”“都督”“民政长”等头衔,既代表着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地位,也反映出时代特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月八,土地菩萨生日,街头街尾,有的是戏”一句开篇照应题目,进而详细介绍了当地土地菩萨生日唱戏的习俗。
B.“彼此同锡与铅样,融合成一锅后,彼此都同化了”,运用类比手法,形象地写出苗人汉人的融合,突出了苗汉一家的主题。
C.“苗人们勇敢……形成了本地少年人一种普遍的德性”一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关于湘西少年尚武风俗的具体描写。
D.“垂下屁股,互相扭缠”“都督一声吆喝,两个牛劲就使出了”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文劲”的比试情形。
8.小说第四段以童年回忆的视角来写,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9. 有人说,《木傀儡戏》和《边城》一样都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对这一特点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6. A (“土地戏是专门为孩子们表演的”理解有误)
7. B (“突出了苗汉一家的主题”理解有误)
8.(1)有利于忠实地记录原生态生活,真实有趣地表现了儿童过节的兴奋心情。
(2)拓展了叙述空间,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本题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1)人物上:虚化人物(淡化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对母亲的描写,只是写意化的描写而不是工笔式的细致刻画。
(2)情节上:淡化情节(少有冲突,缺少悬念),如对打架的描写,只是呈现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而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
(3)环境上:营造真实的生活环境,在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等真实生活氛围中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4)语言上:语言朴素、自然,于平常中求韵味,有散文化的特点。在平淡的语言中流露出人性之美,率真质朴。
(本题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