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周爱华《母亲的茼蒿》阅读答案

时间:2022-09-04
母亲的茼蒿
周爱华
①故乡,出茼蒿。
②我的家乡是长江边的一个小县城,在川东与鄂西交界的山地。县城北接一条小小的支流,在这条支流上有一个极小的古镇。镇子被大山环抱,清可见底的小河绕着山脚流淌,出产极好的蔬菜。街巷中,一年四季都走着挑菜担子的乡下人,担子里的菜青翠欲滴。临河人家辟有菜地的,地里冬天必种一点白菜和茼蒿,夏天则是豆荚和瓜藤。
③我家在镇子的小河边上,有一片不算小的菜地。地是母亲从乡下嫁来后开辟的,地边界的石坎是祖父垒的。石坎上面长了一株粗大的柚子树,两棵六月桃。
④八九月间,母亲在地里撒下白菜子,也撒下茼蒿子。
⑤冬天,河岸冻得起了白霜,菜园的白菜和茼蒿正鲜嫩水灵。母亲种的茼蒿为小叶茼蒿,叶子多缺刻,有点儿像山中小野菊细碎的叶子;颜色翠绿中带点灰绿,又像一蓬蓬玉做的海石花。寂静寒冷的早晨,茼蒿的叶子缀满了晶莹的露珠,闪烁着初阳的千万条光线,微风轻抚,串串滑落,那种美景令人难以忘怀。这时候拿菜刀割一把茼蒿,或对着白菜滚圆的根部斜砍下去,露水湿鞋,菜香满怀。黄昏夕暮,缕缕蒿香,带着清冽的苦味,更添幽静。
⑥二三月,茼蒿起苔开花。茼蒿花颜色金黄,小圆盘状,极像一轮轮小太阳,洒满菜园;白菜和萝卜也开出了细小而繁密的花;紫色的胡豆花散发出朴实的芳香……天气渐暖,母亲的身影总与蔬菜的花儿相伴。
⑦及至春阳灼灼,春已浓如酒。小孩子的歌声在浩荡的春风中传得很远:“茼蒿菜,开黄花,太阳大如金南瓜;弟弟菜,起苦苔,一朵一朵掉下来……”这首《茼蒿谣》是我儿时常常喜欢唱的。
⑧茼蒿花开,经久不谢。我的母亲每年都种茼蒿。腊月和正月里吃茼蒿是寻常的事。茼蒿的美味也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⑨离开故乡后,就再难见茼蒿。只有一次,偶见一个卖菜农民的脚下,放一束极像菊花叶的菜,无人过问。我问后,得知是茼蒿。我惊喜之余,赶快买下,回家一尝,果然是茼蒿。因口感显得粗糙,于是我心中疑惑,是这里的气候和家乡不一样,致使茼蒿变成这样阔大的样子吗?后来,在书上查明,此为大叶茼蒿。大叶茼蒿和家乡的茼蒿样子很不一样。但那熟悉的味道仍让我满心欢喜。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故乡。
⑩在家乡,同样称为蒿的植物还有苦蒿、陈蒿。苦蒿的叶子形状极像茼蒿,只是更细碎,秆粗长,春夏间,生于荒野,莽莽苍苍。苦蒿可割来捆成束,晒干,点燃后可驱蚊用。在四川吃过茼蒿,煮汤,味道有些苦。昆明的茼蒿是从冬卖到夏的,不知当地人买回家去怎么吃。在饭店吃过凉拌茼蒿,甚好,但不如家乡的有味。
⑪我母亲做茼蒿,是把茼蒿拌上米粉蒸食。蒸后的茼蒿变得极为香滑、软糯。其中还要加入腊肉、豌豆荚和一些黄豆芽。茼蒿在我们那里还有一个别名:“蒸菜”。“蒸菜”是冬天和春天的菜。在冬天里吃着“蒸菜”,仿佛就看见了春天,知道春天不远了。
⑫正月初,太阳果然就热起来,走在山路上是要脱棉袄的。山间各处的坟头,都挂上了红红绿绿的纸幡,响起零零落落的爆竹声。那纸幡做得很精致,有大红牡丹、白色冲天的鹤,或灯笼绣球,最寻常的是黄色的铜钱纸,叫人心生一种悲凉的欢喜——故乡人重此风俗,正月里就开始进行清明节的祭祀活动,待到了清明,反而不过此节了。不知其历史渊源,也许只是一种迎接春天的仪式,将春的消息也告知逝去的人。在故乡,春天似乎就是这样匆匆来到。只要是从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人,就不会忘记那荒凉山野的春景—-那些怀念逝者、预示春天来临的纸花。
⑬家乡还有一个风俗:家里有刚故去的长辈,头三年的每年正月初,要在长辈坟前的野地里,摆上菜蔬、米饭,请亲朋好友来吃。此礼节名为“燃社”。吃食中,除稀饭、凉面,还有蒸茼蒿。关于凉面,家乡又有一个奇景:大年初一早上,满街搭了卖凉面的桌子,桌子上排着一碗一碗的凉面,吃凉面的人在桌边站着吃;大年初三后,所有卖凉面的摊子一齐绝迹。要吃凉面,只等来年,不知何故。
⑭茼蒿在家里蒸熟,抬至山上,由主人一碗一碗分给客人。野地里,闻得见半枯的草和经冬不凋的庄稼气息——多半是叶子里积着春水的卷心菜。
⑮客人三五成群,团团而坐,喝稀饭吃茼蒿,忆往事,叹故人,有怀人、踏青、探春之意。
⑯“亲人坟垄在,悲伤何所依?”十年前,在母亲的坟前,也吃了蒸茼蒿。那时,我已不再是那个在菜地边唱《茼蒿谣》的小孩了。每一个人都说,茼蒿蒸得极好,豌豆荚极嫩。“好得很呀!”三姐拍着手说。不知怎的,眼泪顷刻间从我的眼眶滚落下来。
(摘自《少年文艺》)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担子里的菜青翠欲滴             青翠欲滴:指青菜的绿色多得像要溢出来。
B.缕缕蒿香,带着清冽的苦味     清冽:指茼蒿的味道清爽中包含着凉意。
C.响起零零落落的爆竹声          零零落落:指爆竹声稀少、零乱,饱含着凄凉。
D.所有卖凉面的摊子一齐绝迹   绝迹:指摊子没有踪迹,永远不再出现。
2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我的家乡”山水环绕,环境清幽,盛产极好的蔬菜。
B.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比喻,把小叶茼蒿叶子比作小野菊叶子。
C.第⑩段,作者用四川、昆明的茼蒿味道衬托家乡茼蒿更美味。
D.本文歌咏家乡的茼蒿,借物抒情,表达了对母亲深挚的思念。
28.第⑥⑦两段语言生动形象,请说说这两段话的语言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29.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题目的作用。


参考答案
26.D
27.B
28.⑥段运用比喻,把茼蒿的花朵比成圆盘、小太阳,突出了它的形状、颜色,赞美它的不凡。运用对比和拟人,用白菜和萝卜花的细小而繁密与茼蒿花像圆盘、小太阳形成对比,用拟人手法描写了胡豆花的香味;这些花的形象描写烘托出母亲的勤劳。
⑦段运用比喻和引用,把春色比作醇酒,突出春意的浓重与美好;引用儿时的童谣《茼蒿谣》,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关照下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生活的留恋。
29.(1)内容上:点明主题,突出中心。本文中心:母亲种植的茼蒿见证了母亲的勤劳品质,母亲做的茼蒿菜包含着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与期待之情,母亲的茼蒿及茼蒿菜引发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伤悲之情。
(2)结构上:茼蒿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串起全篇内容——以茼蒿为线索串起对母亲的回忆:种茼蒿、做茼蒿菜、对故乡茼蒿的回忆、在坟前吃蒸茼蒿回忆母亲,使文章结构严谨。
(3)写作技巧上:题目上的“茼蒿”是物,是作者抒情的载体,如此借物抒情,生动形象,耐人寻味。“茼蒿”这一物上,既承载着对母亲那满满的赞美之情、感激之情,也承载着对母亲那浓浓的思念之情、伤悲之情。

【解析】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D.“永远不再出现”错,文章说“要吃凉面,只等来年”。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比喻”错,“母亲种的茼蒿为小叶茼蒿……有点儿像山中小野菊细碎的叶子”只是作比较,叶子是同类事物,不是比喻。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⑥段,“茼蒿花颜色金黄,小圆盘状,极像一轮轮小太阳”运用比喻修辞,把“茼蒿花”比作“圆盘”突出其形状;比作“小太阳”,突出其颜色;“白菜和萝卜也开出了细小而繁密的花”强调其“细小而繁密的花”的特点,与茼蒿花的形状与颜色形成对比;“紫色的胡豆花散发出朴实的芳香”,“朴实”一词用来描写胡豆花散发出的香气,赋予它的性情。“母亲的身影总与蔬菜的花儿相伴”这些描写的对象都是母亲劳作的收获,以此烘托母亲的勤劳本色。
⑦段,“春已浓如酒”运用比喻,把春色比作醇酒,凸显出春意的浓烈;“茼蒿菜,开黄花,太阳大如金南瓜;弟弟菜,起苦苔,一朵一朵掉下来……”引用《茼蒿谣》,“是我儿时常常喜欢唱的”自然引起对儿时生活和母亲的怀想,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结合“母亲在地里撒下白菜子,也撒下茼蒿子”“母亲种的茼蒿为小叶茼蒿”“我的母亲每年都种茼蒿。腊月和正月里吃茼蒿是寻常的事。茼蒿的美味也留在了我的记忆中”“我母亲做茼蒿,是把茼蒿拌上米粉蒸食”“十年前,在母亲的坟前,也吃了蒸茼蒿”可知,文章围绕“茼蒿”回忆了母亲种茼蒿、蒸茼蒿等往事,以“茼蒿”为线索串联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母亲的身影总与蔬菜的花儿相伴”“茼蒿的美味也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十年前,在母亲的坟前,也吃了蒸茼蒿”“不知怎的,眼泪顷刻间从我的眼眶滚落下来”,借助茼蒿往事,字里行间隐含着对母亲辛勤劳作的敬意,对母亲逝去的深切思念之情。
文章题目是“母亲的茼蒿”,“茼蒿”是一种家乡的植物,是作者描写的对象,也是抒情的载体;种茼蒿、蒸茼蒿,母亲与“茼蒿”密不可分,而“母亲”则是作者借助茼蒿真正回忆的对象,“茼蒿”承载了作者对母亲深长的回忆与深切的思念,流露出一种母亲逝去的伤感情绪。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