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阅读答案
时间:2022-11-24
王全
汪曾祺
王全,又叫偢六。这地方管缺个心眼叫“偢”,读作“俏”。王全行六,据说有点缺个心眼,故名“偢六”。他是个老光棍,已经四十六岁了,有许多地方还跟个孩子似的。也许因为如此,大家说他偢。
他常到业余剧团看戏,——在农闲排戏的时候。有时也帮忙抬桌子、挂幕布,有时会发些议论,最常用的是:“看看!”
不知道究竟为什么,他不当饲养员了。他跑到生产队去,说:“哎!我不喂牲口了,给我个单套车,我赶车呀!”马号的组长跟他说,没用;生产队长跟他说,也没用。于是就如他所愿,让他去赶车,把原来在大田劳动的王升调进马号喂马。
我参加劳动,有时去跟车,常常跟他的车。他嘴上是不留情的。我上车,敛土,装粪,他老是回过头来眯着眼睛看我。有时索性就停下他的铁锹,拄着,把下巴搁在锹把上,歪着头,看。而且还非常气愤,却又压抑着只从胸膛里发出声音“嗯!”忽然又变得非常温和起来,很耐心地教我怎么使家伙。“敛土嘛,左手胳膊肘子要靠住胳膝,胳膝往里一顶,借着这个劲,左手胳膊就起来了。嗳!嗳!对了!这样多省劲!是省劲不是?像你那么似的,架空着,单凭胳膊那点劲,我问你:你有多少劲?一天下来,不把你累乏了?”慢慢地,我干活有点像那么一回事了,他又言过其实地夸奖起我来:“不赖!不赖!像不像,三分样!你能服苦,能咬牙。你是个好样儿的!毛主席的办法就是高,——叫你们下来锻炼!”
他的车来了,老远就听见!不是听见车,是听见他嚷。他不大使唤鞭子,除非上到高坡顶上,他的青马实在需要抽一下,才上得去,他是不打马的。
有一回,从积肥坑里往上拉绿肥,马怎么也拉不上去。他拼命地嚷:“喔喝!喔喝!咦喔喝!”
他生气了,拿起鞭子。可忽然又跳在一边,非常有趣地端详起他那匹马来,说:“笑了!噫!笑了!笑啥来?”
这可叫我忍不住扑哧笑了。马哪里是笑哩!这是叫嚼子拽的在那里咧嘴哩:这么着“笑”了三次,到了也没上得去。最后只得把装到车上去的绿肥,又挖出一小半来,他在前头领着,我在后面扛着,才算上来了。
我问过他为什么不当饲养员了,他不说,说了些别的话。
他说马号组的组长不好。什么事都是个人逞能,不靠大伙。旗杆再高,还得有两块石头夹着;一个人再能,当不了四堵墙。
可是另一时候,我又听他说过组长很好,使牲口是数得着的,又会修车,又说他很辛苦,晚上还老加班……
他说,喂牲口是件操心事情。要熬眼。马无夜草不肥,要把草把料——勤倒勤添,一把草一把料地喂。牲口嘛!跟孩子似的,一黑夜你就老得守着侍候它,甭打算睡一点觉。
他说得最激动的是关于黑豆。他觉得牲口吃了黑豆好。
“每年我都说,俺们种些黑豆,种些黑豆。——不顶!”
我说:“你提意见嘛!”
“提意见?哪里我没有提过意见?——不顶!马号的组长!生产队!大田组!都提了,——不顶!提意见?提意见还不是个白!”
“你是怎么提意见的?一定是也不管时候,也不管地方,提的也不像是个意见。也不管人家是不是在开会,在算账,在商量别的事,只要你猛然想起来了,推门就进去:‘哎!俺们种点黑豆啊!’没头没脑,说这么一句,抹头就走!”
“咦!咋的?你看见啦?”
“我没看见,可想得出来。”
他笑了。
这是春天的事。冬天里,发生了这么一场事,他把王升打了。
王升负责喂马后,慢慢地,车倌就有了意见,因为牲口都瘦了。他们发现他白天搞吃的,夜里老睡觉。喂牲口根本谈不上把草把料,大碗儿端!不仅如此,王全还发现,王升偷马料!王全找到王升,大拳头没头没脑地砸下来,打得王升孩子似的哭,爹呀妈的乱叫,一直到别人闻声赶来,剪住王全的两手,才算住。
王全又去喂马了!
王全喂了牲口,生产队就热闹了。三天两头就见他进去:“人家孩子回来,也不吃,也不喝,就是卧着,这是使狠了,累乏了!告他们,不能这样!”
“人家孩子快下了,别叫它驾辕了!”
“人家孩子”怎样怎样了……我在这个地方待了一些时候了,知道这是这一带的口头语,管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甚至是小板凳,都叫作“孩子”。但是这无论如何是一种爱称。尤其是王全说起来,有一种特殊的味道。那么高大粗壮的汉子,说起牲口来,却是那么温柔。
我离开这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已经好几个月了,王全一直在喂马。现在,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就正在喂着马。夜已经很深了,这会,全所的灯都一定已经陆续关去,马圈的灯还亮着。灯光照见槽头一个一个马的脑袋。它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时不时地,喷一个响鼻,摇摇耳朵,顿一顿蹄子。偢六——王全,正在夹着料笸箩,弯着腰,无声地忙碌着,或者停下来,用满怀慈爱的、喜悦的眼色,看看这些贵重的牲口。
王全的胸前佩着一枚小小的红旗,这是新选的红旗手的标志。
“看看!”
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日夜二时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我”一起劳动时,王全有时停下铁锹,歪头看“我”,他觉得“我”干活不像样,对“我”偷懒的行为感到气愤。
B.王全不当饲养员有多方面的原因,如他看不惯凡事都爱逞能的马号组组长,他觉得喂马太过辛苦,夜里无法好好休息等。
C.小说中的“生产队”“农闲”“下来锻炼”等词语揭示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小说里的人事有着较为鲜明的时代印记。
D.王全常用“人家孩子”这一爱称来称呼他喂养的马,说明他对这些马的感情很深,对于喂马一事有着发自心底的热爱。
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人称的叙述给故事增加了真实感,故事围绕着“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开,使结构更加紧凑。
B.小说对王升的着墨并不多,偷懒耍滑、偷窃马料的王升对主要人物王全的形象塑造起到了衬托作用。
C.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农村风俗画卷。
D.小说结尾部分细腻的场景描绘是“我”的诗意想象,以“看看”二字来收尾,生动传神,余韵悠悠。
8.(6分)王全的“偢”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9.(6分)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6.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
A.“对‘我’偷懒的行为感到气愤”分析错误,由原文他“很耐心地教我怎么使家伙”“慢慢地,我干活有点像那么一回事了,他又言过其实地夸奖起我来”,可见“我”一开始只是不会干活,并不是偷懒。
B.“王全不当饲养员有多方面的原因……他觉得喂马太过辛苦,夜里无法好好休息等”说法有误。原文是“我问过他为什么不当饲养员了,他不说,说了些别的话”可见文中并没有直接说“原因是什么”,由后文他又去当饲养员了,可见“他看不惯凡事都爱逞能的马号组组长,他觉得喂马太过辛苦,夜里无法好好休息等”,都不能确认王全不当饲养员的原因。
C.“‘农闲’”错,“农闲”并不能揭示小说的时代背景。
故选D。
7.C .“人物群像”“风俗画卷”错。小说的标题是“王全”,情节也围绕王全进行,其他人着墨甚少,故不是写“人物群像”,也没有展开“风俗画卷”。
8.①固执任性,自作主张地换工作且不听劝告。②善良实在,把牲口当孩子对待,尽心尽力喂养。③单纯率真,人到中年有时还跟个孩子似的,不懂人情世故,不看场合地提意见。④爱憎分明,帮助、鼓励用心干活的“我”,痛打偷马料的王升。(言之成理即可。) 9.①语言简洁明快。大量使用短句,生动活泼,节奏明快,如“我上车,敛土,装粪”“歪着头,看”等。②语言富有感彩。多用反问句和感叹句,如“不把你累乏了?”“对了!”等;使用叹词和语气词,如“嗯”“嗳”“嘛”。③语言通俗质朴,有生活气息。使用口语、谚语,如“好样儿的!”“像不像,三分样!”等。④人物语言个性化。王全的话语具有个性色彩,贴合他的农民身份。
汪曾祺
王全,又叫偢六。这地方管缺个心眼叫“偢”,读作“俏”。王全行六,据说有点缺个心眼,故名“偢六”。他是个老光棍,已经四十六岁了,有许多地方还跟个孩子似的。也许因为如此,大家说他偢。
他常到业余剧团看戏,——在农闲排戏的时候。有时也帮忙抬桌子、挂幕布,有时会发些议论,最常用的是:“看看!”
不知道究竟为什么,他不当饲养员了。他跑到生产队去,说:“哎!我不喂牲口了,给我个单套车,我赶车呀!”马号的组长跟他说,没用;生产队长跟他说,也没用。于是就如他所愿,让他去赶车,把原来在大田劳动的王升调进马号喂马。
我参加劳动,有时去跟车,常常跟他的车。他嘴上是不留情的。我上车,敛土,装粪,他老是回过头来眯着眼睛看我。有时索性就停下他的铁锹,拄着,把下巴搁在锹把上,歪着头,看。而且还非常气愤,却又压抑着只从胸膛里发出声音“嗯!”忽然又变得非常温和起来,很耐心地教我怎么使家伙。“敛土嘛,左手胳膊肘子要靠住胳膝,胳膝往里一顶,借着这个劲,左手胳膊就起来了。嗳!嗳!对了!这样多省劲!是省劲不是?像你那么似的,架空着,单凭胳膊那点劲,我问你:你有多少劲?一天下来,不把你累乏了?”慢慢地,我干活有点像那么一回事了,他又言过其实地夸奖起我来:“不赖!不赖!像不像,三分样!你能服苦,能咬牙。你是个好样儿的!毛主席的办法就是高,——叫你们下来锻炼!”
他的车来了,老远就听见!不是听见车,是听见他嚷。他不大使唤鞭子,除非上到高坡顶上,他的青马实在需要抽一下,才上得去,他是不打马的。
有一回,从积肥坑里往上拉绿肥,马怎么也拉不上去。他拼命地嚷:“喔喝!喔喝!咦喔喝!”
他生气了,拿起鞭子。可忽然又跳在一边,非常有趣地端详起他那匹马来,说:“笑了!噫!笑了!笑啥来?”
这可叫我忍不住扑哧笑了。马哪里是笑哩!这是叫嚼子拽的在那里咧嘴哩:这么着“笑”了三次,到了也没上得去。最后只得把装到车上去的绿肥,又挖出一小半来,他在前头领着,我在后面扛着,才算上来了。
我问过他为什么不当饲养员了,他不说,说了些别的话。
他说马号组的组长不好。什么事都是个人逞能,不靠大伙。旗杆再高,还得有两块石头夹着;一个人再能,当不了四堵墙。
可是另一时候,我又听他说过组长很好,使牲口是数得着的,又会修车,又说他很辛苦,晚上还老加班……
他说,喂牲口是件操心事情。要熬眼。马无夜草不肥,要把草把料——勤倒勤添,一把草一把料地喂。牲口嘛!跟孩子似的,一黑夜你就老得守着侍候它,甭打算睡一点觉。
他说得最激动的是关于黑豆。他觉得牲口吃了黑豆好。
“每年我都说,俺们种些黑豆,种些黑豆。——不顶!”
我说:“你提意见嘛!”
“提意见?哪里我没有提过意见?——不顶!马号的组长!生产队!大田组!都提了,——不顶!提意见?提意见还不是个白!”
“你是怎么提意见的?一定是也不管时候,也不管地方,提的也不像是个意见。也不管人家是不是在开会,在算账,在商量别的事,只要你猛然想起来了,推门就进去:‘哎!俺们种点黑豆啊!’没头没脑,说这么一句,抹头就走!”
“咦!咋的?你看见啦?”
“我没看见,可想得出来。”
他笑了。
这是春天的事。冬天里,发生了这么一场事,他把王升打了。
王升负责喂马后,慢慢地,车倌就有了意见,因为牲口都瘦了。他们发现他白天搞吃的,夜里老睡觉。喂牲口根本谈不上把草把料,大碗儿端!不仅如此,王全还发现,王升偷马料!王全找到王升,大拳头没头没脑地砸下来,打得王升孩子似的哭,爹呀妈的乱叫,一直到别人闻声赶来,剪住王全的两手,才算住。
王全又去喂马了!
王全喂了牲口,生产队就热闹了。三天两头就见他进去:“人家孩子回来,也不吃,也不喝,就是卧着,这是使狠了,累乏了!告他们,不能这样!”
“人家孩子快下了,别叫它驾辕了!”
“人家孩子”怎样怎样了……我在这个地方待了一些时候了,知道这是这一带的口头语,管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甚至是小板凳,都叫作“孩子”。但是这无论如何是一种爱称。尤其是王全说起来,有一种特殊的味道。那么高大粗壮的汉子,说起牲口来,却是那么温柔。
我离开这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已经好几个月了,王全一直在喂马。现在,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就正在喂着马。夜已经很深了,这会,全所的灯都一定已经陆续关去,马圈的灯还亮着。灯光照见槽头一个一个马的脑袋。它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时不时地,喷一个响鼻,摇摇耳朵,顿一顿蹄子。偢六——王全,正在夹着料笸箩,弯着腰,无声地忙碌着,或者停下来,用满怀慈爱的、喜悦的眼色,看看这些贵重的牲口。
王全的胸前佩着一枚小小的红旗,这是新选的红旗手的标志。
“看看!”
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日夜二时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我”一起劳动时,王全有时停下铁锹,歪头看“我”,他觉得“我”干活不像样,对“我”偷懒的行为感到气愤。
B.王全不当饲养员有多方面的原因,如他看不惯凡事都爱逞能的马号组组长,他觉得喂马太过辛苦,夜里无法好好休息等。
C.小说中的“生产队”“农闲”“下来锻炼”等词语揭示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小说里的人事有着较为鲜明的时代印记。
D.王全常用“人家孩子”这一爱称来称呼他喂养的马,说明他对这些马的感情很深,对于喂马一事有着发自心底的热爱。
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人称的叙述给故事增加了真实感,故事围绕着“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开,使结构更加紧凑。
B.小说对王升的着墨并不多,偷懒耍滑、偷窃马料的王升对主要人物王全的形象塑造起到了衬托作用。
C.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农村风俗画卷。
D.小说结尾部分细腻的场景描绘是“我”的诗意想象,以“看看”二字来收尾,生动传神,余韵悠悠。
8.(6分)王全的“偢”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9.(6分)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6.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
A.“对‘我’偷懒的行为感到气愤”分析错误,由原文他“很耐心地教我怎么使家伙”“慢慢地,我干活有点像那么一回事了,他又言过其实地夸奖起我来”,可见“我”一开始只是不会干活,并不是偷懒。
B.“王全不当饲养员有多方面的原因……他觉得喂马太过辛苦,夜里无法好好休息等”说法有误。原文是“我问过他为什么不当饲养员了,他不说,说了些别的话”可见文中并没有直接说“原因是什么”,由后文他又去当饲养员了,可见“他看不惯凡事都爱逞能的马号组组长,他觉得喂马太过辛苦,夜里无法好好休息等”,都不能确认王全不当饲养员的原因。
C.“‘农闲’”错,“农闲”并不能揭示小说的时代背景。
故选D。
7.C .“人物群像”“风俗画卷”错。小说的标题是“王全”,情节也围绕王全进行,其他人着墨甚少,故不是写“人物群像”,也没有展开“风俗画卷”。
8.①固执任性,自作主张地换工作且不听劝告。②善良实在,把牲口当孩子对待,尽心尽力喂养。③单纯率真,人到中年有时还跟个孩子似的,不懂人情世故,不看场合地提意见。④爱憎分明,帮助、鼓励用心干活的“我”,痛打偷马料的王升。(言之成理即可。) 9.①语言简洁明快。大量使用短句,生动活泼,节奏明快,如“我上车,敛土,装粪”“歪着头,看”等。②语言富有感彩。多用反问句和感叹句,如“不把你累乏了?”“对了!”等;使用叹词和语气词,如“嗯”“嗳”“嘛”。③语言通俗质朴,有生活气息。使用口语、谚语,如“好样儿的!”“像不像,三分样!”等。④人物语言个性化。王全的话语具有个性色彩,贴合他的农民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