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情》阅读答案
时间:2022-12-14
背篓情
李复威
出发的傍晚,我们一行人早早来到遵义火车站。站外的小广场上已排起一条条通往各地的候车“长龙”。我注意到,队伍四周游移着一些肩负背篓的人。身边的旅客告诉我,那是为挣脚力钱而帮忙送站的。
也许是发现我们携带的小箱小包较多,一位背篓老人拄着一根光溜的木棍径直向我们走来。他不停地嚷着:“同志,用不用送站?”
此刻,我正为携带的小件行李太多而发愁,急忙向老人招手示意:“老大爷,您管送站,您身子骨行吗?”
“没得问题!”老人见我主动招呼他,显得分外积极。他用劲拍拍胸脯,又补充一句,“没得问题!”
“送这一趟多少钱?”
“便宜得很,5元钱。”
“是一趟5元,还是一件5元?”
“你这位同志真会开玩笑,哪里会一件5元这么贵哟,是一趟。”老人点了点我们身边横七竖八的小件行李……“同志,你这件数是多一些,该算一趟半钱。这样喽,我优惠一下,就算7元钱。”我点点头。
暮色笼罩下的广场灯火已明,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进站似乎还要等候一阵子。老人在我身旁放下背篓,把它倒扣在地上,坐在了上面。我乘机打量了一下老人,看上去60岁光景,宽宽的脸膛堆满皱纹,泛着黝黑的亮光。老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打了补丁的军衣裤,头上缠着黑布带,腰间系着粗蓝布围裙,手上戴着破口的手套。
过了一会儿,老人主动和我搭讪:“同志,听你说的像是……北京话,你这是去……”
“回北京。”
“我的男娃儿也在你们北京。”
“打工?”
“不是的,是读书……上的大学。”老人流露出兴奋的神情。我略感诧异,产生了刨根问底的兴趣,“老人家,您儿子上的哪所大学?”
“就是你们那里的,叫……北京……大学……”
我一听,惊讶得差点叫出声来。此刻,一种偏见在我头脑中迅速发酵——我的确很难将眼前的这位背篓老人与全国最高学府的精英学子联系起来。稍停片刻,我仍向老人竖起了大拇指:“上了这所大学,你儿子了不起,你这个做父亲的也了不起。”
他使劲摇头:“跟我扯不上边。我连小学都没有读完就……这都是他中学老师的功劳。他们一准认定娃儿是块好料,铆足了劲精心打造。校长支持,县里头也来人关照。娃儿倒也明事理,学习起来跟干农活抢场似的……”说着,老人从上衣兜里掏出一张孩子和校长、老师们的合影。我一看孩子长得清癯秀气,连连夸好。我问老人,相片上的孩子为什么还背个背篓?老人告诉我,那就是娃儿平时上学用的书包。娃儿也是背着背篓去北京的……他听娃儿说,这是全国顶呱呱的大学,全省只有七八个学生考取这所学校。乡亲们开玩笑说,这算得上是个“头名状元”,是他“祖坟上冒了青烟”。村里还打算出些钱让他去送孩子上学,“我不去,风光一阵子是安逸,那得花费多少盘缠,都是乡亲们的血汗钱呀!”
我问老人,孩子都这么大了,上了这么好的大学,您为何还要出来“送站”打工?都这把年纪了,该享享福了,“您老要善待自己”。
“哪样自己?”
“善待自己,就是自己对自己好一些。”
这个话题一开,引起老人连珠炮似的感慨:“同志,你想想,要培养这么一个‘人物’,就算国家给娃儿补助一些,能少得了花钱?听娃儿说,你们那个城市大,东西贵,花销也多。娃儿想去打点临时工。我想让他专心读书,送站挣钱补贴他一些。我现在还有一把力气,别攒着白白浪费掉了。我没告诉他……”
我问老人一天能挣多少?“没得准头,有多有少。我自个儿花销很少,除了鼓捣自家那块地,有点空就泡在这里。车站这边的人都认识我。他们都管我叫 ‘大背篓’。”
“您的老伴?”
“患了气喘病,出不得门。”
“您二老将来怎么办?还是得靠这个有出息的儿子。”
一听这话,老人撇了一下嘴,笑着“驳斥”我:“你这位同志落后喽。现在对头的说法,将来娃儿是娃儿,我是我,不能完全扯到一个背篓里。我只是想,让娃儿好好读书,长点真本事,去报答国家的大恩。我哪能去扯娃儿的后腿,惦记去享他的福哟。我在家的后山上种了些我们贵州独有的水果刺梨,销路可以,多了些收入。虽说当下的日子过得还紧巴巴,但一年比一年顺溜,有盼头……”老人一脸心满意足的样子,皱纹都在微微颤抖。老人说,最近孩子告诉他们,刚谈了一个对象,是同班同学,人长得标准,家境也好。“但我可是不大安逸。”
“为什么?”我十分诧异。
老人停顿了一会儿,往我身边凑了凑,细声慢语地说:“……唉,上大学刚开个头头,就紧忙着谈对象,同志,你寻思寻思,这要是不误读书,鬼才信!要我说,这么多人帮衬,上了这么好的学校,国家伸长脖子盼着,要长点大本事才行……想婆娘,就得忍着点……”
我被老人的直爽、风趣逗得咯咯地笑出声来。
火车要启动了。我和老人在车厢的窗旁告别。他一直在絮絮叨叨:“同志,要是在北京遇到我娃儿,一定劝劝他,别太早谈对象,好好学本事……”
火车渐渐加速了……突然,见老人扔下背篓追赶上来,举着一只手大声地喊道,“不对头!同志,你给的钱多了,这样不行……”
我把头使劲伸出窗外,扯着嗓门喊道:“老大爷,换……换个……背篓……”
(《光明日报》2022年06月24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人两次说“没得问题”,是强调自己身子骨很好,能胜任帮忙送站的工作。
B.“是一趟5元,还是一件5元”的送站问价,体现了我对“老人”的同情心。
C.老人发现钱多后“扔下背篓追赶上来”,并举手大喊,表现老人的淳朴本性。
D.老人的外貌描写突出了他送站者的职业特点,也表明他常年劳作,生活简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描写暮色下的广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等场景,是为了营造一个热闹的谈话氛围,从而引出“我”与老人对话。
B.富有生活气息、带有地方色彩的人物语言,以及在语言描写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刻画出一个鲜明生动的老人形象。
C.老人靠“一把力气”来从事的底层职业和“打了补丁”的穿着,多次使“我”对他的言谈感到意外,形成有趣的反差。
D.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既有“我”的直接叙述,又有“我”和老人的直接对话,还有老人的转述,灵活多变,生动活泼。
8.结合小说内容,简析题目“背篓情”中“情”的内涵。(6分)
9.小说在老人与“我”的对话中层层推进,两人的对话是如何不断深入的?(6分)
参考答案
6.B。不是同情心。
7.A。不是为了营造热闹的氛围。
8.父子情,家国情,以及“我”对老人的敬佩之情。(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即可)(6分。每点2分)
9.①老人主动提出话题(写“主动搭讪”亦可);②老人不断纠正“我”的观点,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老人的“答”与“我”的“问”,存在鲜明的反差、矛盾或否定,均可)③“我”的追问,引发老人的讲述。(6分。每点2分)
李复威
出发的傍晚,我们一行人早早来到遵义火车站。站外的小广场上已排起一条条通往各地的候车“长龙”。我注意到,队伍四周游移着一些肩负背篓的人。身边的旅客告诉我,那是为挣脚力钱而帮忙送站的。
也许是发现我们携带的小箱小包较多,一位背篓老人拄着一根光溜的木棍径直向我们走来。他不停地嚷着:“同志,用不用送站?”
此刻,我正为携带的小件行李太多而发愁,急忙向老人招手示意:“老大爷,您管送站,您身子骨行吗?”
“没得问题!”老人见我主动招呼他,显得分外积极。他用劲拍拍胸脯,又补充一句,“没得问题!”
“送这一趟多少钱?”
“便宜得很,5元钱。”
“是一趟5元,还是一件5元?”
“你这位同志真会开玩笑,哪里会一件5元这么贵哟,是一趟。”老人点了点我们身边横七竖八的小件行李……“同志,你这件数是多一些,该算一趟半钱。这样喽,我优惠一下,就算7元钱。”我点点头。
暮色笼罩下的广场灯火已明,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进站似乎还要等候一阵子。老人在我身旁放下背篓,把它倒扣在地上,坐在了上面。我乘机打量了一下老人,看上去60岁光景,宽宽的脸膛堆满皱纹,泛着黝黑的亮光。老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打了补丁的军衣裤,头上缠着黑布带,腰间系着粗蓝布围裙,手上戴着破口的手套。
过了一会儿,老人主动和我搭讪:“同志,听你说的像是……北京话,你这是去……”
“回北京。”
“我的男娃儿也在你们北京。”
“打工?”
“不是的,是读书……上的大学。”老人流露出兴奋的神情。我略感诧异,产生了刨根问底的兴趣,“老人家,您儿子上的哪所大学?”
“就是你们那里的,叫……北京……大学……”
我一听,惊讶得差点叫出声来。此刻,一种偏见在我头脑中迅速发酵——我的确很难将眼前的这位背篓老人与全国最高学府的精英学子联系起来。稍停片刻,我仍向老人竖起了大拇指:“上了这所大学,你儿子了不起,你这个做父亲的也了不起。”
他使劲摇头:“跟我扯不上边。我连小学都没有读完就……这都是他中学老师的功劳。他们一准认定娃儿是块好料,铆足了劲精心打造。校长支持,县里头也来人关照。娃儿倒也明事理,学习起来跟干农活抢场似的……”说着,老人从上衣兜里掏出一张孩子和校长、老师们的合影。我一看孩子长得清癯秀气,连连夸好。我问老人,相片上的孩子为什么还背个背篓?老人告诉我,那就是娃儿平时上学用的书包。娃儿也是背着背篓去北京的……他听娃儿说,这是全国顶呱呱的大学,全省只有七八个学生考取这所学校。乡亲们开玩笑说,这算得上是个“头名状元”,是他“祖坟上冒了青烟”。村里还打算出些钱让他去送孩子上学,“我不去,风光一阵子是安逸,那得花费多少盘缠,都是乡亲们的血汗钱呀!”
我问老人,孩子都这么大了,上了这么好的大学,您为何还要出来“送站”打工?都这把年纪了,该享享福了,“您老要善待自己”。
“哪样自己?”
“善待自己,就是自己对自己好一些。”
这个话题一开,引起老人连珠炮似的感慨:“同志,你想想,要培养这么一个‘人物’,就算国家给娃儿补助一些,能少得了花钱?听娃儿说,你们那个城市大,东西贵,花销也多。娃儿想去打点临时工。我想让他专心读书,送站挣钱补贴他一些。我现在还有一把力气,别攒着白白浪费掉了。我没告诉他……”
我问老人一天能挣多少?“没得准头,有多有少。我自个儿花销很少,除了鼓捣自家那块地,有点空就泡在这里。车站这边的人都认识我。他们都管我叫 ‘大背篓’。”
“您的老伴?”
“患了气喘病,出不得门。”
“您二老将来怎么办?还是得靠这个有出息的儿子。”
一听这话,老人撇了一下嘴,笑着“驳斥”我:“你这位同志落后喽。现在对头的说法,将来娃儿是娃儿,我是我,不能完全扯到一个背篓里。我只是想,让娃儿好好读书,长点真本事,去报答国家的大恩。我哪能去扯娃儿的后腿,惦记去享他的福哟。我在家的后山上种了些我们贵州独有的水果刺梨,销路可以,多了些收入。虽说当下的日子过得还紧巴巴,但一年比一年顺溜,有盼头……”老人一脸心满意足的样子,皱纹都在微微颤抖。老人说,最近孩子告诉他们,刚谈了一个对象,是同班同学,人长得标准,家境也好。“但我可是不大安逸。”
“为什么?”我十分诧异。
老人停顿了一会儿,往我身边凑了凑,细声慢语地说:“……唉,上大学刚开个头头,就紧忙着谈对象,同志,你寻思寻思,这要是不误读书,鬼才信!要我说,这么多人帮衬,上了这么好的学校,国家伸长脖子盼着,要长点大本事才行……想婆娘,就得忍着点……”
我被老人的直爽、风趣逗得咯咯地笑出声来。
火车要启动了。我和老人在车厢的窗旁告别。他一直在絮絮叨叨:“同志,要是在北京遇到我娃儿,一定劝劝他,别太早谈对象,好好学本事……”
火车渐渐加速了……突然,见老人扔下背篓追赶上来,举着一只手大声地喊道,“不对头!同志,你给的钱多了,这样不行……”
我把头使劲伸出窗外,扯着嗓门喊道:“老大爷,换……换个……背篓……”
(《光明日报》2022年06月24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人两次说“没得问题”,是强调自己身子骨很好,能胜任帮忙送站的工作。
B.“是一趟5元,还是一件5元”的送站问价,体现了我对“老人”的同情心。
C.老人发现钱多后“扔下背篓追赶上来”,并举手大喊,表现老人的淳朴本性。
D.老人的外貌描写突出了他送站者的职业特点,也表明他常年劳作,生活简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描写暮色下的广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等场景,是为了营造一个热闹的谈话氛围,从而引出“我”与老人对话。
B.富有生活气息、带有地方色彩的人物语言,以及在语言描写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刻画出一个鲜明生动的老人形象。
C.老人靠“一把力气”来从事的底层职业和“打了补丁”的穿着,多次使“我”对他的言谈感到意外,形成有趣的反差。
D.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既有“我”的直接叙述,又有“我”和老人的直接对话,还有老人的转述,灵活多变,生动活泼。
8.结合小说内容,简析题目“背篓情”中“情”的内涵。(6分)
9.小说在老人与“我”的对话中层层推进,两人的对话是如何不断深入的?(6分)
参考答案
6.B。不是同情心。
7.A。不是为了营造热闹的氛围。
8.父子情,家国情,以及“我”对老人的敬佩之情。(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即可)(6分。每点2分)
9.①老人主动提出话题(写“主动搭讪”亦可);②老人不断纠正“我”的观点,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老人的“答”与“我”的“问”,存在鲜明的反差、矛盾或否定,均可)③“我”的追问,引发老人的讲述。(6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