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山东省临沂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8-07-06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0题。(4分)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①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①缲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②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指穿牛衣的人。
10. 有人评价《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声有色,乡士气息浓郁”,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4分)
示例:上阕,作者长途跋涉,日高人困,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乡村中了。 这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廖廖几句,由声入耳,有声有色,有景有人,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5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嶇,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伯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④,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 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心乐之  乐:以……为乐
(2)不可久居  居:停留
(3)不里许  许:大约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D
A.①其长尺许者  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①乃记之而去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①或投饼于左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D.①以其境过清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分)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2分)
译文: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
  14.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描写水清澈的一组是( B  )(2分)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
  A.①②⑥  B. 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⑤
15. 【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分)
答:【甲】文抒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忧伤的感情。【乙】文表现作者西山游玩的欢愉心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8分)
  正义的边界
  鮑鹏山
  ①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但是他也反对以怨报怨,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堕落得与对方一样。所以,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报怨以公正来对待无良之人。
  ②可见,孔子既反对我们对坏人无原则地好,也反对我们对坏人无约束地报复。
  ③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下的很多祸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④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就如同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罚不道德,又如同以暴制暴。
  ⑤举一个例子,53岁的山东省威海市退休女教师李建华遭遇入室抢劫,她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仍与抢劫者斗智斗勇。最终,那个19岁的抢劫者精神崩溃,瘫倒在地,而李建华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让他得到及时救治。
  ⑥这是很感人的事件。李建华老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在媒体报道这件事后,却出现了争议。有不少人认为,对于这样的歹徒,根本不需要同情和帮助,
  ⑦一个网友在网上的留言是:“假如我碰到这样的歹徒,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这种极其残暴的心态,使我毛骨悚然。从不在网上留言的我,忍不住留了一句话:“你更像歹徒啊!”
  ⑧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坚决推行“堕三都”a],他的学生子路被鲁国执政季桓子任命为家臣,负责具体执行、可以说,堕三都的成败,关乎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生命。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伯察,竟然对季氏说子路的坏话,导致子路丢了职务,对堕三都的失败,以及孔子最终离鲁出走都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⑨这样一个学生,后人把他称之为“圣门蟊腰”,意思是孔子门下的害虫。当时,鲁国一个叫子服景伯的大夫对孔子说:“你的这个学生实在太不像话了,如果你允许的话,我有力量杀了他,让他暴尸大街。”
  ⑩孔子说:“如果我的道能够行得通, 那是命;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那也是命。公伯寮能把我的命怎么样呢?”(《论语。宪问》)孔子断然拒绝子服景伯的杀人建议。
  11公伯察不好。但是,假如我们用杀掉他的方法来对待这样的人,我们就更不好了。用极端的手段来清除异已,还有比这更坏的行为和更坏的人吗?
  12因为什么孔子不赞成人们用极端的方式来履行道德?为什么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因为一切极端手段必定隐含对某种价值的破坏。而且,极端手段所蕴含的破坏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价值。
  13正义是有边界的。
  (选自《读者》2018年09期)
注:堕三都:指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毁坏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私邑的事件。堕(huī),同“隳”,毁坏。
16.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3分)
答: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正义是有边界的。作者先由孔子的观点“以直报怨”引出生活中人们常有的一个错误观念: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然后用一个现代的例子,一个古代的例子论证这种观点的错误和危害。最后归纳出“正义是有边界的”中心论点。
17. 文章第⑦段,作者认为网友“更像歹徒”,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3分)
答:因为网友的思想是以暴制暴,甚至过犹不及。这和作者文中所倡导的用正义来对待“坏人”,或者说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坏人,其实自己的破坏性更大的观点相一致,这样的行为或思想是作者反对和批判的。
18.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B )
A.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因为天下的祸乱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B.李建华老师在特殊的时刻拨打电话救歹徒,虽然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也纵
  容了坏人。
C.孔子学生公伯寮对季氏进谗言的行径遭到当时人们及后人的睡弃,以至有人意欲杀之
  而后快。
D.孔子拒绝子服景伯杀公伯寮,他认为“道” 能否行得通,取决于“命”,这完全是宿
  命论思想的体现。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阅读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