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中学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5-08-02
河北省廊坊中学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论述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文化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很容易使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面临安全风险,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还会招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
维护文化安全是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防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防范绝非封闭自囿。最有效的防范,永远都是自强自律;自强要求我们自律,警惕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把群众文化看作“下里巴人”的态度。更警惕一味崇洋媚外,紧紧盯着国外的领奖台,把文化创造的着眼点一股脑儿放在对奖项的拼争上。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自律自强还要求我们警惕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中的趋利、媚俗、浅薄、浮躁、恶搞、收视率为王、“娱乐至死”等现象,切实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上来。而最有力的维护,则始终都是开拓创新。因为,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的,除了诸多外部因素,内部开拓创新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相较于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积累与文脉延亘,只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为什么能拥有文化强势并称霸全球?关键就在于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他们在文化创造中不仅将从欧洲带去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和现代科技发挥到极致,还从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中“猎取”要件和元素。花木兰、孙悟空、熊猫、武术,以及《道德经》、《论语》、《庄子》、《易经》、《孙子兵法》和四大名著等,就常常成为其开发新项目和创造新产品的素材。不独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在其文化产业的生产链上也少不了中国文化元素。
面对安全威胁若单纯防堵与抵挡,效力不大。只有不断加大我们自身的开拓创新力度,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造出足以征服人心的文化产品,才能从要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文化与其他一切“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只有从被吸引、认同、接受、欣赏、消化与感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生命并产生价值。
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只有开拓创新,才能把文化资源化成精品佳作;只有精品佳作形成阵势,才能产生文化魅力;文化有魅力、有召唤力,才能在全球化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壮大与发展,维护文化安全的信心与能力才会不断增强。文化的特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形势提醒我们,维护文化安全,需要我们有效防范,更需要我们开拓创新,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
文化安全是民族传承、国家稳定、人民得享文明之光的重要保障,坚决而持久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势在必行。在文化创造、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的全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地吸纳,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保持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艾斐《文化安全:最有力的维护是创新》)
1.下列有关“文化安全”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安全问题是指文化传统、文化资 源、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招致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而带来的风险问题。
B.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往往缘于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
C.防范文化安全风险,须靠自强自律,发展民族文化,抵御外来文化,警惕各种不良文化现象,让创作导向真正围绕人民这个中心。
D.防范文化安全风险,除了要解决许多外部因素之外,还要立足于内部,实现文化创造、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开拓创新。
2.以下对文化“开拓创新”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开拓创新,要靠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造出足以征服人心的文化产品,而不是靠单纯的防堵与抵挡。
B.开拓创新,不仅仅是让民族文化 得到充分发展,还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从中获取创造新产品的素材。
C.开拓创新,要吸收消化有价值的外来文化以发展壮大中国文化,但不能无选择性地全部吸纳而丧失自我。
D.开拓创新,是保持我国文化在世界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并进一步增强抗冲击能力、始终不受非本土文化影响的关键。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也是增强维护文化安全的信心和能力的重要条件。
B.只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能称霸全球,原因在于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而强势的文化,这种文化既有欧洲因素,也不乏中国元素。
C.维护文化安全,最有效的防范是自强自律,最有力的维护是开拓创新。防范是针对外部因素而言,维护则是针对内部因素而说。
D.只要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的吸纳,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就能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
【答案】
1.C
2.D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中“抵御外来文化”不对,文中并无此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D 项中“始终不受非本土文化影响”错。原文中说:“维护文化安全是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防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防范绝非封闭自囿。”从第3段内容也可看出“不受非本土文化影响”是明显错误的。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B项,“拥有世界上最先进而强势的文化”错。原文说:“关键就在于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C项,“防范是针对外部因素而言,维护则是针对内部因素而说”在原文没有依据,无中生有。D项,逻辑关系错,“只要……就”应改为“只有……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进士。授御史。迁湖广副使,历山东、浙江,皆有声。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元年,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诏可。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置。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帝从辅臣请,修荒政。镒请遍行于各边,由是塞上咸有储蓄。
六年春,以镒久劳于外,命与王翱岁一更代。七年,翱调辽东,镒复出镇。岁满当代,以陕人乞留,诏仍旧任。时仓储充溢,有军卫者足支十年,无者直可支百年,镒以陈腐委弃可惜,请每岁春夏时,给官军为月饷,不复折钞。从之。
九年春,进右都御史,镇守如故。秦中饥,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时瓦剌也先渐 强,遣人授罕东诸卫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置甘肃行省名号。镒以闻,请严为之备。已,命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边务,听便宜处置。以灾沴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多议行。
镒尝恐襄、汉间流民啸聚为乱,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得旨允行,而当事者不以为意。王文亦相继力言有司怠忽,恐遗祸。至成化时,乃有项忠之役,人益思镒言。
景泰二年,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镒至是凡三镇陕,先后十余年,陕人戴之若父母。每还朝,必遮道拥车泣。再至,则欢迎数百里不绝。其得军民心,前后抚陕者莫及也。
三年春,召还,与王文并掌都察院。文威严,诸御史畏之若神。镒性宽恕,少风裁,誉望损于在陕时。明年秋,以疾致仕。卒,谥僖敏。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山东、浙江,皆有声 声:声望
B.乞蠲租十之四 蠲:免除
C.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 振:同“赈”赈济
D.誉望损于在陕时 损:损害
5.下列句子中,全都说表明陈镒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3分)
①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
②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
③以劳绩下敕奖励
④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
⑤以灾沴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
⑥力言有司怠忽,恐遗祸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镒惜物善用,由于粮仓储备丰足,陈镒担心粮食陈腐丢弃了可惜,请求每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节,将其供给官军作为额外的月饷。
B.陈镒注意边防储备,在皇上听从辅臣建议实施救灾政策时,陈镒请求在各边塞也全部实施此政策,于是塞上都有了粮食储蓄;他在陕西任职多年,当地粮仓储备丰足。
C.陈镒有深谋远虑,在镇守陕西期间,他曾上报朝廷要防备逐渐强盛的瓦剌也先;因担忧襄汉一带流亡百姓聚集作乱,他曾请求当地官吏安抚救助,但当事者对此毫不在意。
D.陈镒深受陕西军民爱戴,陈镒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 他如同父母,他每次回朝,百姓阻塞道路簇拥马车哭泣;下次到来,欢迎的百姓数百里相连不断。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置。 (5分)
(2)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 (5分)
【答案】
4.D
5.C
6.C
7.(1)第二年五月,(皇上)因陈镒的功劳政绩而下令奖励,并命他巡视边境。(陈镒)所到之处逐条上奏便利军民的事情,(朝廷)多有废弃或设置。
(2)陕西遭受饥荒,军民一万多人请求“希望得到陈公而让我们活下来”。负责监察的官吏把这个情况上报给皇上,皇上又任命他(赴陕西任职)。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D项,损,减少、降低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对于高考文言文中“信息”的筛选,主要是在遵循原文内容事实的基础上对 相关内容指向的理解和把握。近年来,由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内容取材主要是人物传记文学,因此,在对文中涵盖信息的把握时就要充分理解材料,全面把握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成就等),事件(前因、后果、始末、经过、影响等)。尤其是对于传记中的主人公人物,一定要从文中准确把握与之相关的信息,特别是能够体现人物某种性格的信息。③是说陈镒因功劳政绩而受奖,⑥非陈镒所为。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6.
试题分析:准确解答分析、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审读题干,明确要求。(2)题文对照,确定正误。(3)明确陷阱,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词语误解” 、“曲解句意”、“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张冠李戴”六大类型。其他还涉及到“误用因果”“强加关系”“以偏盖全”“夸大其辞”等等。正确理解“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得旨允行,而当事者不以为意”,注意“得旨允行”,应理解为“请求朝廷诏令当地官吏安抚救助”。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明年”(第二年)、“所至”(所到之处,到的地方)、“便宜”(便利)各1分,大意2分。(2)“活”(让……活、使……活)、“以(之)闻”(使上级知晓这事,以此上报)、“命”(任命)各1分,大意2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镒(yì),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中进士。授官御史。迁任湖广副使,历任山东、浙江等地,都有声望。
英宗即位那年的三月,升任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北方饥饿的百姓大多流亡迁徙到有粮食的地方。陈镒取道出大名看到这种情况,上疏陈述其情状,诏令免除了灾民的赋税劳役。正统元年,陈镒进言陕西有战事,百姓被繁多的供给所困,请求全部停免。诏令同意。第二年五月,(皇上)因陈镒的功劳政绩而下令奖励,并命他巡视边境。所到之处逐条上奏便利军民的事情,多有废弃或设置。所辖的六府遭受饥荒,陈镒请求朝廷开仓放粮赈济。皇上听从了辅臣的请求,实施救灾政策。陈镒请求在各边塞也全部实施救灾政策,于是塞上都有了储备。
正统六年春,因陈镒长时间在外操劳,诏命与王翱一年更换一次。正统七年,王翱调任辽东,陈镒又出任地方长官。一年满了应当代换时,因陕地百姓请求让他留下,诏令仍任原职。当时粮仓储备丰足,有驻军的足够十年之用,没有驻军的足够百年之用。陈镒担心粮食陈腐丢弃了可惜,请求每年春夏时节,将其供给官军作为月饷,不再折算成钱钞。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正统九年春,升为右都御史,镇守如同以往。秦中发生饥荒,陈镒请求朝廷免去(蠲juān)灾民赋税的十分之四,其余部分米布都收。当时瓦剌也先逐渐强盛,派人授予罕东各卫的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设置甘肃行省的名号。陈镒上报朝廷,请求严加防备。后来,诏命陈镒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的边防事务,听任他们根据情况自行处理事务。因灾害频繁,逐条上奏安抚军民的二十四件事,大多经商议后执行。
陈镒曾害怕襄、汉一带流亡的百姓聚集起来作乱,请求诏令河南、湖广、陕西的三司官亲自到该地安抚救助他们。得圣旨允许执行,但当事人对此不在意。王文也相继极力指出主管官吏怠慢疏忽,恐怕会留下祸患。到成化年间,于是有项忠逐流民之举,人们更加思念陈镒的话。
景泰二年,陕西遭受饥荒,军民一万多人请求“希望得到陈公而让我们活下来”。负责监察的官吏以此上报,皇上又任命他(赴陕西任职)。陈镒到此时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陈镒每次回朝廷,百姓必然阻塞道路簇拥马车而哭泣。下一次到来,则欢迎的百姓数百里相连不断。他深得军民的欢心,前后巡抚陕西的人没有谁赶得上。
景泰三年春,陈镒被召回与王文共同掌管都察院。王文威严,众御史怕他如怕神。陈镒性格宽大仁恕,缺少刚正不阿的一面,声誉威望比不上在陕之时。第二年秋天,陈镒因病退休。去世,谥号僖敏。
一、论述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文化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很容易使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面临安全风险,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还会招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
维护文化安全是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防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防范绝非封闭自囿。最有效的防范,永远都是自强自律;自强要求我们自律,警惕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把群众文化看作“下里巴人”的态度。更警惕一味崇洋媚外,紧紧盯着国外的领奖台,把文化创造的着眼点一股脑儿放在对奖项的拼争上。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自律自强还要求我们警惕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中的趋利、媚俗、浅薄、浮躁、恶搞、收视率为王、“娱乐至死”等现象,切实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上来。而最有力的维护,则始终都是开拓创新。因为,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的,除了诸多外部因素,内部开拓创新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相较于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积累与文脉延亘,只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为什么能拥有文化强势并称霸全球?关键就在于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他们在文化创造中不仅将从欧洲带去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和现代科技发挥到极致,还从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中“猎取”要件和元素。花木兰、孙悟空、熊猫、武术,以及《道德经》、《论语》、《庄子》、《易经》、《孙子兵法》和四大名著等,就常常成为其开发新项目和创造新产品的素材。不独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在其文化产业的生产链上也少不了中国文化元素。
面对安全威胁若单纯防堵与抵挡,效力不大。只有不断加大我们自身的开拓创新力度,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造出足以征服人心的文化产品,才能从要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文化与其他一切“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只有从被吸引、认同、接受、欣赏、消化与感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生命并产生价值。
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只有开拓创新,才能把文化资源化成精品佳作;只有精品佳作形成阵势,才能产生文化魅力;文化有魅力、有召唤力,才能在全球化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壮大与发展,维护文化安全的信心与能力才会不断增强。文化的特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形势提醒我们,维护文化安全,需要我们有效防范,更需要我们开拓创新,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
文化安全是民族传承、国家稳定、人民得享文明之光的重要保障,坚决而持久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势在必行。在文化创造、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的全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地吸纳,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保持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艾斐《文化安全:最有力的维护是创新》)
1.下列有关“文化安全”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安全问题是指文化传统、文化资 源、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招致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而带来的风险问题。
B.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往往缘于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
C.防范文化安全风险,须靠自强自律,发展民族文化,抵御外来文化,警惕各种不良文化现象,让创作导向真正围绕人民这个中心。
D.防范文化安全风险,除了要解决许多外部因素之外,还要立足于内部,实现文化创造、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开拓创新。
2.以下对文化“开拓创新”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开拓创新,要靠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造出足以征服人心的文化产品,而不是靠单纯的防堵与抵挡。
B.开拓创新,不仅仅是让民族文化 得到充分发展,还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从中获取创造新产品的素材。
C.开拓创新,要吸收消化有价值的外来文化以发展壮大中国文化,但不能无选择性地全部吸纳而丧失自我。
D.开拓创新,是保持我国文化在世界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并进一步增强抗冲击能力、始终不受非本土文化影响的关键。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也是增强维护文化安全的信心和能力的重要条件。
B.只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能称霸全球,原因在于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而强势的文化,这种文化既有欧洲因素,也不乏中国元素。
C.维护文化安全,最有效的防范是自强自律,最有力的维护是开拓创新。防范是针对外部因素而言,维护则是针对内部因素而说。
D.只要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的吸纳,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就能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
【答案】
1.C
2.D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中“抵御外来文化”不对,文中并无此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D 项中“始终不受非本土文化影响”错。原文中说:“维护文化安全是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防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防范绝非封闭自囿。”从第3段内容也可看出“不受非本土文化影响”是明显错误的。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B项,“拥有世界上最先进而强势的文化”错。原文说:“关键就在于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C项,“防范是针对外部因素而言,维护则是针对内部因素而说”在原文没有依据,无中生有。D项,逻辑关系错,“只要……就”应改为“只有……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进士。授御史。迁湖广副使,历山东、浙江,皆有声。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元年,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诏可。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置。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帝从辅臣请,修荒政。镒请遍行于各边,由是塞上咸有储蓄。
六年春,以镒久劳于外,命与王翱岁一更代。七年,翱调辽东,镒复出镇。岁满当代,以陕人乞留,诏仍旧任。时仓储充溢,有军卫者足支十年,无者直可支百年,镒以陈腐委弃可惜,请每岁春夏时,给官军为月饷,不复折钞。从之。
九年春,进右都御史,镇守如故。秦中饥,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时瓦剌也先渐 强,遣人授罕东诸卫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置甘肃行省名号。镒以闻,请严为之备。已,命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边务,听便宜处置。以灾沴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多议行。
镒尝恐襄、汉间流民啸聚为乱,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得旨允行,而当事者不以为意。王文亦相继力言有司怠忽,恐遗祸。至成化时,乃有项忠之役,人益思镒言。
景泰二年,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镒至是凡三镇陕,先后十余年,陕人戴之若父母。每还朝,必遮道拥车泣。再至,则欢迎数百里不绝。其得军民心,前后抚陕者莫及也。
三年春,召还,与王文并掌都察院。文威严,诸御史畏之若神。镒性宽恕,少风裁,誉望损于在陕时。明年秋,以疾致仕。卒,谥僖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山东、浙江,皆有声
B.乞蠲租十之四
C.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
D.誉望损于在陕时
5.下列句子中,全都说表明陈镒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3分)
①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
②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
③以劳绩下敕奖励
④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
⑤以灾沴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
⑥力言有司怠忽,恐遗祸
A.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镒惜物善用,由于粮仓储备丰足,陈镒担心粮食陈腐丢弃了可惜,请求每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节,将其供给官军作为额外的月饷。
B.陈镒注意边防储备,在皇上听从辅臣建议实施救灾政策时,陈镒请求在各边塞也全部实施此政策,于是塞上都有了粮食储蓄;他在陕西任职多年,当地粮仓储备丰足。
C.陈镒有深谋远虑,在镇守陕西期间,他曾上报朝廷要防备逐渐强盛的瓦剌也先;因担忧襄汉一带流亡百姓聚集作乱,他曾请求当地官吏安抚救助,但当事者对此毫不在意。
D.陈镒深受陕西军民爱戴,陈镒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 他如同父母,他每次回朝,百姓阻塞道路簇拥马车哭泣;下次到来,欢迎的百姓数百里相连不断。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置。 (5分)
(2)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 (5分)
【答案】
4.D
5.C
6.C
7.(1)第二年五月,(皇上)因陈镒的功劳政绩而下令奖励,并命他巡视边境。(陈镒)所到之处逐条上奏便利军民的事情,(朝廷)多有废弃或设置。
(2)陕西遭受饥荒,军民一万多人请求“希望得到陈公而让我们活下来”。负责监察的官吏把这个情况上报给皇上,皇上又任命他(赴陕西任职)。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D项,损,减少、降低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对于高考文言文中“信息”的筛选,主要是在遵循原文内容事实的基础上对 相关内容指向的理解和把握。近年来,由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内容取材主要是人物传记文学,因此,在对文中涵盖信息的把握时就要充分理解材料,全面把握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成就等),事件(前因、后果、始末、经过、影响等)。尤其是对于传记中的主人公人物,一定要从文中准确把握与之相关的信息,特别是能够体现人物某种性格的信息。③是说陈镒因功劳政绩而受奖,⑥非陈镒所为。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6.
试题分析:准确解答分析、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审读题干,明确要求。(2)题文对照,确定正误。(3)明确陷阱,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词语误解” 、“曲解句意”、“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张冠李戴”六大类型。其他还涉及到“误用因果”“强加关系”“以偏盖全”“夸大其辞”等等。正确理解“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得旨允行,而当事者不以为意”,注意“得旨允行”,应理解为“请求朝廷诏令当地官吏安抚救助”。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明年”(第二年)、“所至”(所到之处,到的地方)、“便宜”(便利)各1分,大意2分。(2)“活”(让……活、使……活)、“以(之)闻”(使上级知晓这事,以此上报)、“命”(任命)各1分,大意2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镒(yì),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中进士。授官御史。迁任湖广副使,历任山东、浙江等地,都有声望。
英宗即位那年的三月,升任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北方饥饿的百姓大多流亡迁徙到有粮食的地方。陈镒取道出大名看到这种情况,上疏陈述其情状,诏令免除了灾民的赋税劳役。正统元年,陈镒进言陕西有战事,百姓被繁多的供给所困,请求全部停免。诏令同意。第二年五月,(皇上)因陈镒的功劳政绩而下令奖励,并命他巡视边境。所到之处逐条上奏便利军民的事情,多有废弃或设置。所辖的六府遭受饥荒,陈镒请求朝廷开仓放粮赈济。皇上听从了辅臣的请求,实施救灾政策。陈镒请求在各边塞也全部实施救灾政策,于是塞上都有了储备。
正统六年春,因陈镒长时间在外操劳,诏命与王翱一年更换一次。正统七年,王翱调任辽东,陈镒又出任地方长官。一年满了应当代换时,因陕地百姓请求让他留下,诏令仍任原职。当时粮仓储备丰足,有驻军的足够十年之用,没有驻军的足够百年之用。陈镒担心粮食陈腐丢弃了可惜,请求每年春夏时节,将其供给官军作为月饷,不再折算成钱钞。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正统九年春,升为右都御史,镇守如同以往。秦中发生饥荒,陈镒请求朝廷免去(蠲juān)灾民赋税的十分之四,其余部分米布都收。当时瓦剌也先逐渐强盛,派人授予罕东各卫的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设置甘肃行省的名号。陈镒上报朝廷,请求严加防备。后来,诏命陈镒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的边防事务,听任他们根据情况自行处理事务。因灾害频繁,逐条上奏安抚军民的二十四件事,大多经商议后执行。
陈镒曾害怕襄、汉一带流亡的百姓聚集起来作乱,请求诏令河南、湖广、陕西的三司官亲自到该地安抚救助他们。得圣旨允许执行,但当事人对此不在意。王文也相继极力指出主管官吏怠慢疏忽,恐怕会留下祸患。到成化年间,于是有项忠逐流民之举,人们更加思念陈镒的话。
景泰二年,陕西遭受饥荒,军民一万多人请求“希望得到陈公而让我们活下来”。负责监察的官吏以此上报,皇上又任命他(赴陕西任职)。陈镒到此时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陈镒每次回朝廷,百姓必然阻塞道路簇拥马车而哭泣。下一次到来,则欢迎的百姓数百里相连不断。他深得军民的欢心,前后巡抚陕西的人没有谁赶得上。
景泰三年春,陈镒被召回与王文共同掌管都察院。王文威严,众御史怕他如怕神。陈镒性格宽大仁恕,缺少刚正不阿的一面,声誉威望比不上在陕之时。第二年秋天,陈镒因病退休。去世,谥号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