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新课标Ⅲ)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时间:2016-06-16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新课标Ⅲ)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传说或神话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该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先王亥为最杰出的例子。
上面是说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癉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做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鹏《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语句含义的能力。选择表述不正确的。是这道题一以贯之的考法。答案选C。
思路点拨:本题难度不大,需要学生理解选项含义,回到原文作对照分析。找准语境和细致比对时关键。C项“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错误。原文“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的表述,表明王国维并非讲不该疑古,而是讲疑古过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理解句子甚至语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答案选D。
思路点拨:本题难度适中,需要学生理解语句、语段含义,筛选信息,对照分析。D项“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错误,与这个选项对应原文最后语段的段首句为“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
【技巧点拨】
在这类题中,要重视语段的重要作用。学生能快速找到选项对应的原文语句,但是缺少语段意识就容易忽略整个语段。这道题的D项就必须以整个最后一段为语境,整体理解,找到段首句即段落的中心句,才能准确作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综合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然后做推断的能力。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一项,难度较前面两道题稍大选B。
思路点拨:要学生筛选信息,并作理解、综合分析与对照,然后做推断。B项“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错误,属于因果不当,原文是“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分而治之……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换言之即五四之前未对之分而治之。
【难点提示】这道题,难点在于因果关系在原文中的对应,需要“反推”,B选项是讲五四前未被广泛使用,原文却说的是五四后解开死结——被广泛使用,这里需要做适当的推断。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传说或神话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该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先王亥为最杰出的例子。
上面是说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癉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做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鹏《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语句含义的能力。选择表述不正确的。是这道题一以贯之的考法。答案选C。
思路点拨:本题难度不大,需要学生理解选项含义,回到原文作对照分析。找准语境和细致比对时关键。C项“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错误。原文“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的表述,表明王国维并非讲不该疑古,而是讲疑古过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理解句子甚至语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答案选D。
思路点拨:本题难度适中,需要学生理解语句、语段含义,筛选信息,对照分析。D项“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错误,与这个选项对应原文最后语段的段首句为“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
【技巧点拨】
在这类题中,要重视语段的重要作用。学生能快速找到选项对应的原文语句,但是缺少语段意识就容易忽略整个语段。这道题的D项就必须以整个最后一段为语境,整体理解,找到段首句即段落的中心句,才能准确作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命题透析:此题主要考查综合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然后做推断的能力。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一项,难度较前面两道题稍大选B。
思路点拨:要学生筛选信息,并作理解、综合分析与对照,然后做推断。B项“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错误,属于因果不当,原文是“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分而治之……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换言之即五四之前未对之分而治之。
【难点提示】这道题,难点在于因果关系在原文中的对应,需要“反推”,B选项是讲五四前未被广泛使用,原文却说的是五四后解开死结——被广泛使用,这里需要做适当的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