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17届高三年级学生素质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7-02-07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17届高三年级学生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栗,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这种时“文字”的共通感。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汉字则不热。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孳乳:繁殖、派生。)而寝多也。”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字”所包台的“孳乳”义,与西方的“字母”不同,是以“字子”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完成了一种飞跃。“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遥渐“象形化”“文字化”。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这里,就产生了一种似乎古怪的现象,那就是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可是,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所以,在这里出现了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其内在原因,则不能不归结为一种文化心态上的诉求。汉字的复杂性,却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中被忽视了。
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
(节选自骆冬青《汉字蕴含的美学》)
1.下列对“文字”性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汉字“树”和英文“tree”,虽然他们各自的形体不同,读音也不同;但是相同点在于都需要用固定的形体来联系、对应其特定的读音。
B.汉字“湖”和英文“lake”表意相似;但“湖”的部首“水”能独立表达与“湖”相关的意义,而组成“lake”的字母都没有这功能。
C.据许慎的观点来看,“文”与“字”代表着不同的概念,“字”是由“文”衍化而生成的。“山”字属于“文”,而“巅”字属于“字”。
D.据作者的观点来看,汉字“水”和英文单词“water”中的字母,如“w”,在文字形态中的地位是对等的,应该属于同一个序列层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仓颉造字的传说至今还无法求证,“天雨粟,鬼夜哭”的情况更是子虚乌有,但这些反映了先民对文字共通的敬畏之情。
B.汉字这一文化符号,不是一人一时所创造,而是中华民族先辈们凭借着鲜活灵动的精神,共同完成的一项最伟大的创造。
C.为现代生活产生的一个新事物命名,汉字往往通过加工、改组原来的文字即可完成,而西方的“字母”就不具备这能力。
D.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图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这在汉字史上有里程碑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把西方“文字”定义为表音文字,把中国“汉字”视作“表意”文字,可能是划分类别时出现了概念错置和指称错乱。
B.认为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形态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形式化、抽象化的过程,这主要受文化心态的影响。
C.虽然汉字的形态被有些人诟病,但作者认为汉字蕴含丰富的文化,凝结了象形等四种文字形态的智慧,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
D.研究汉字蕴含的美学,要善于运用辨证的思维,比照中外文字,批判地继承前人研究的成果,最终发现汉字独特的文化特质。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