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7-03-12
山东省济宁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去上古的村道,蜿蜒在山岭之间。隔窗眺望山沟对面的岭莽,峰际线婀娜起伏,宛如美人横卧。丛丛翠绿的林带间,(掩映/掩蔽)着一两家民居,灰朴的基石、①褐黄色的板壁和沧黑的瓦背,无不显露出久远的沧桑。偶尔,你会遇到一位挑担老人,身材精瘦,②满脸皱纹,走路四平八稳,一问高寿几何?③让你吃惊:④八十几岁了,还这样挑抬有力,你不疑心走进了上古的神仙世界?途中,同伴指着远处一(座/脉)山岭,说那是象鼻沟。正向眼下的山沟里斜伸下柔软细长的象鼻,似乎正要吸水,而象头左右两扇圆润丰阔的小山,似两只迎风招摇的象耳,姗姗可爱,让人惊讶这上古的造化。在一片林莽间,一条石板古道斜伸而上,林莽(幽深/幽冥),青苔班驳。我们停下车,远眺对面气势恢弘的一道道高岭梯田。稻谷已收割尽净,裸露着黝黑的田土,萦绕着淡淡雾岚。那种震撼的气魄,毫不逊于龙脊梯田、哈尼梯田。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婀娜(nuó) 沧黑 B.显露(lòu) 姗姗可爱
C.雾岚(lán) 班驳 D.龙脊(jǐ) 气势恢弘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掩映 座 幽深 B.掩映 脉 幽深
C.掩蔽 座 幽冥 D.掩蔽 脉 幽冥
3.文中划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马尔克斯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不仅在南美国家耳熟能详,而且也为中国作家和读者熟知,其作品已多次再版。
B.近日,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推出,制作兼主持的董聊,谈吐文雅,反应机敏,八面玲珑,很受观众喜爱。
C.尽管人们已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许多有识之士也奔走呼号,提出把阅读作为国家战略,但我国的阅读状况仍令人担忧。
D.在里约奥运会的飞碟射击赛场上,各位选手全神贯注,目不交睫地紧紧盯着飞动的靶碟,力求枪枪击中目标,创造佳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与中国高铁的发展同样惊人的是高铁沿线城市的发展,几乎在每一个高铁站附近,人们都能见到一座座办公楼和住宅区正拔地而起。
B.经过徐玉兰老师的悉心指导,许志英的唱腔更进一层,她所唱的《北地王•哭祖庙》和《红楼梦•哭灵》被一起并称为“越剧双哭”。
C.网络化大潮带来的进步和造成的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把全新的危机模式和更高的危机概率带给了人类。
D.大家一开始并不太相信金正男在马来西亚遇刺的消息,等到了晚上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央视新闻都报道了这一消息才得到了证实。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韩愈的《师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就是古代圣贤之道,大致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师为道存,是韩文之主旨。师对于道的依附关系,韩文言之甚详。然而,道对于师的依附,韩文无说。实质上,师与道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存共亡,缺一不可。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决定了师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
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应该从孔子起。从史籍中可知,教育体制的建立在古代中国具有久远的历史。传言夏、商、周均有学校,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此言虽不可确证,但至少周朝开办学校是不可怀疑的。《周礼》关于学校有细致描述,不可能出于杜撰。既有学校,则必然有师。早期为师之人虽不可考,但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师,也不是横空出世,应该是周朝教育体制的延伸和创新。
据《周礼》,周朝学校已教授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作为闻名当时的老师,也不太可能脱离当时的教授内容,后世因此有孔子以“六艺”教学生之说。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庄子》亦云孔子治“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与社会生活技能相关,“六经”则是儒家经典。“六经”是否为孔子所作,后代说法甚多,但是皆不能否认孔子与“六经”的密切关系。与孔子同时或稍后的诸子百家,大多也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成为硕学名师。最著名者莫过墨子,曾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可见其规模和影响。而孔子之后,特别是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选项,“四书五经”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后代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表明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韩愈把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受业、解惑”,“传道”为首,不仅指出了师的使命,也揭示了师在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古代中国人所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就可以看出师极为崇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是一切人间价值之源起和本根。天地是万物之本,君是国家之本,亲是家族之本,师是“成人”即教养之本。除了天地之外,帝王是政治生活的轴心,父亲是家庭生活的轴心,师是教化的轴心。孔子就是师的代表——“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三个轴心是安定社会生活的“铁三角”,是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石。
道统是社会秩序的理论表述,是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大众教育的真正创始人,孔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树立社会政治、道德理想,培养君子人格。从《论语》中的核心观念,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中庸之为德也”“克己复礼为仁”等即可看出,他教育学生的重点是在人生观、价值观及治国安邦的社会理想方面,而不是一般的生产技术(技艺)。对于那些关注耕种稼穑谋生手段之类事情,孔子很不以为然(例如“樊迟问稼”)。孔子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这是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孔子的伟大也正在于此。韩愈所云“师者传道”,正揭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本质特征。
我们不禁设想,倘若没有那些振铎舌耕的师,数千年华夏道统何以承继?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何以存留?由此可谓:道之所存,亦赖之以师也。
(摘编自章启群《“师”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教育大战略的一点思考》)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道”就是圣贤之道,它大致可以用“仁义礼智信”概括。
B.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仁义礼智信”的重要载体,所以“四书五经”的实质就是“道”,也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C.师在古代中国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因为道与师是相辅相成、共存共亡、缺一不可的关系,这与韩愈的观点不一致。
D.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既使周朝教育体制得以延伸和创新,又验证了师与道共存关系的存在与重要性。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记》和《庄子》的记载,都表明孔子与“六经”有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孔子不教授学生“六艺”,只教授“六经”等儒家经典。
B.诸子百家大多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传授各自的学说,墨子曾使孔门“三盈三虚”,可见儒家学说在当时并未占统治地位。
C.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与当时的学校教育把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
D.在古代中国,因为师的教化功能,使其与帝王、父亲构成安定社会生活的三个轴心,奠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础。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
B.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孔子、韩愈都持有这种教育理念。
C.数千年的华夏道统得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得以薪火相传,师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D.本文论述了道对于师的依附关系,纠正了韩愈《师说》“师为道存” 错误观点,完善了师与道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去上古的村道,蜿蜒在山岭之间。隔窗眺望山沟对面的岭莽,峰际线婀娜起伏,宛如美人横卧。丛丛翠绿的林带间,(掩映/掩蔽)着一两家民居,灰朴的基石、①褐黄色的板壁和沧黑的瓦背,无不显露出久远的沧桑。偶尔,你会遇到一位挑担老人,身材精瘦,②满脸皱纹,走路四平八稳,一问高寿几何?③让你吃惊:④八十几岁了,还这样挑抬有力,你不疑心走进了上古的神仙世界?途中,同伴指着远处一(座/脉)山岭,说那是象鼻沟。正向眼下的山沟里斜伸下柔软细长的象鼻,似乎正要吸水,而象头左右两扇圆润丰阔的小山,似两只迎风招摇的象耳,姗姗可爱,让人惊讶这上古的造化。在一片林莽间,一条石板古道斜伸而上,林莽(幽深/幽冥),青苔班驳。我们停下车,远眺对面气势恢弘的一道道高岭梯田。稻谷已收割尽净,裸露着黝黑的田土,萦绕着淡淡雾岚。那种震撼的气魄,毫不逊于龙脊梯田、哈尼梯田。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婀娜(nuó) 沧黑 B.显露(lòu) 姗姗可爱
C.雾岚(lán) 班驳 D.龙脊(jǐ) 气势恢弘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掩映 座 幽深 B.掩映 脉 幽深
C.掩蔽 座 幽冥 D.掩蔽 脉 幽冥
3.文中划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马尔克斯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不仅在南美国家耳熟能详,而且也为中国作家和读者熟知,其作品已多次再版。
B.近日,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推出,制作兼主持的董聊,谈吐文雅,反应机敏,八面玲珑,很受观众喜爱。
C.尽管人们已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许多有识之士也奔走呼号,提出把阅读作为国家战略,但我国的阅读状况仍令人担忧。
D.在里约奥运会的飞碟射击赛场上,各位选手全神贯注,目不交睫地紧紧盯着飞动的靶碟,力求枪枪击中目标,创造佳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与中国高铁的发展同样惊人的是高铁沿线城市的发展,几乎在每一个高铁站附近,人们都能见到一座座办公楼和住宅区正拔地而起。
B.经过徐玉兰老师的悉心指导,许志英的唱腔更进一层,她所唱的《北地王•哭祖庙》和《红楼梦•哭灵》被一起并称为“越剧双哭”。
C.网络化大潮带来的进步和造成的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把全新的危机模式和更高的危机概率带给了人类。
D.大家一开始并不太相信金正男在马来西亚遇刺的消息,等到了晚上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央视新闻都报道了这一消息才得到了证实。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韩愈的《师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就是古代圣贤之道,大致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师为道存,是韩文之主旨。师对于道的依附关系,韩文言之甚详。然而,道对于师的依附,韩文无说。实质上,师与道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存共亡,缺一不可。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决定了师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
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应该从孔子起。从史籍中可知,教育体制的建立在古代中国具有久远的历史。传言夏、商、周均有学校,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此言虽不可确证,但至少周朝开办学校是不可怀疑的。《周礼》关于学校有细致描述,不可能出于杜撰。既有学校,则必然有师。早期为师之人虽不可考,但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师,也不是横空出世,应该是周朝教育体制的延伸和创新。
据《周礼》,周朝学校已教授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作为闻名当时的老师,也不太可能脱离当时的教授内容,后世因此有孔子以“六艺”教学生之说。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庄子》亦云孔子治“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与社会生活技能相关,“六经”则是儒家经典。“六经”是否为孔子所作,后代说法甚多,但是皆不能否认孔子与“六经”的密切关系。与孔子同时或稍后的诸子百家,大多也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成为硕学名师。最著名者莫过墨子,曾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可见其规模和影响。而孔子之后,特别是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选项,“四书五经”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后代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表明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韩愈把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受业、解惑”,“传道”为首,不仅指出了师的使命,也揭示了师在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古代中国人所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就可以看出师极为崇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是一切人间价值之源起和本根。天地是万物之本,君是国家之本,亲是家族之本,师是“成人”即教养之本。除了天地之外,帝王是政治生活的轴心,父亲是家庭生活的轴心,师是教化的轴心。孔子就是师的代表——“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三个轴心是安定社会生活的“铁三角”,是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石。
道统是社会秩序的理论表述,是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大众教育的真正创始人,孔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树立社会政治、道德理想,培养君子人格。从《论语》中的核心观念,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中庸之为德也”“克己复礼为仁”等即可看出,他教育学生的重点是在人生观、价值观及治国安邦的社会理想方面,而不是一般的生产技术(技艺)。对于那些关注耕种稼穑谋生手段之类事情,孔子很不以为然(例如“樊迟问稼”)。孔子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这是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孔子的伟大也正在于此。韩愈所云“师者传道”,正揭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本质特征。
我们不禁设想,倘若没有那些振铎舌耕的师,数千年华夏道统何以承继?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何以存留?由此可谓:道之所存,亦赖之以师也。
(摘编自章启群《“师”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教育大战略的一点思考》)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道”就是圣贤之道,它大致可以用“仁义礼智信”概括。
B.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仁义礼智信”的重要载体,所以“四书五经”的实质就是“道”,也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C.师在古代中国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因为道与师是相辅相成、共存共亡、缺一不可的关系,这与韩愈的观点不一致。
D.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既使周朝教育体制得以延伸和创新,又验证了师与道共存关系的存在与重要性。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记》和《庄子》的记载,都表明孔子与“六经”有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孔子不教授学生“六艺”,只教授“六经”等儒家经典。
B.诸子百家大多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传授各自的学说,墨子曾使孔门“三盈三虚”,可见儒家学说在当时并未占统治地位。
C.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与当时的学校教育把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
D.在古代中国,因为师的教化功能,使其与帝王、父亲构成安定社会生活的三个轴心,奠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础。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
B.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孔子、韩愈都持有这种教育理念。
C.数千年的华夏道统得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得以薪火相传,师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D.本文论述了道对于师的依附关系,纠正了韩愈《师说》“师为道存” 错误观点,完善了师与道相辅相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