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广西来宾市2017年11月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7-12-03
广西来宾市2017年11月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书、画异形而同品,“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都应表现出作者的性情、气盾与精神面貌。 作者的人文教养愈深,其个性、艺术精神在作品中的表现便愈加深入,,在“诗画本一律”(苏轼语),诗、书、画等不同艺术品种融合、人文气息十分浓厚的宋代这一情况更十分突出。北宋著名文人画家文同善画竹,他欣赏竹的“心虚异众草,节劲愈凡木”的节操。他之画竹,实际上是以竹自比,抒发自己的怀抱,用苏轼的话说是“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遣之,故一发于竹。”苏轼观赏文同的咏竹诗与书画作品后深有感慨地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认为文同与竹有关的诗、书、画作品同为一体,都是作者人格、气质、操守、性情的流露,表现出“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的艺术精神。在《墨君堂记》一文中,苏轼以传统的比德说,对文同墨竹的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它对帮助读者认识宋代文人画“意”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里,竹的生命价值、品德和作者生命的价值、品德等同起来,被赋与了不同寻常的意义。竹的节操、志气无一不体现出作者与宋代文人卓尔不凡的人格。。
北宋的另一“墨戏”大师也是文人画的名家米芾,“其作墨戏,不专用笔,或以纸筋,或以蔗滓,或以莲房,皆可为画;纸不用胶矾,不肯于绢上作。”(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米芾的这些“游戏翰墨”之作并非是一种随意即兴的涂写,而是内心意趣的抒发,他所画的怪石、枯木、寒林无不表现内心的情怀。
“意”是相对于“法”而言的。后者主要是指人工的因素,人为的约束与规范。在崇尚精神意趣、推重性情的宋代,人们所追求的是个人思想感情适意畅神的表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这样自然就会对某些传统的矩式或成法有所逾越与突破,“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从而为个人意趣情性的抒发争取到较为充分的空间。
作为一代宗师与天才艺术家的苏轼,在他涉足的各个领域都作出了成功的实践。关于书法,他宣称:“我书造意本无法……适意无异逍遥游。”关于绘画,他主张“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关于诗文,他主张“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这种“重自然之数”的创作精神,使他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成为宋代艺术史、文学史上开风气的人物与集大成者,并赢得了后来学者的很高评价。清代文人赵翼论诗,将李白、杜甫、苏轼并列为唐宋诗人三大家,称“李诗如高云之游空,杜诗如乔岳之矗天,苏诗如流水之行地”,赞扬苏诗洒脱流走,全以意出,“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著力,而自然沁人心脾。”林纾评苏轼诗文“风趣之妙,悉本天然”,“能在不经意中涉笔成趣”。至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得到人们的推重,认为他的诗文以“洗尽铅华,独标隽旨”的格调表现出宋诗尚意的文化品格。
(选自章继光《诗画一体的观念与宋人尚意的美学追求》,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同的竹画里,竹的生命价值、品德和他的生命价值、品德等同。文同和宋代文人卓尔不凡的人格全部体现在文同所画的竹画中。
B. 苏轼主张书法、绘画、诗文都应注重“自然之数”的创作精神,这种创作精神使他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成为宋代文艺大家。
C. 淸代文人赵翼认为苏轼的诗写得随意,通俗易懂,把苏轼与李白、杜甫并列为唐宋诗人三大家,并指出了三位诗人不同的诗风,
D. 因为林纾高度评价苏轼的诗,所以苏轼的弟子黄庭坚也得到人们的推重,人们认为黄庭坚的诗表现出宋诗尚意的文化品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列举文同的画作来论证宋代诗、书、画异形而同品的观点。
B. 文章第二段引用《洞天清禄集》中句子论述文人画大师米芾的创作特点。
C. 文章第三段论述“意”与“法”的不同,而“法”有助意”的抒发。
D. 文章着重论述了宋代文人艺术家更注重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精神意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认为画家文同画竹是意趣所至,文同与竹有关的诗、书、画作品都是文同自己人格、气质、搡守、性情的流露。
B. 米芾作墨戏,看似“游戏翰墨”,其实是内心意趣的抒发,他所画的怪石、枯木、寒林都表现他内心凄清、失意之情。
C. 宋人追求个人思想情感适意畅达,自然会对某些传统的法式进行突破,从而为自己的意趣性情的抒发留足空间。
D. 宋人崇尚意趣的美学追求,推重诗画一体的观念,启示我们研究宋代文人的诗画时,应注意诗画创作互相借鉴、融合的特点。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文同和未代文人卓尔不凡的人格全部体现在文同所画的竹画中”表述绝对化;C项,“写得随意,通俗易懂” 与原文不符,应是洒脱流走、意出自然;D项,强加因果,“林纾高度评价苏轼的诗”和“黄庭坚也得到人们的推重”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2. 试题分析:C项,“而‘法’有助于‘意’的抒发”错。“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意”的抒发。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C项文段的论点概括错误。
3. 试题分析:B项,“表现他内心凄凉失意之情”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花姑娘
奚同发
花店的名字起得很雅气,而且还透着几分活泼,我几乎就是冲着那名字才走进那家花店。
店内果真如想象中的琳琅满目,如花似玉的服务小姐满脸灿烂地迎上前来,问我选什么花,送給什么人,并且十分娴熟地介绍花色品种。我一边选择,一边感叹如今生活中竟多了这么一道西方人的习惯——逢某些日子要买些鲜花送給某些人。我是一个十分现实的人,总以为花钱买鲜花不十分合适,不如买些别的什么,比如吃的、用的……但朋友们却一再数说我的落伍,都什么年代了,人们现在追求的是生活的温馨和浪漫,只有鲜花才能满足这种情绪。这次朋友特意叮嘱我,大家都买鲜花去赴约,不许买别的,据说这是“东家”的意思。
我真不知道选什么花才好,因为是朋友的结婚纪念。本来嘛,你们自己纪念好啦,非要以这个理由让大家聚一聚,似乎不找出个什么理由,大家就不能聚会了。犹豫再三,还是由服务小姐做主,替我选了几种花搭配在一起,束好。
这时恰遇店老板进来,老板并不老,也是位如花般青春靓丽的小姐,且发型现代,太阳镜顶在头上,背后背着极流行的小黑包,一副“新潮人物”装扮。她那明亮的眼睛下方那颗黑痣,使我立刻觉得肯定在什么地方见过她。看到我,她好像吃了一惊,只是她很快就明白了我是来买花的顾客。但她并没有因此就与我擦肩而过,她在注视了我片刻后,显得十分激动地说你还记得我吗?”我随口说:“很眼熟,好像我们见过面!”“两年前,还记得不?两年前,你和女朋友在文化路大排档吃饭时,曾买过我的鲜花……”我当然是记不起来了,看上去她不过十五六岁,那时也就十二三岁,还是个孩子。“你想想,当时你还问我为什么不上学呢?”我还是想不起来。见过的卖花姑娘很多,不仅有那些十二三岁刚辍学的孩子,还有满脸脏兮兮的直扯住你的衣服、你不买花就走不成的七八岁的小孩儿。当然也有十八九岁的大学生,只不过她们多在晚间或节假日才出来。由于从事新闻工作,晚饭常常因公事耽误而与同事出去吃,有几次是“被迫”为女同事在饭桌旁买了花的。大概卖花者总会趁青年男女在一起时,抓住男性好虚荣的心理,而不停说些你的“女朋友”多么多么漂亮之类赞美有加的话语,搞得你解释不得,不如买朵花迅速解决尴尬局面。这种事倒遇到过好几回,也就记不得哪一回了。更何况她有可能认错了人,毕竟她遇到的这种事,要比我多得多。
但她还是希望我能想起来,因为“我”当时多给了她钱,她去换零钱回来时,“我”已经走了。她在那家大排档找了几天,最终也没找到“我”。她坚信总有一天会再次遇到“我”的,今天果真就遇到了。
我理解她此时的心情。但我不敢冒昧相认,因为这或许真是个错误,有一天她真的再一次遇到了那天晚上的那个人,她是否会因为我的“相认”而断送了心中那一份记忆的美好?但我又不好让她过分失望,只好说记不清了,好像有那回事。”
于是我知道了她几年前是因为母亲生病了,才不得不停学出来打工的。上个月在几个同乡的帮助下租了这家花店,开业才十来天,生意挺不错。她小时候听人说过,人的职业感是天生的,人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机遇与天才的结合等于成功……
我拒绝了她坚持要“还”的两元钱,在争执中强行付了30元买花钱后匆匆离去。一路上我都在想,这位卖花姑娘小小年纪,就能在这么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来,靠的是什么呢……
在朋友家,我述说了自己的经历,大家都笑了。原来我买的花最少也得60元,我还自以为多给了人家呢!嘿,这一回,倒真真切切地欠她的啦……
(选自《当代小小说名家珍藏》,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讲究实惠、不喜奢华,思想保守,生活观念比较迂腐落后的人。
B. 小说用插叙笔法叙述了“我”遭遇的一些卖花者的情形,这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 小说写“我”拒绝花店老板还钱,到最后“我”欠她的,情节有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
D. 小说故事情节并不曲折离奇,作者娓娓道来,毫不做作,却能给读者以悠长的美的回味。
5. 小说中的花店老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我”在小说中主要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①待人真诚:从“她”与“我”的对话中可以看出!②自强自尊,讲诚信:母亲患病.她停学打工,“我”多付两元前,“她“坚持要还;③善良淳朴,懂得感恩:为了感谢“我”的善意,她至少少收了“我”三十元买花的钱。
6. ①讲述故事: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来叙事,增强小说叙事的真实性;②推动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为送朋友结婚纪念礼物而买花才引出“我”与花店老板的相遇,进而引出她对两年前“我”多付两元钱而耿耿于怀等事件的追叙,再引出她对“我”的回报.情节的发展变化都与“我”有关;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卖花姑娘的性格,由于“我”的陪村,而更加鲜明。(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思想保守、生活观比较迂腐落后”这一分析欠妥当,五中没有足够的依据。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母亲患病,她停学打工,“我”多付两元前,“她”坚持要还”等情节中概括出其“自强自尊,讲诚信”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待人真诚”“自强自尊,讲诚信”“善良淳朴,懂得感恩”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6. 试题分析: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的是“我”作为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事件的见证人,使文章真实可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表达情感。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情况下在结构上“我”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内容是“我”作为主要人物之外的人物,其具有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主人公的某种性格特征。此题主要从“我”是文章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的性格角度作答,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分析。如分析推动情节的发展:由于“我”为送朋友结婚纪念礼物而买花才引出“我”与花店老板的相遇,进而引出她对两年前“我”多付两元钱而耿耿于怀等事件的追叙,再引出她对“我”的回报,情节的发展变化都与“我”有关,“我”贯穿文章的情节始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对于控制噪声污染都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不可否认,控制嗓声污染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难题。相关报告显示,仅2015年国家、地方就颁布了9部环境嗓声相关标准规范,各省(区、市)制定印发了29部噪声污染防治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国家相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开展了功能区划调整、新生产机动车噪声检验、绿色护考、达标区创建等工作。还有一些地方探索更加有效的防治模式,诸如北京采取了加强噪声污染源的日常监控、完善地方标准等手段治理噪声污染;上海建立了约700平方公里的外环区域城市嗓声地图和数据库等,也取得了一些经验。
(选自2016年9月6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


材料三:
噪音不只是扰民,而且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在各类环境嗓音的投诉中,建筑施工投诉高居榜首,占50.1%;排在其次的则是社会生活噪音,也就是酒吧、KTV、商业、邻里等,占36. 6%。对建筑施工产生的夜间嗓音,有明确的施工规定,只要足够重视,严格执法,监督起来并不困难。更难的反而是社会生活噪音。一是城市音源复杂,噪音取证难。二是管理多头,投诉无门。噪音污染种类繁杂,其监督管理涉及环保、工商、城管、公安机关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对于嗓音的管理权限分工并不明确。还有的噪音问题,涉及邻里纠纷,公众既是噪音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噪音制造者,就更难厘清其中的责任。治理噪音污染,相关部门和公众都应该行动起来,尽快解决取证难、多头交叉管理等问题,明确监督执法的主体和责任。无论如何,噪音污染不该成为城市环保的短板。
(选自2017年6月12日《广州日报》)
材料四:
德国对于交通嗓声实行“一气呵成”式治理,从控制噪声源,到切断传播途径,再到保护受影响人群。相关部门首先规定公路交通噪声极限值,将车辆噪声监测列入每年车检,以此促使汽车厂家改进噪声设计;之后,对道路进行现代化改造,铺设低嗓音路面,在道路两旁竖起嗓声防护屏,削弱嗓声传播能力。在保护受影响人群方面,政府坚持将“保护公众远离噪音”作为城市建设的义务,规定禁止在噪音超过75分贝的地区建造房屋。此外,人们可根据“噪声地图”——一张可反映城市各区域声环境质量的地图,来选址安家落户。
日本对于噪声的防治可谓“从根源解决问题”。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保护了居民区的宁静环境,有效地减少了居民遭受嗓声困扰的几率。日本《环境基本法》针对不同区域分别作出嗓音限制的明文规定,各区域因互不干扰,落实和执行相关规定也相对容易。此外,装配式建筑在日本的普及也达到了控制建筑施工噪声的良好效果。
在美国,不断升级的嗓声污染已成为环境治理的重大挑战。其中,生活噪声是最让美国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人口集中生活的社区,邻里间噪声纠纷事件近年来有增无减。作为法制较完善的国家,美国对人们生活中遭遇的小麻烦也有相应的“皮毛法律”管制。上世纪60至70年代,政府开始着力控制噪音污染,设立了统一噪音标准,并对恶性制造噪声的行为定性,认为企图扰乱安宁的一切喧闹声都是违法行为。
(选自2017年6月16日《中国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控制噪声污染都不够重视,因此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
B. 虽然噪音类别有很多种,但建筑工地的噪音最为厉害,它不仅扰民,并且在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方面还远超其他噪音。
C. 根据材料二中城市六大功能区的环境噪音监测对比图示,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区域白天与晚上的环境噪音的达标情况。
D. 我国对于某些类别噪音的管理权限分工不明确,有些噪音问题难以厘清其中的责任,目前难以很好解决噪音扰民的问题。
E. 德国、美国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止噪音污染,且执行情况也很到位,这些国家再也没有出现噪音扰民的情况。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在防治城市噪音污染方面可以作哪些借鉴与改进?
【答案】7. D 8. CD
9. ①明确监督执法的主体和贵任,解决管理多头的问题;②实行“一气呵成”式治埋,从控制噪音源,到切断传播途径,再到保护受形响人群;③搞好城市区域規划;④菜取措施.号召社会参与,削弱甚至消除噪声传播能力。如促使汽车厂家改进噪音设计.对道路进行现代化改造.运用装配式建筑等;⑤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法制建设,即使邻里之间产生的嗓音事件也有相应的法律管制。
【解析】
7. 试题分析:D项,“使居民免受了噪音困扰”错。效果应是有效地减少了居民遭受噪音困扰的几率。
8. 试题分析:A项,“不够重视”分析有误。从文中“仅2015年国家、地方就颁布了 9部环境噪音相关标准規范”等信息可以看出,从中央到地方对噪音污染都是很重视的,B项,文中只说噪音投诉中建筑工地最高,并未说建筑工地的噪音最为厉害;也并没有“在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方面还远甚其他噪音”这一信息。E项,“再也没有出现噪音扰民的情况”分析过于武断、绝对。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考核信息筛选能力,题干要求“我国在防治城市噪音污染方面可以作哪些借鉴与改进”,答题的关键是找到文章中论述此问题的区位,然后筛选文中的句子作答,重点注意段首和段尾句。如此题根据材料三中的“治理噪音污染,相关部门和公众都应该行动起来,尽快解决取证难、多头交叉管理等问题,明确监督执法的主体和责任。无论如何,噪音污染不该成为城市环保的短板”,可以概括出“明确监督执法的主体和贵任,解决管理多头的问题”,根据材料四“德国对于交通嗓声实行‘一气呵成‘式治理,从控制噪声源,到切断传播途径,再到保护受影响人群”:可以概括出“实行’一气呵成‘式治埋,从控制噪音源,到切断传播途径,再到保护受形响人群”。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