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二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7-12-16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二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熔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
    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熔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首先是政权的整合。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侯,因此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后来转变成公孙侯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也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街坊里进行,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的税。为防止逃税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成风。这就破坏了工商业机制,故生产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文化方面的整合。通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到中央,而中央又有学校。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3万人。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化上的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准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司马迁做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人多认同自己是汉人,汉朝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中国人熔铸成了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B、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汉朝对中国的意义更是一个共有身份的认同,这是历史上其他朝代未能做到的。
C、和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不同,中国人不分族群,而是以文化来定义。
D、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所以“汉人”这种身份认同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中国人不分族群”错,原文第2段说“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采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表明中国人也是分族群的,只是在对族群的界定上与犹太人等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各地的精英都可以进入统治集团,政权不再是武装集团私有。
B、汉朝的察举制度为政治统治集团打下了基础,同时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
C、汉朝政府并没有主动整合全国的经济网络,但当时农村的物品集散机制却无意中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
D、汉武帝时代形成的全国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直到1 9世纪40年代它才因海运通行被取代。
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无中生有,“直到19世纪40年代它才因海运通行被取代”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汉武帝时实行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事业转入农村。
B、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得中央能够汇集全国各地的精英,这在促进中国文化整合方面功不可没。
C、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源于汉代很多学者的努力,如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司马迁等人。
D、在政治、经济、文化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朝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同时也获得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认同。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源于汉代很多学者的努力”错,原文倒数第2段说的是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在文化整合上做出了努力,其成果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并没有说“源于”,也没有说这些学者都是汉代人,况且吕不韦不是汉代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父爱之舟
吴冠中【注】
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②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③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的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夜半我被臭虫咬醒,遍体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已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④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确是无比的快乐,我欢喜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文边走边唱。看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父亲回家后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惟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⑤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二三圈,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⑥初小毕业时,鹅山小学是当年全县最有名气的县立完全小学,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上鹅山。我考取了。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吵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⑦第一学期结束,根据总分,我名列全班第一。我拿着老师孙德如的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六十人,名列第一,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他接着问:“那朱自道呢?”父亲很注意入学时全县会考第一名朱自道,他知道我同朱自道同班,我得意地、迅速地回答:“第十名。”正好缪祖尧老师也在我们家,也乐开了:“茅草窝里要出笋了!”
⑧我又要去投考无锡师范了。
⑨父亲又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
⑩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1师范毕业当个高小的教员,这是父亲对我的最高期望。但师范生等于稀饭生,同学们都这样自我嘲讽。我终于转入了极难考进的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工业救国是大道,至少毕业后职业是有保障的。幸乎?不幸乎?由于一些偶然的客观原因,我接触到了杭州艺专,疯狂地爱上了美术。正值那感情似野马的年龄,为了爱,不听父亲的劝告,不考虑今后的出路,毅然沉浮于茫无边际的艺术苦海,去挣扎吧,去喝一口一口失业和穷困的苦水吧!我不怕,只是不愿父亲和母亲看着儿子落魄潦倒。我羡慕过没有父母、没有人关怀的孤儿、浪子,自己只属于自己,最自由,最勇敢。
12……醒来,枕边一片湿。
(有删改)
【注】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4、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意在强化作者对父母、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B、父母深夜为蚕宝宝添桑叶,是“我”童年难忘的记忆,这一情景既交待家庭生活背景,写出父母的辛劳,也由此引出父亲对“我”的疼爱。
C、“我”出生贫寒,懂得体谅亲人的不易,因此住旅店时不愿父亲花钱换好房间,读书时为缴学费使家人困窘而心酸哭泣。
D、读小学时考到全班第一,“我”高兴而且兴奋;父亲却冷静地询问同学朱自道的排名情况,可见父亲虽然心里高兴,却还有一些谨慎。
4、(3分)A
【解析】“意在强化作者对父母、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概括不恰切,本文主要表现对父爱的追忆,既有怀念,也有感激、愧疚等复杂的情绪。
5、第11段中所表现的感情较为复杂。本段表现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说明。(5分)
5、(5分)①对理想的执著。为了实现自己的美术梦想,甘愿在困苦中挣扎,寻求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②对父母的爱与愧疚。热爱父母,不希望父母担忧,却最终未听父亲劝告,毅然走上美术道路,对未能实现父亲的愿望心存愧疚。 ③对人生难以预料的感叹。多年后回顾人生经历,对人生幸与不幸难以确定,充满感慨。(答出一点2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学生首先要梳理清楚第⑩段的层次,重点标注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然后梳理整合,分条概括作答。
6、本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6分)
6、(6分))①“父爱之舟”把父爱与船联结起来,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 ②“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以此为题,化抽象为具体。 ③“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 ④“父爱之舟”情感内涵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答出一个要点给1分,两个要点给3分,三个要点给5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标题的含义与作用。散文标题的一般作用有:交代写作对象的特点与含义;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作为文章的线索串联全文等。然后考虑标题本身是否使用了某种手法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或吸引阅读兴趣等。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分条概括作答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材料一:
    纽西兰原住民毛利人历经数十年的努力,终于帮他们的圣河旺加努伊河争取到等同于人的法律地位。纽西兰国会15日通过“旺加努伊河索赔处理法案”,赋予旺加努伊河和人相同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创下世界首例。
    新法将北岛上的旺加努伊河——从山上的源头到入海——视为法律上的人,有自己的权利,且可以保护自身的权利和内在价值。
    “赋予河流人权是一个很特殊的做法。这样的做法反映了旺加努伊部落的观念,旺加努伊河一直以来深植在部落的传统习俗中。”纽西兰检察总长芬雷森说。
    新法内容包括8000万纽币补偿金和100万建立法律框架的费用。政府也会再额外提供3000万竞争基金,帮助促进旺加努伊河的健康和福祉。
    “这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立法:政府承诺会和旺加努伊部落合作,确保索赔处理完成。”芬雷森说。
    (摘译自2017年3月15日ENS纽西兰,威灵顿报导)
    材料二:
    新西兰有一个民族——毛利族,在当地,为了他们的守护河“旺加努伊河”,他们的团体斗争运动已经跨越了150多年,终于在本周三,新西兰议会投票承认了旺加努伊河有合法人格。
    新西兰北岛有一条长145公里的河流,这条河对毛利人来说非常神圣。然而从1840年政府提出要对其进行规划改造,当地人为了保护这条河,自此开始了一系列的抗议、请愿和诉讼。
    终于在本周三通过的议案中,议会投票承认了该河为Te Awa Tupua(毛利文),即承认“旺加努伊河从山上流出到最终汇入大海,沿途经过的所有地方将是一个神圣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就是说该法案赋予了旺加努伊河合法人格。
    该法案还承认一直以来政府没有尊重和认识到当地毛利部落(旺加努伊伊威)和河流之间的特殊关系,对于政府的相关行为,该法案也向毛利族表示了歉意。
    (来源于“果壳网”2017年3月16日的文章)
  材料三:
  “我是河流,河流即是我。”毛利人的这句谚语如今有了确切的法律含义。3月15日,新西兰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确认该国第三长河——旺加努伊河拥有法定人权。
    1840年,毛利人与英国殖民者签署《怀唐伊条约》,以割让主权换取英国王室的保护,防备法国人侵略。这一条约被认为是新西兰的“建国文献”,但它令毛利人失去了大量土地,本应被赋予的许多权利也被忽略,引起了毛利人不断抗议。
    殖民者通过河流进行贸易,开发河船旅游,毛利人认为“神圣的水域受到了威胁”,最终他们决定诉诸法律,于1873年向新西兰议会递交请愿书,抗议外来者滥用河流。直到1975年,新西兰政府才设立专门委员会:,上世纪90年代,法庭正式就此案举行听证会。
    “旺加努伊人与河流的关系超越了物质世界。对他们而言,这条河不仅仅是灌溉农田、水利发电、水路运输的手段或食物来源,当地人还与之有精神上的联系。它是一名长者,给予人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扮演着守护者的角色,是象征当地统一的图腾。”举证者写道。
    终于,140多年后,毛利人获得了胜利。
    各国境内的河流是主要的淡水来源,它们中不少还具有神圣的文化意义。
旺加努伊河被赋予“人权”,无疑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保护模式:在法律束缚下,任何直接或间接伤害河流的人都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河流得到人权尚属首次。不过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新西兰东北部被群山环绕的尤瑞瓦拉国家公园在2014年就被赋予了人权。
    更早的是厄瓜多尔。2008年,它成为第一个在宪法中承认大自然具有“存在、蓬勃发展和演化”权利的国家,而非将之视为人类的财产。
    旺加努伊河成为“人”后,立刻彰显出了带头作用。仅仅过了数日,印度北阿坎德邦高级法院就宣布,该国两条最大的河流——恒河和亚穆纳河被赋予法律人格。
    尚未采取行动的国家也开始进行思考。《曼谷邮报》称,印度和新西兰在河流治理保护上的进展,让泰国人惊觉自己“依然落后”。泰国人对该国第一大河流湄南河同样心怀崇敬,认为这一“河流之母”孕育了泰国文化。
    (摘自2107年4月12日《青年参考》,作者:温莎)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旺加努伊河,新西兰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第一条被确认为合法生命体的河流,在法律上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B、旺加努伊河对旺加努伊人而言,不仅仅灌溉农田、发电、运输或提供食物来源,还与当地人有精神上的联系,它是长者,也是新西兰的图腾。
C、这条145公里长的旺加努伊河,从1840年政府提出要对其进行规划改造,即与英殖民者签订条约以来,当地人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抗议、请愿和诉讼。
D、有报道称,新西兰东北部被群山环绕的尤瑞瓦拉国家公园在2014年就被赋予了人权,这早于旺加努伊河拥有法定人权。
7、B(3分)
【解题思路】B项信息来源于材料三第四段,原文是说,旺加努伊河“是象征当地统一的图腾”,这里说是“新西兰的图腾”,属扩大范围;另外,原文只说是象征,并不一定就是图腾。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    )
A、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同点是,毛利人经过长期的斗争,于3月15日,使旺加努伊河取得了法定人权;与材料二不同的是,材料一还涉及新法的索赔事项。
B、英国殖民者为了保护新西兰免受法国入侵,于是便与毛利人签署了《怀唐伊条约》,这条约使毛利人失去了大量土地,许多权利也被忽略。
C、这次新西法的新法承认北岛上的旺加努伊河——从山上的源头到人海,沿途经过的所有地方将是一个神圣不可分割的整体,都成为了法律上的人。
D、材料一和材料三有很多相同点,如毛利族人的艰苦斗争、旺加努伊河有了人的权利等;与材料一有不同处,如材料三涉及到旺加努伊河立法的带头作用。
E、印度和新西兰在河流治理保护上的进展,让泰国人惊觉自己“依然落后”;泰国人对第一大河流湄南河同样心怀崇敬,也将对这一“河流之母”赋予人权。
8、B、E(5分)
【解题思路】B项,应是毛利人为了得到英国王室的保护而与英殖民者签订条约,这里犯了主客倒置的毛病;E项,原文是说“认为这一‘河流之母’孕育了泰国文化”,这里说是“赋予人权”,为无中生有。
9、请探究旺加努伊河拥有法定人权,成为“人”后,有怎样的现实意义?(4分)
9、意义:①标志着毛利人与英国殖民者及新西兰政府的斗争取得了胜利;②开创了全新的河流保护模式,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的理念;③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印度等不少国家都纷纷效仿新西兰,为河流赋予人权。(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解题思路】首先,旺加努伊河拥有法定人权,成为“人”,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从1873年向新西兰议会递交请愿书以来,毛利人一直没有间断同英国殖民者以及新西兰政府进行斗争,最后在2017年3月,取得了胜利,此为意义一;此河拥有了人权,就意味着它与人有相同的权利义务,受到和人一样的尊重,即人与河流相处和谐,此为意义二;最后,印度北阿坎德邦也效仿这种做法,保护恒河和亚穆纳河,泰国也想这样做,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此为意义三。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